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至1949年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近代史時期,一直到1949年止。在這一段時間中,中國的體育運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西方國家的體育製度、方法及運動項目隨著各種渠道傳入我國,並逐漸成為中國體育運動的主流,而傳統體育逐漸退居次要地位。在洋務派的倡導下,新學堂從軍事訓練目的出發,開始設置體育課,許多新的體育項目為我國人民所熱愛。各種運動會也賦予新的時代精神。政府部門設立了專門領導體育的機構,訂立了一些體育製度和法規,並建立了不同規模的體育運動場所,還建立了全國性的民間體育組織。與此同時,開展了國際交往,參加了國際上的各種體育競賽活動。由於近代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國家,使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受到了嚴重束縛,各種運動項目的水平遠低於世界體育先進國家,在世界運動會上常落人後,但中國體育還是在困難的情況下頑強發展著。
一、近代體育思想
鴉片戰爭以後,“洋務派”崛起。洋務運動始以建立新軍、配備洋槍洋炮、興辦工業礦山、創辦新學堂、派遣留學生等為宗旨。特別在各種軍事學堂中,引進西方練兵新法,並聘請外國人擔任教師或軍事教練,德國式的體操、日本式的賽跑也被紛紛引進。在洋務運動的高潮中,中國的民族工業開始誕生,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為了“救亡圖存”,提出了改良主義的主張。在體育領域中,這種思潮也得到了響應和發展。近代體育思想的發生和發展近代體育思想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早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思想和主張;一是“五四”前後以蔡元培、毛澤東、魯迅等為代表的先進的無產階級體育思想。早期的改良主義者如馮桂芬、鄭觀應等提出了“學西藝、設學校、變科舉”和“中體西用”的主張。而“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則積極提倡新學,鼓吹西方體育精神,介紹西方體育的思想和方法。康有為主張廢科舉、興學校、培養人才。
在其所著的《大同書》中,強調學校體育衛生,要保持校舍“靜正之原”。認為“學室之式,務便養生,多其容率以得氣,慎主光舍以宜目,酌其戶牖以通氣,植其花木以遊娛”。他認為“體操場遊步場無不廣大適宜,秋千、跳木、沿竿無不具備,花木水草無不茂盛,足以適生人體”。他對小學、中學、大學的體育教育都有不同的設想。他認為兒童時期,尤重養身,少年時期的體魄強健與否和精神的健康,對一生有重大影響,因此要擴大場地,增加體育設備,尤其是遊戲類設備,更是不可少。中學時期,為一生之學根本,所以要“養體開智”,但“又以育德為重,可以學禮習樂矣”,學校場地也應有體操場、遊步園、操舟渚等。而大學應重體操“以行血氣而強筋骸”。康有為還自辦學堂,並開設了兵操、體操及遊曆的教學內容。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弟子,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他發表了許多教育論著,其中,有不少是論述體育教育的。他認為變法之本在於教育人才,而人才的興盛在於開辦學校。他主張興學校、廢科舉。他在《變科舉》中寫道:“欲興學校、養人才以強中國,惟變科舉為第一義,大變則大效,小變則小效。”他認為教育應該德、智、體多方麵發展,特別對兒童,更應習體操、做遊戲、學音樂、參加體育活動。1897年他在湖南時務學堂任總教習時,也注意對學生進行體操鍛煉。他在《學綱》中規定:“飲食作息有定時,勿過勞”。他反對婦女纏足,反對體罰教育。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嚴複和譚嗣同也都是新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嚴複在他的著作《原強》中,根據進化論原理,闡明了運動強身的道理。他說:身體“逸則弱,勞則強”;“勞心勞力之事,均非體氣強健者不為功”。譚嗣同本身就是一個習武者,曾拜“大刀王五”為師。“長弄弧矢,尤樂馳騁”,且以劍術為長。
