正文 第2章 中國古代體育的演變(上)(2 / 3)

列子學射箭時,尹子告訴他不僅要射的準,而且要弄懂射中的道理。越王勾踐為了攻吳,曾請楚將陳音教射,越國軍士經陳音三個月的教習,皆掌握了弓弩之技,“無有不神”。在春秋戰國時代,射藝是人們最普遍的習武項目,善射之士更受社會的尊敬與重視。劍道即今劍術。春秋戰國時期,不論是造劍的技術,還是用劍的技巧,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於冶鐵業的發展,鐵劍的數量逐漸增多。鐵劍的長度接近一米或超過一米,長劍有長一米四的,短劍在四十厘米左右。吳越的造劍業最為發達,用材配料非常講究,所造之劍鋒利異常,且工藝精美,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州句劍”等保存至今,皆完好如新。由於劍的廣泛使用,社會上出現了許多依附於貴族、官僚的劍士,也出現了一批專業的以傳授劍法為業的武藝家,所收學生也不少。這說明當時擊劍之術,不僅作為士卒必須掌握的戰鬥技能,也成了民間武藝的重要內容。這也促進了劍術理論的發展。《莊子》一書中也有論說劍術的,他說:“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越王問越女擊劍之道時,越女答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

追形逐影,光若彷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複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這位越女是範蠡向越王勾越專門推薦的一位民間婦女,建議請她傳授劍術。越女就向越王講了此番劍道,從技術、戰術、心理作用等方麵,來強調擊劍要領;闡明了此中動與靜、快與慢、攻與防、虛與實、內與外、逆與順、呼與吸等矛盾雙方的辯證關係;論述了內動外靜,後發先至、全神貫注、反應迅速、變化多端、出敵不意等搏擊的根本原則,這是我國古代劍術的精華。春秋戰國時期與軍事技術相關的體育活動還有很多,如拳鬥、賽馬、舉鼎、相搏、遊泳、鉤強、跑跳等,現簡要述之。拳鬥從徒手格鬥中發展起來。管仲治理齊國時,曾下令把各地“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於眾者”推舉出來。“拳勇”一詞,即指拳鬥而言。《詩經》:“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賽馬春秋戰國之際,中原趙武靈王為對付北方“三胡”組織騎兵,練習騎射,騎兵的發展,促進了騎技和騎射技能的發展。除了騎兵練習馬術之外,當時已有賽馬的賭博,孫臏曾向田忌獻計,授之以賽馬術,即“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使田忌以二比一取勝。舉鼎春秋戰國時期講究勇力,以能舉重物為勇。相傳孔子父親紇能獨力舉起縣城門閘,而秦武王有力氣,好舉鼎。鼎為金屬鑄成,用於烹煮牲畜,用以祭祀,一隻中型的鼎也有數百斤之重。相搏徒手搏鬥。春秋戰國時好鬥成風,如宋閔公的臣子長萬發怒“搏閔公,絕其盄。”(盄,頭頸)《穀梁傳》一書中說公子友和莒拿兩人不和“屏左右而相搏”。《莊子》也說到當時的較力相搏,非但有勇,而且還需要技巧。始見於魏晉時期的“相撲”一詞,或即由此“相搏”轉化而來。遊泳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水軍出現,相傳伍子胥就研究過水戰兵法。吳越爭霸,雙方都很重視遊水活動,中原諸國也仿效。如齊國管子為了防止吳越從水上偷襲,曾挖池遊水,能遊者賞千金。後來,越人以水軍進攻齊國,大敗。鉤強也稱牽鉤,亦即今之拔河,原是古代水戰中的一種軍事技能。當時楚、越在江上作戰,楚在上遊屢吃敗仗,後來魯班為楚國製作了一種水上作戰工具,“退者鉤之,進者強之。”而打敗越國。

