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五代的體育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滅南朝的陳,統一了長期分裂的中國。隋代因為南北統一,市場擴大,手工業和商業也發達起來。隋代農業生產較前有了發展,人口增多,社會經濟初露繁榮景象。但到隋末,政治腐敗,引發了人民起義。隋臣李淵乘時而起,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唐朝統治者對社會政治、法律、軍事、科舉等製度承用隋製而加以改進,比隋更為完備。如唐實施了均田製、租庸調製、府兵製、武舉製、恢複和鞏固了封建秩序。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力大增,各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為體育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755年,唐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削弱了唐的國力。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後梁之後又相繼出現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幾個短命王朝,史稱“五代”。
與此同時,在其他地區,還有十個政權並存,史稱“十國”。合稱“五代十國”。隋唐時期,國家統一,體育也有了發展。特別是唐代,以武力開天下,非常重視軍事體育,又實行武舉製,提高了武藝的社會地位,就連文人士大夫也知兵習武。由於社會生活的安定繁榮,民間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宮廷和軍隊中,體育活動也很活躍,體育項目多樣化與規範化。當時,還出現了以競技為主要內容的體育項目,而且規模宏大,技藝精湛;有些項目設有專職機構和專業人員。由於唐代加強了國內外各民族的交往,體育運動也在對外交流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精華,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景象。唐代的軍事體育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開國建業過程中,統治者很注重軍事武藝。隋文帝統一全國後,改革了軍事製度,重視挑選軍士,加強了武藝的操練。唐王朝大力推行軍事訓練。唐太宗李世民明確指出,“兵士唯習弓馬”是其正業。所以他每天帶領數百人在顯德殿前教射,並且親自考試,射中者隨賞弓、刀、布、帛。唐太宗還親自組織比武活動,促進了民間的習武之風。
在製度上,唐代執行府兵製和武舉製,這種職業性的兵製對鞏固封建統治和促進軍事體育的開展起了很大作用。(1)府兵製與武舉製府兵製自西魏大統年間建立後,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廢止,曆時約二百年。由於府兵選拔嚴格,人人自勉自勵,精於訓練,武藝高強,而且“兵散於府”,這對地方的習武活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府兵製的實施,在隋至唐初,對軍隊乃至社會的習武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武舉,又稱“武科”,是唐代科舉製度中專為練武的人而設置的考試科目。以武藝選拔將才,秦漢以來各朝皆有,但將其正式納入科選的軌道,則為唐代武則天所首創。武則天設武舉,原因是北方少數民族勢力強大,屢次南下,朝中將帥無人,須選拔武才以補。同時,武則天出身庶族,也須籠絡四方豪傑,發展自己的力量來對抗士族。另外,舊的武材薦舉製已不適應曆史的要求,因此,實施武科已成為必然。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唐正式實施武舉製,並規定三年一次考試;州、縣以下習藝者,“不拘色役”,甚至草野布衣之士“釋褐入仕”。武科考試不必如文官須再經過吏部試才能釋褐任職,隻要通過武科考試科目,兵部即可除官給祿。唐代武舉亦為常選,但遠不如進士、明經等科重要。唐代武科考試內容基本有兩個方麵:一是身材、體力、體能等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二是騎射及運用武器為主的武藝水平。