作有《劍經衍葛》一書。他認為西方能稱霸五洲的一個原因就是“喜動”,他積極提倡“動”,以新教育代替舊科舉。以上這些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體育思想,對封建教育和封建武舉製是一種大膽的否定。他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進了西方體育,但由於受到思想水平的限製,隻能是一種不徹底的改良主義思潮。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起,科學的、進步的體育思想在鬥爭中應時而生。隨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也出現了一些科學地論述體育的著作,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蔡元培、毛澤東、惲代英、魯迅等。蔡元培、毛澤東等人的體育思想蔡元培認為封建的教育,使學生身體懦弱,思想禁錮,他提倡體、智、德、美四育並重,“不可放鬆一項”。而“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最要之事為運動”。他身體力行,自己斷發短裝,同中學生一起做西式體操。他任臨時國民政府教育總長後,極為推崇“健全的精神,宿於健全的身體”這一西方格言。他甚至把體育列在智育、德育、世界觀、美育之前。
他製定的教育宗旨把體育放在首位。他主張科學的鍛煉身體,反對錦標主義,反對賭賽爭勝,他在《愛國女校之演說》中指出:“其實體育最要緊的,是合乎生理。若隻求個人的勝利,或一校的名譽,不管生理上有無危險,……便失卻體育的價值。”他對南開大學體育活動的開展很是稱讚,稱南開“連捷華北,體育已臻佳境”。他還推崇過“軍國民體育”。作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體育思想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毛澤東青年時,不僅愛好體育活動,而且也對體育作了認真的研究。1917年,他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文章對當時中國體育存在的弊病,運用近代科學知識,對體育作了正確的解釋。文章指出:“體育者,人類自養其生之道,使身體平均發達,而有規則之可言者也。”毛澤東認為,體育對於強健筋骨,培養意誌有重要效用,學校德、智、體三育應並重。惲代英同年發表在《青年進步》雜誌上的文章《學校體育之研究》,針對當時學校體育的實際狀況和存在問題,正確地論述了體育的主要目的,並提出了改革建議。如教授生理衛生知識,增加體育活動時間,注意運動安全和女生生理特點,保護學生健康,反對錦標主義等。以魯迅為代表的一些知識分子,對當時有人利用“新武術”和“靜坐”等“國粹”來複古的意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打擊了保守派反對西方近代體育的封建思想。
二、近代學校體育
教會學校與青年會的體育教育近代學校體育的開展同西方體育的引進有很大關係。19世紀70年代後,在洋務派主辦的軍事學堂中就開設體操課。如北洋水師學堂學生入學,除了學會武器使用之外,還要練習隊立操。有些軍事學堂學習內容還有擊劍、刺棍、木棒、拳擊、啞鈴、足球、跳欄比賽、算術競走、跳遠、跳高、爬桅等項。此外,還有遊泳、滑冰、平台、木馬、單杠、爬山等活動。體操課大都由德國、英國人教授。從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不平等條約,紛紛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創立教會,並興辦學校。據統計,1842~1877年間,全國有教會學校三百五十餘所,學生近六千人。至1898年,僅美國就在華辦起了一千多所中、小學,學生達二萬餘人。在一些大城市中,還辦起了不少教會大學,如武漢文華書院、上海聖約翰書院、南京彙文書院、東吳大學、齊魯大學等。教會學校雖然沒有正式的體育課,隻在課外開展田徑、球類等活動,但因為教會學校較重視體育活動,並且有較好的訓練方法,同時也帶進來一批新的運動項目。如北京彙文書院、北京通州協和書院於1895年前後開展了棒球運動,並組織了棒球隊,與此同時還開展了籃球、網球、足球等運動。教會學校中還組織了各種項目的運動隊,開展校內與校際的競賽活動。如1890年前後,上海聖約翰書院開展了田徑運動,並舉辦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這是中國最早的近代運動會。
1901年該校就有了足球隊,聘請英國人當教練,隊員穿滿清服裝、頭上留著長辮、被人稱為“辮子軍足球隊”。北京的協和書院也成立了足球隊,1906年協和隊還與英國駐軍在北京舉行足球賽,“協和”隊以2比0勝英兵隊,獲得“白瓷九龍杯”獎勵。各教會學校之間也開展了運動競賽。如1905年前後舉辦了蘇州“聯合運動會”,上海聖約翰書院、蘇州東吳大學參加了運動會。彙文書院也舉辦過一些單項運動會。在教會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同時,在華的基督教青年會也組織了一係列的體育活動。如1896年前後,青年會請美國人蔡樂爾在天津介紹籃球運動,是為中國籃球運動之發端。青年會的一些幹事還在一些大城市中演講西方體育。上海青年會幹事梅克洛還編纂了不少體育教科書,以後又創辦《體育季刊》雜誌。津、滬等地青年會還建造體育館,遊泳池,組織體育表演,吸引青年參加體育活動。青年會還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開辦培訓班,如1908年上海青年會開辦了“體育幹事訓練班”,後改為“中華全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專門學校”;1915年上海女青年會開辦了“女子體育師範學校”;天津青年會也開設了“體育幹事訓練班”。