以後流入民間,成為類似拔河的遊戲。(2)民間體育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民間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其原因有三個:一是在經濟繁榮的情況下,人民有參加各種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的可能。二是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舊製度解體,新事物產生,帝王貴族壟斷體育的局麵也被打破,民間體育在封建製度逐漸形成的基礎上開始興起。三是體育由“官學”到“私學”,民間出現了私人講學授徒的新氣象。一直由貴族控製的“射、禦、樂”等內容,也在民間廣泛流傳。由於以上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民間娛樂體育活動得到了普遍的發展。《史記蘇秦列傳》說當時齊國臨淄城內,許多人在“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下麵略舉數種介紹:棋類活動20世紀70年代中期,考古學家在湖北發掘出了戰國末期的棋局,方形棋盤,局麵上刻有曲道紋、方框和四個圓點,有十二顆棋子和箸,這就是我國古代的“六博”棋。“博”是象棋的前身,它是象征古代戰鬥的一種遊戲。棋子一般多為象牙所製,故又叫“象棋”(它不同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象棋)。“博”的對局雙方各執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分為一梟五散,“梟”是主將。“博”在行棋前先要投箸,行棋時互相進攻防守,以逼殺對方的梟為勝,類似現代的象棋殺將。當時又有一種“塞戲”,與“博”相似,但行棋不用投箸。

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六博很受時人歡迎。楚國大詩人屈原還在詩中加以敘述。《史記》中說,荊軻在邯鄲遇到魯勾踐,兩人激烈相搏,“爭道,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可見棋戲的激烈。《史記》中還描述了古代下棋的盛況,“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日眙不禁。”齊國的孟嚐君常喜歡在宴會中舉行“鬥象棋”比賽。圍棋圍棋起源於春秋時期,古稱“弈”。在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都提到過弈,孟子甚至稱“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可見當時下圍棋的人不少。晉代有人說圍棋是堯舜發明的,不太可信。因為圍棋是一項比較複雜和抽象的思維活動,在生產力落後的原始社會還不可能有圍棋。根據孔孟著作和漢代文獻,大致可以認為圍棋起源於春秋,而到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混戰,搶城掠地之風益盛,大家都要用計謀策略,圍棋正好是這些活動在棋盤上的反映,故這一段時期圍棋特別盛行。原始的圍棋棋盤大約道數較少,或許隻有十一道、十三道。由於圍棋的普及,已出現了私人授棋,如圍棋高手弈秋就授徒。

據《關尹子》一書所載,當時人們把下圍棋和射箭、駕車、操琴作為並列的文體活動。投壺投壺是春秋戰國時期在宴會上很流行的娛樂活動,起源於射禮。一些諸侯或貴族不善射箭,為了不失禮節而用箭矢向宴會用的酒壺投準,以代射箭。投壺出現於春秋,發展於戰國。投壺的方法是:投壺前由主人以矢邀請客人投壺,表示尊重客人。矢一般用柘木製成,一頭削尖如刺,故又名“棘”。矢的長度以“扶”為單位計算。一般有五扶、七扶、九扶,每扶四寸,故矢的長度一般是二尺、二尺八、三尺六。矢的選用是根據遊戲的光線強弱,場地大小等條件決定的。每一次比賽,隻準投四根矢。投壺時設有裁判員叫“司射”進行統計。遊戲前,由“司射”先丈量投壺位置,這叫“度壺”。投壺前先要喝酒奏樂,然後發矢,投四矢算一局。每投進一矢,由司射給投入者的一邊放上一根一尺二寸長的“算”,這叫“釋算”,根據“算數”定勝負。蹋鞠亦稱蹴鞠。蹴,意為腳踢,始於戰國時期,類似於現代的足球活動。人類玩球的曆史很早,如十萬年前的石球,又如商代遺物中,就有充實毛皮的球囊。而至春秋戰國時,蹴球普及於民間,那時已從蹴鞠舞發展成兩個隊以一定行列進行踢球的競賽形式,所用的球也是用皮革縫製的內充毛發的圓球。蹴鞠在民間很受歡迎,齊國國都臨淄的市民最愛蹴球,以至國力強盛。當時有名的外交政治家蘇秦就曾把踢球作為國家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他還特別向魏王介紹,齊國臨淄市民沒有不會玩樂器、下棋和踢球的。