在身材、體形上,要求應試者身高六尺以上,軀體雄偉;如身材矮小,考分就低。在言語方麵,要求在提問中,應對詳明,並有神采,能勝任統領者為佳。在武藝測試中,主要科目是:長垛、騎射、馬槍、步射等。長垛,“垛”即箭靶,放在一百零五步外,上麵畫有五個環,引試者用一石弓,六錢之箭列坐引射。共射三十發,以不出第三環為及格。該項目主要是測射程與準確性。騎射,應試者騎於馬上,持七鬥力的弓,射兩隻並列的長五寸,高三寸,放在校場土牆上的方形靶,馳馬射之,發而並中為上,總射不中為次。該項目以測考馬上射術為主。馬槍,有四個木人,列於牆上,每個木人頂上戴一塊二寸五分方板。應試者持一丈八尺長,一寸五分粗,八斤重的長槍,騎在馬上運槍擊刺,能刺中三板、四板為上。這是測試馬上運用武器的能力及刺殺技術。步射,即射草人,射中為上。也有以射出箭穿透鎧甲的葉片為評判成績的好壞的。在體能測試中,主要有負重、翹關等科目。
“負重”,即負米五斛,行二十步,以善負重行走為中第。“翹關”,即舉重。翹關長一丈七尺,直徑三寸半,九十斤重,舉起五次以上為上第。唐代由於武舉製度的實行,大批經武舉選拔出來的將官充實到軍隊中,提高了軍隊的武藝水平,也出現了不少武藝高超的軍官,如大將軍郭子儀,就是通過武舉上來的,後來成了平叛“安史之亂”的功臣。由於武舉製規定每三年進行一次,並有一套標準的應試科目和成績,調動了民間習武的積極性,開辟了以武取士的道路,對振奮武風,選拔軍事人材有積極作用。(2)射術隋唐五代時期,鐵製器械得到很大發展,促使長、短兵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得到提高,武術器械的多樣化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武術的發展。
唐代的主要兵器是弓箭、刀與劍。除此之外,經常用於習武和實戰的,還有棍、槍、戟等長兵器。射術,隋唐兩代,由於邊塞外族的侵擾,騎射便成為一種很主要的作戰手段。唐代騎兵中有專門“騎而能射”的“越騎”,步兵中有專門掌射的“步射”。統治者本身也很重視射術,隋文帝楊堅曾“素服禦射殿,詔百僚射”。唐太宗李世民也常教育將領,兵士隻有練習弓馬,才能禦敵戰鬥,並每天親率百人練射。唐代規定:軍中每人都須配備弓箭、每張弓配備三副弦、三十六支箭,還有弓袋和箭胡祿一副。唐代弩射也是軍中的主要武藝之一。軍中裝備弩的比例為二分,即十個士兵中有兩個備弩,每張弩配備三副弩弓弦和一百支箭。根據弩射的特點,作戰中將弩手單編在一起,采取輪番張弩的辦法,使弩射接連不斷。在射擊中,張弩人、進弩人、發弩人都有很好配合。在使用弩的過程中,已有了教法歌訣,如“張弩後,丁字立,當弩人字立,高揎手屆衫襟,左手承撞,右手迎上,當心有張,張有闊狹,左右膊,還複當心;安箭高舉手,敵遠抬頭放箭,敵近平身,敵在左右回身,敵在高挈手,敵在下低手,發訖唱殺卻掣,拗蠍尾弩還著地。”這說明當時弩射水平已很高了。隋唐兩代的射擊水平也是很高的,《太平廣記》中說隋末有一射手叫督君謨,能閉目而射,且百發百中。隋代蕭宗也善射箭,叫人手拿帖伏地,他騎馬揚射,十發十中,而拿帖人也不懼怕。隋將崔彭更善射,一次皇帝請匈奴使者宴會,席間聽見鴿子在宮梁上鳴叫,皇帝叫崔彭射,崔彭一發而中。皇帝大喜,賞錢一萬。後匈奴頭領邀請崔彭去他那裏,可汗召集射者數十人,擲肉於野,引來飛鳶,匈奴善射者紛紛發箭,多不中。
崔彭射之,連發數箭,飛鳶紛紛落地,突厥人看了莫不歎服。唐代善射者更多,如薛仁貴,射箭有力,一箭能穿五重甲。臨陣時,有健將十人出列挑戰,薛仁遣連發三箭,連射殺三人,迫使對方投降。除了武將以外,一些文人也以習射為榮,並在文學作品中加以描述。如杜甫“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韓愈“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張祜“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等等。由於射術的提高及普及,有關射術的理論也隨之出現。唐玄宗時曾任戶部尚書、封趙國公、後曆九州刺吏的王琚就寫了一部《射經》,現傳一卷,分上下兩篇,共十二節,上篇講體法,下篇講弓力。此書對“射”的每個動作都講明了過程,方法和要點,內容非常詳細,反映了當時的射箭技術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王琚後為李林甫所忌,誣罪被殺。除王琚的《射經》以外,當時還有張守忠《射記》一卷,任權《弓箭論》一卷,此兩書今已佚。(3)刀術和劍術刀與劍也都是唐代軍隊的主要武器。據載唐代的刀有儀刀、障刀、橫刀、陌刀、拍刀,而橫刀和陌刀則為士兵常用的武器。