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清政府學部通令全國各省,於省城師範學校附設五個月畢業的體操專修科,名額一百名,主修科目有體操、遊戲、教育、生理、教法等,畢業後任小學體育教師。在此前後,在一些留學生倡導下,也創辦了體育學校和體操專修科,如1905年創辦的大通學堂體操專修科,1906年創辦的江蘇兩級師範學堂體操專修科等。其中比較有名的是1908年創辦的中國體操學校和中國女子體操學校。辛亥革命後,體育的專業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其中著名的有兩所,一為南京高等師範學堂體育科,1920年改為東南大學體育科,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體育係,1943年增設兩年製體育科,其課程仿效美國。一為北京高等師範學堂體育科。據統計,抗戰前體育專業畢業生最多的一年,人數也僅一百五十四名,遠不夠實際需要。
三、近代體育體製、項目與競賽
近代體育體製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行政機構——學部,負責新學堂興辦事宜,製定有關體育教育的章程和規定。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由教育部主管全國的體育工作。同時,通過一些全國性的教育會議發布有關指令或決議來實現。教育部的體育工作主要有二項,一是頒布有關體育活動的各項規定、章程、通知等。如1915年教育部指令各公立學校開展課外活動,並於春秋兩季召開運動會等。二是組織召開各種會議,研究體育事項,發布有關決議,指導全國的體育工作。如1918年第四次全國教育聯合會、全國專門以上學校校長會議以及全國中等以上學校會議通過決議,推廣“新武術”,並將“新武術”列為中等以上學校的體操課程。1927年以後,國民黨政府開始建立體育管理體製。體育的最高領導機構是1927年12月成立的“全國體育指導委員會”,這雖然是一個臨時機構,卻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建立的第一個體育管理機構。1932年,國民黨政府在教育部下設“體育委員會”,1941年又改稱“國民體育委員會”,並在各省、市教育局也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專門負責設計指導、督促全國體育工作。
1933年及1936年,教育部根據《國民體育法》成立了“體育督學”和“體育組”兩個係統,負責檢查督促各地體育法規的實施,加強對學校體育、童子軍事宜及軍訓的管理。除了政府係統的體育管理機構外,國民黨係統內也設立了體育管理機構,如“國民黨中央黨部體育科”、“國民黨中央訓練總督部體育科”等。此外,在國民黨軍隊內部和三青團內,也成立了體育管理機構,如軍隊內的“軍事委員會體育組”、“軍委訓練總督部體育科”;三青團的“中央團部體育指導委員會”等。近代體育項目從19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體育的一些項目傳入我國,主要有體操、田徑和球類運動。(1)體操現代體操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引入我國。當時的體操按其性質可分柔軟體操、器械體操、兵式體操和應用體操,而我國多數學校采用了德國和日本的兵式體操和瑞典式體操。兵式體操以隊列、隊形、槍操為主。瑞典式體操根據身體部位和年齡特點編製而成,注重姿勢,對保健和矯正姿態有良好作用。
後來日本也采用了瑞典式操,並結合德國操,再加上一些輕器械而成。中國學校以後也采用了日本式體操。(2)田徑運動清末洋務派辦的軍事學堂和教會辦的學校中,都已有了田徑運動。1894年以前,天津水師學堂的體操課中就有跳高、跳遠、跳欄、競走等內容。1890年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行過田徑運動會。1899年,北京、天津的一些學校舉行過田徑比賽。1910—1948年共舉行七次全國運動會,都有田徑項目比賽。但近代我國的田徑運動成績一直不理想,女子田徑就更差了。(3)球類運動球類運動在中國近代主要指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網球、棒球、壘球等。下麵作一簡單介紹。籃球於1896年由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1910年舉行的全國運動會上舉行了男子籃球表演賽。以後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開展起來。當時的比賽場地和規則都很簡單。1925年前後,進攻和防守的五名運動員,才有了較明確的分工。1928年天津南開中學籃球隊獲華北賽冠軍,以後又戰勝了亞洲強隊——菲律賓冠軍隊聖托馬斯大學隊。在30年代後期,籃球運動已較普及,有些省、市的小學都有了籃球活動。中國男子籃球隊1913—1934年共參加十屆遠東運動會,其中一次獲得冠軍。此外,還參加過兩屆奧運會籃球賽。女子籃球是從1924年全運會起才有比賽,但技術水平很低。足球,中國古代就有蹴鞠,也是用腳踢球。但現代足球的傳入卻是在19世紀末,首先在香港開展起來,1897年香港還舉行了“特別銀杯足球賽”。以後沿海一些大城市也都開展了此項活動。