劉邦的父親也常和一批屠販少年聚眾鬥雞、蹴鞠,可見當時蹴球盛況了。秋千這一民間遊戲原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流傳,公元前六百年時傳入中原。據《古今藝術圖》載:“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捷者。齊桓公伐北戎,流傳入中國。”後被廣泛用來健身娛樂,戰國時出現了“磨秋千”的遊戲形式。飛鳶即放風箏,是一種兒童喜愛的遊戲,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經做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公輸子也做木鵲,能在空中飛翔,“三日不下”。幾千年來,人們希望上天飛翔,而放風箏就成了我國民間文體活動傳統的項目。直至今天,山東濰坊還每年舉辦國際風箏節。競渡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後,楚人每年端午舉行龍舟競渡,相沿成俗,至今還有龍舟競賽,而在南方水鄉更為盛行。(3)導引術的發展和體育思想的萌芽導引,亦稱行氣,是一種健身養生的技術。導引術是人們在醫學發展的基礎上,對人體健康與疾病關係的科學認識。《呂氏春秋》中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以此來說明身體隻有運動才能保持健康的道理。《戰國策》裏左師觸騮向趙太後說,他原來不運動時,飯也吃不下,後來每天快走慢跑三四裏,食欲增進,身體也漸強。《莊子》一書總結了當時人們的一些經驗,提出了將呼吸和肢體運動相結合的健身術。“吹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此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另從戰國初期的石刻文中,也可看到導引的要領和功能。春秋戰國時期的導引有三個特點:首先是主動,包括氣動和體動。氣動以呼吸為主,由此產生了行氣的方法;體動以運動身體為主,並模仿某些動物的形象。氣動還常與體動互相結合,形成了保健型的醫療體操,《黃帝內經》中明確地把導引術作為與按摩、灸熨、針、藥等並列的一種醫療方法。其次是節欲,注意飲食起居、情緒、及時令變化,對於聲色、飲食都要節製和適度,過量則對身體有害。三是主靜。

提倡“虛無恬淡”的養神長生之道,避免勞形,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靜必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守形長生,從思想情緒上來養心,養性,進而養身。春秋戰國時期,各項體育活動能得以蓬勃開發,是同諸子百家的提倡和宣傳分不開的。諸子中,如孔子、墨子、荀子都對體育活動發表了一定見解。孔子在教育實踐中,注重教授軍事技能。孔子還講究養生之道和娛樂活動,提出魚肉變質不吃,食物變色不吃,烹調不當不食;吃不能過量,食不能講話,睡覺不能仰臥等。墨子重視射、禦之道,對學生中善射者予以獎勵。荀子不但重視射禦,還非常重視樂舞,認為樂舞可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在春秋戰國諸子體育思想中,老、莊的養生思想很有特點。老、莊都是道家,哲學觀點以“無為”為主。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主靜,用靜來養生,主張清靜無為,去甚寡欲,是一種“內養”。老子的哲學思想對後世的養身理論有較大影響。莊子的思想出於老子,但跟老子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在《養生主》、《達生篇》等文中,提倡靜以養生。具體方法是“坐忘”,要求做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抱神以靜,離形去知”,使靜坐結合呼吸運動以強身。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中,積極提倡軍事和強健身體的還有管子、李悝、商鞅、韓非子及孫子等人。他們從時代的需要出發,重視社會改革和變法,提倡耕戰,厚賞軍功,富國強兵,開展了各種體育活動,提高了人民體質。