青年會還包攬早期的運動會。如1910年在南京舉行了“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後改為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此次全運會主席為美國人埃克斯納,他是上海青年會的體育幹事。第二屆全運會以及後來(1913—1923年間)的遠東運動會,大都為青年會的外國體育幹事所把持,直到二十年代由於中國人的強烈反對才有所改變。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活動,是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目的服務的,但在客觀上,也對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新學堂的產生與體育教育我國的學校體育始於20世紀初。
1901年清政府開始宣布實行“新政”,提出了廢科舉、興學堂、選派留學生、建立近代教育製度。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未及實行。翌年又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製”,它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均應開設“體操科”(體育課),每周課程時間在二至三小時,高等學堂男生每周還須加一小時的兵學課。“章程”對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育都有明文規定。如蒙養院的學齡前兒童、教學內容以遊戲為主,目的是使學生“心情愉快、身體健適安全,且養成愛眾樂群之習”,使兒童在身體、道德諸方麵健康發展。對於小學生,則以“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育”為宗旨。小學《體操要義》是:“在使身體各部均齊發展,四肢動作敏捷,精神暢快,誌氣勇壯,兼養成其樂群和眾動遵紀律之習”。對中學及師範學堂的“體操”,則強調“實用”,並以兵式體操為主。高等學堂體操課的內容同樣是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欽定學堂章程》的頒布,在曆史上第一次把體操列為學校開列的課程之一,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905年,清政府下旨,“停科舉,以廣學校”。以後,全國出現了興辦新學堂的高潮,近代學校體育蓬勃的開展起來。近代學校教育內容主要有開設體操科,舉辦運動會,培訓師資等。(1)體操課這是各級新學堂的必修課,有普通體操和兵式體操兩種。前者主要是日本、瑞典式體操;後者來源於德、日。體操課內容有隊列、刺殺、托槍射擊、戰陣、器械體操、槍械術、兵學大意等。但由於體操教師的缺乏,又無係統教材,使體操課形式單調,內容枯燥。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中國參賽的運動員多數為教會學校師生,公立學校無力插足,引起教育界重視。教育部指令公立學校“引導學生於體育正課之外,為種種有益之運動,專門以上學校、體操不列正課,尤宜組織運動部,隨時練習,以免偏用腦力。”並規定每年春秋兩節,宜開學校運動會。這樣,在學校中就出現了“雙軌製體育”,即在課堂上以體操為主,課外則以田徑和球類為主。到1919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提出對以前的學校體育應加以改進,一些學校自行廢止兵操。1922—1923年,新學製正式將“體操科”改為“體育科”,規定體育課內容以田徑、球類等運動和遊戲為主,剔除了兵操。20年代以後,學校體育課與課外活動的內容漸趨統一。30年代,國民黨政府也對學校體育發布了一些規定。如1931—1932年公布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1936年公布的《暫行大學體育課程綱要》;1940年公布了中小學和專科以上學校《體育實施方案》以及《各級學校設備暫行標準》等。國民黨教育部還公布了學校軍事教育方案,在初中和小學中設立童子軍。但由於國民黨政府並不真正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對一些規定和措施貫徹不力,經費無保障,缺乏受過專業教育的師資,學校體育進步緩慢。(2)學校運動會近代中國早期的運動會是從學校開始的。首先是在教會學校中開展,然後影響到其他學堂並在社會上傳播。如1907年在南京舉行了最大的一次學校聯合運動會,名為“江南第一次聯合運動會”,有八十餘所學校參加,比賽及表演項目多達六十個。學校運動會不僅每年在本校召開,而且還有地區性的和跨地區的運動會,這對提高各校體育水平還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3)體育師資的培養中國最早的體育師範專修科始於19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