儀刀,屬於古斑劍之類,也稱禦刀,長刀,刀施龍鳳環,至隋稱之謂儀刀,裝飾金銀,為羽儀所執。障刀,用以障身自己,也用於防敵。橫刀,即佩刀,兵士所佩,名起於隋。佩刀是軍中最常用武器,據統計,唐代軍中佩刀者,十有八分,而陌刀者,僅二分。陌刀,就是長刀,民間也稱大刀,是步兵很有威力的作戰武器。唐代開始使用。如唐李嗣業所用的陌刀,通長一丈,重十五斤,兩麵有刃。他使用這種新式的長柄大刀,“所向摧北”。唐張興使用的陌刀重五十斤,他守城時,一舉刀可使數人死,威力很大。拍刀,實際上是陌刀的變形。刀有兩刃,長丈餘,一揮可殺數人。從唐人的詩中,我們也可看到不少有關刀的描寫,如盧綸:“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李白:“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李頎:“烏孫腰間兩佩刀,刃可吹毛錦為帶……”從以上詩篇中,可見刀在唐代流傳已很廣了。劍自漢代以後,其軍事作用雖然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軍隊作戰的武器之一。至隋唐五代,劍逐步演為禮儀品、民間習武器械和道士們的法器。
隋代甚至將佩劍作為官品高低的區別,如一品官佩玉具劍,佩山玄玉;二品官佩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四品、五品佩銀裝劍,佩水蒼玉。有些人不會劍,也佩劍炫耀門第等級。唐代的劍外形精致華麗,唐劍有“鼻劍”之稱。唐代的劍不僅用來防身,健身,而且還用來作表演,即劍舞。唐代的舞蹈分為健武和軟武兩大類,劍器舞屬於健舞之類。這是一種女子穿著軍裝的舞蹈,舞起來,以劍為器具,有一種雄健剛勁的姿勢和瀏漓頓挫的節奏。唐代善劍舞者人不少。如有名的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晚唐鄭萮《津陽門詩》說:“公孫劍使皆神奇”,自注說:“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司空圖《劍器》詩說:“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杜甫說公孫大娘“一舞器劍動四方”,可見其名氣之響。現存唐詩中有好多詩篇均寫到劍舞,反映了當時劍舞的盛況。唐代劍的軍事作用日漸消退,但作為中國武術中的一種主要器械,在武術領域中都有了很大發展,許多文人也自幼習劍以強身行俠,如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俠”。唐代許多人非常喜好用劍,即使一些文人雅士,也常以佩劍為榮,豪爽行俠之士更少不了一把劍。此時的劍術套路技術也不斷豐富,為了適應套路的演練,唐劍形式完全變更,失去春秋以來的舊製而獨樹一幟,自唐以後數千百年,後人依襲唐製,沒有多大變更。(4)棍、槍、戟等長兵器棍,在唐代也是作戰的武器之一。它是從“五兵”之一的“殳”發展而來的。棍木一般采用堅硬的棗木製成。
作為一種長兵器,它表現出“棍使兩端”、“棍掃一大片”的特點。棍有劈、蹦、纏、繞、點、撥、攔、封、撩、掃等用法。用棍時要求手臂圓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少林寺和尚就善用棍,曾隨秦王李世民助戰,史稱“十三棍僧救秦王”。槍,即長矛,唐代的槍分漆槍、木槍、白幹槍和樸槍四種。槍的木杆多用白臘竿製成,韌性較強。五代時,還有使用鐵槍者,重三十餘斤。槍術中有圈槍、裏外纏槍、點槍等。唐代槍的使用也很廣泛,軍隊中幾乎人手一支,而且有了成熟的套路練法,這一時期,在槍法中,也注意避槍和奪槍技能的訓練,並且有了槍術競賽。戟,戟在隋唐兩代已不是格鬥的兵器了,而是用於“門戟”,做裝飾。根據隋製,“三品以上,門皆列戟”。唐以後,文武官員都以門前列戟為榮。戟亦被運用到健身和遊戲等活動中,作為一種娛樂的器具。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唐代的體育,除了軍事體育,各種球戲之外,還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項目,絢麗多姿,蔚為大觀,其中主要的有摔跤、雜技、拔河、圍棋等。(1)摔跤摔跤運動是一項鬥智決勇的激烈運動,對抗雙方徒手進行勁力方麵的各種較量,即要把對方摔倒而使自己保持在一定的支撐點上。摔跤能鍛煉身體力量和靈巧性,很受古人歡迎。隋煬帝每當國都會演百戲時,經常化裝成普通人前往觀看。那時摔跤還包含在百戲之中,自唐代起,摔跤從百戲中分化了出來,成為獨立的體育運動項目,民間也稱“角力”或“相撲”。唐朝的幾代皇帝如懿宗李誛等曾專門禦用了一批摔跤手,組成摔跤隊,取名為“相撲朋”。五代後唐的莊宗本人就是個出色的摔跤手,甚至善於摔跤的軍官也敵不過他。