二、秦漢三國時期的體育

從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80年,是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苛政和極端文化專製,如焚書坑儒、銷毀民間兵器,禁止人民習武等措施妨礙了體育的發展。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建漢。漢初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和恢複經濟,社會生活相對安定,體育活動也日趨繁榮、武功強盛,威震四域。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社會生產力較西漢有所提高,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都促進了體育的發展。東漢末年,地方勢力驟起,各地豪強擁兵自立,經過多年兼並,形成魏、蜀、吳三國。由於軍事鬥爭的需要,戰爭劇烈、兵禍連綿,各國極重武備,廣泛練兵習武,促進了武藝的發展。秦漢三國時期的體育有三大特點。一是劇烈的戰爭促進了武器的發展和武藝的提高。二是民間體育得到較大發展,表現在體育活動項目增多,內容豐富,開展廣泛,規模較大,以“百戲”為主的城市體育活動興盛。三是養生思想和導引進一步與古代醫學及哲學相結合,提高了保健養生的科學價值。武藝的發展秦漢三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頻繁和劇烈,軍隊加強了訓練,士兵徒手或使用各種兵器的武藝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這一時期武藝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兩方麵的因素:一是政策和製度。如秦實行“軍功爵”的政策,鼓勵士卒勇於戰鬥。

《秦律》還規定:發弩不中目標,訓練後不會駕禦戰車,騎兵課試成績低劣,有關官吏和人員都要受罰,在嚴厲的考核製度下,官兵努力習武,提高了軍隊武藝水平。二是作戰方式的演進。秦漢三國時期,騎兵已成為作戰的主要力量。為此,漢代設置和健全了馬政機構,加強騎士的訓練。漢武帝時,不但為騎兵增設了四個校尉,還組織了羽林騎。漢代還將軍隊分為“材官”、“車騎”和“樓船”三種,分別適用於山地、平原和水域的作戰,並有專門人員對軍隊進行特殊訓練,秋天還要進行“都試”。這些措施促進了軍隊的習武活動。由於武藝活動的發展,“武藝”一詞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三國誌蜀書劉封傳》載有“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之說。《古今圖書集成閨奇部列傳》雲:“關索妻王氏,名桃,娣悅,漢末時人,俱笄年未字,有臂力,精諸家武藝。”漢代武藝的發展表現為徒手或使用器械攻防格鬥技能的提高,用於娛樂、健身的雛形套路陸續出現,並先後出現了一些武藝專著。秦漢三國時期的武藝項目,主要有手搏、劍術與騎術等。(1)手搏即徒手搏鬥,也叫“手臂”。四川新都縣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有一幅手搏圖像。畫有兩位相搏者,左側一人兩腳跨立,身軀前傾,兩手握拳屈舉;右側一人雙腿下蹲,左臂平伸,右臂屈舉,正握拳作迎擊狀。《漢書藝文誌》的“兵技巧類”中,記有“手搏六篇”(已佚)可見漢代手搏之興盛了。手搏繼承了先秦時期“拳勇”的內容,並發展為具有多種方法相搏的專門技能。它是一種拳打腳踢、攻防性很強的搏擊技術。張衡曾對手搏表演場麵有生動描繪:兩位大力士,頭上紮著絳紅色的抹額,頭發用膠液梳成竿子一般,直立頭頂,身體袒露,雙手前伸,互推互搏來較量取勝。手搏為後世的拳術打下了基礎。(2)劍術秦漢三國時期,擊劍之風十分盛行。但它在戰場上的作用逐漸為環柄長刀所代替,而劍術作為健身、競技的項目卻有了較大的發展。舞劍已成為武士們喜歡的運動,如楚漢戰爭時,項羽、範增設“鴻門宴”,授意項莊舞劍,意在殺劉邦。而項伯也拔劍而舞,掩護劉邦。從項莊與項伯舞劍中可以看到,當時已形成單練與對練,有攻防含意的劍術了,從漢畫像石圖中,也可見到這種表演助興的劍術。舞劍不僅為武士所喜,不少文人也好此道。如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