1901年,上海聖約翰書院成立了正規的足球隊。1902年,上海舉辦“史考托杯”足球賽。1904—1908年,在香港、北京、上海出現了校際的足球賽。廣州、武漢也有了足球運動。1908年在香港成立的“南華足球會”是現代中國足球運動史上的第一個組織。1910年在第一屆全運會上,足球列為競賽項目之一。1913—1934年的二十二年中,中國足球隊先後參加過十屆遠東運動會,曾獲九屆冠軍。那時日本、菲律賓的足球水平遠遜於中國。1931年中國加入了國際足球聯合會。1936年和1948年中國足球隊參加過第十一屆和第十四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但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足球水平提高很慢。
排球傳入我國要比足球、籃球晚得多,大約在1905年左右傳入。最初流行於南方的廣州、香港各學校中,當時稱“隊球”、“對球”,後來因為中國的打法是每隊十六人,分站四排,因而稱之“排球”。1911年上海舉行了第一次排球表演賽。1913年中國臨時組隊,倉促參加第一屆遠東運動會排球賽,結果失利。回國後,排球運動得到了傳播。在以後的全國運動會上把排球定為競賽項目。在1915~1934年間的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上,中國男排獲得五次冠軍。中國女子排球運動開展較晚,直至1930年的“全運會”才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除了上述三大球外,其他一些球類運動也從西方傳入中國。1885年,網球運動由外國商人和傳教士傳入中國,1895年北京彙文書院組織了棒球隊。1904年,乒乓球運動傳入中國。1918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個“乒乓球聯合會”組織。
西方近代體育項目的傳入,對豐富我國的體育活動,促進學校體育教育,有積極的意義。近代體育競賽早期的體育運動會是在教會學校中出現,以後又向其他學校和社會傳播。辛亥革命以後,地區性和全國性的運動競賽也引起人們重視;同時,國內體育界還積極參加了國際體育活動。(1)華北運動會(包括東北和黃河以北諸省)華北地區是我國較早開展體育活動的地區,京、津兩市的校際運動會時有開展,天津市在1902—1911年間舉行過八次市運動會。在此基礎上,1913年舉行了第一屆華北地區運動會,至1934年,共舉行了十八屆運動會。從第二屆起,又增加了男子體操(器械)表演。以後又陸續增加了女子田徑、籃球、排球、壘球、男子摔跤、武術、冰球等項目。華北運動會還多次創全國紀錄,並保持多年。(2)華東公開運動會華東地區(江蘇、浙江)原來有八所大學(聖約翰、南洋、複旦、滬江、東南、金陵、東吳、之江)聯合成立了華東大學體育聯合會,每年定期進行田徑和球類比賽活動。
1925年複旦等非教會學校退出原“聯合會”,成立“江南大學聯合會”,每年舉辦一次籃球賽。1925年4月,為選拔參加遠東運動會的選手,舉行了華東公開運動會。(3)華中運動會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為主。1923年成立了“華中體育聯合會”,同年又舉辦了第一屆華中運動會,1933年改稱“華中體育協進會”,抗戰後停止活動。一共進行了六屆運動會,會址分別在武昌、長沙、南昌、安慶。運動項目以田徑和球類為主,自1930年起始有女子項目。(4)全國運動會近代中國共舉行過七次全國運動會。第一次“全運會”是上海青年會於1910年10月發起組織的,原來名稱為“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會址在南京。參加運動會的有華北區、華南區、上海區、吳寧(蘇州、南京)區,武漢區的一百四十名運動員;競賽項目有田徑、網球、足球、籃球等。比賽結果,上海區獲總分第一。但此次比賽的會務人員大多數為英美人,會議文件、裁判術語也為英語。辛亥革命後,該次運動會被追認為“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第二屆運動會於1914年5月在北京天壇舉行,競賽項目增加了排球和棒球。第三屆運動會於1924年5月在武昌跑馬場舉行,參加運動員人數約三百六十人。這次運動會除少數幾個西人裁判外,一切會務均由中國人擔任。運動會還第一次設立了女子比賽項目;田徑賽的丈量由英尺製、碼製、一律改為米製。第四屆運動會於1930年4月在杭州梅東高橋進行,參加的運動員人數多達一千六百三十人。第五屆運動會於1933年10月在南京中央體育場舉行,一千六百三十名運動員參加了各個項目的比賽。運動會由教育部主辦,以後幾屆也照此例。第六屆運動會於1935年10月在上海江灣體育場舉行,參加的運動員人數達二千三百四十八名。第七屆運動會於1948年5月在上海江灣體育場舉行,運動員人數為曆屆最高,達二千七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