唐代還出現了職業摔跤家,如蒙萬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據《角力記》載,蒙萬贏自小便被選入“相撲朋”,十四、五歲時就“拳手輕捷”,後來技藝日趨成熟、精湛,比賽時經常獲勝和贏得獎賞,“萬贏的稱號由此而來,真名反被人所遺忘。各地前來求教者無數,僅五陵、幽燕等地來的摔跤愛好者就有數百人之多。他從事這一專業達數十年之久,“累累供奉”於懿宗、僖宗、昭宗三朝。唐亡後投奔吳越,繼續從事摔跤職業。唐代內蒙一帶,也經常開展摔跤活動,有位高手,十來個軍中大漢都敵不過他。後來請了三個摔跤好手與之比賽,也都敗退,可見當時內蒙一帶摔跤水平已很高了。即使在內地,如荊楚、鄱陽,每逢五月到來,水嬉則競渡,街坊則摔跤。五代時,摔跤之風不衰,也出現了好多高手。(2)雜技隋、唐以前稱為“百戲”,唐時列為“散樂”。此時的雜技藝術既吸收了前代的優秀傳統,又吸收了西域各族及外國的技巧,表現為多姿多態、開朗活潑的獨特風格。表演項目有走繩、戴竿、呈力、丸劍、硬功、筋鬥、頂碗、旋盤和擬獸等。隋唐時走繩的技術很高,劉言史有《觀繩技》一詩說:“重肩接立三四層,著屐背行仍應節;兩邊圓劍漸相迎,側身交步何輕盈。”生動地反映了唐人的走繩技巧。戴杆技巧表演難度很高,表演者在百尺高的竿上張弓弦五條,有五個少女各站一條弦上,執戟持戈,隨音樂舞蹈,“俯仰來去,赴節如飛”。唐德宗時,有戴竿三原婦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甚至有一人戴竿長百餘尺,他能“肩符首戴二十四人”,竿上人還能隨音樂做各種動作,如猿飛鳥,驚為奇絕。呈力伎以力氣為主,如夏育扛鼎,取車輪、石臼、大器等重物,各於手掌上跳弄之。丸劍伎以弄丸、跳劍為主,身手動作異常快捷,令人眼花繚亂然。硬功伎往往“仰植刀,俯身就鋒”,有刀槍不入之硬功。此外,還有以筋鬥,倒立為主的擲倒伎等。唐代還有一種樂舞,帶有某些雜技類的動作。這些舞名目繁多,如花舞、字舞、馬舞等,但一般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兩種。唐太宗李世民曾令人編製有一百二十八人披甲執戟的舞,稱為“秦王破陣舞”。
武則天時又創編了一百四十人的《聖壽樂》,舞蹈行列能變成文字形狀,共有十六變,類似近代團體操。(3)拔河拔河:古稱“鉤強”“旋鉤”“牽鉤”。唐稱拔河。隋代拔河已初有規模,比賽開始時,一聲號令,兩方人馬群起鼓節,並唱歌謠,聲震遠近。隋俗認為以此壓勝,並能象征豐收。唐代,拔河更為盛行,民間“常以正月望日為之”。比賽時,用一根四五十丈長的大麻繩,兩頭分係小繩索數百條掛於胸前,繩中立一大旗為界,分兩隊,兩向齊拉,震鼓叫噪,“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當時宮廷拔河活動也很興盛,唐景龍四年,中書門下供奉五品官以上,文武三品官以上,在梨園球場分隊拔河,皇帝與皇後、公主親往觀看,熱鬧非凡。唐中宗常在宮中觀看宮女和大臣們拔河。唐玄宗時還舉行過一次千人拔河賽,滿朝文武和外國使臣也都臨場參觀,進士薛勝作《拔河賦》稱讚其景,唐玄宗也作詩《觀拔河遊戲》助興。拔河在唐代不但有盼豐收的願望在內,而且它是一項力量性較強,競勝性很高,場地、材料較為簡易的娛樂健身活動,故受到人們的歡迎。(4)圍棋唐代圍棋繼魏晉南北朝後,又掀起了一個高潮。這時所用的棋枰共有縱橫各十九道。通用術語已達三十餘字,如“立、行、飛、尖、粘、幹、綽、約……”等。名字之下,並有注語,說明弈理。唐朝帝王喜下圍棋,在皇宮裏設了專門陪他們下棋的“棋待詔”,要做這個官,必須是無敵於全國的圍棋高手,當時有兩個最著名的國手名揚天下,他們是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宣宗時的顧師言。王積薪經常同民間高手下棋,在比賽時,誰要是贏了他,他就請誰吃肉喝酒。唐代王室弟子有的把下棋當作一門學問研究,唐玄宗還讓張說以弈棋試李泌的才思,李泌時年僅七歲,就很熟悉棋藝了。隋唐時期中外交流異常頻繁,圍棋也成了友好交流的一個內容。唐大中二年(848年)在長安舉行了一次中日圍棋手比賽,當時有日本國王子來唐,王子也善下棋,同顧師言下,為顧所敗。唐代還出現了下“盲棋”,棋手不看棋盤和棋子而憑口述來下棋。在這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理論書籍,如皮日休的《原弈》、徐鉉的《圍棋義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