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運動隊參加了比賽,以絕對優勢獲得男子田徑總分。這次運動會也是參加第十四屆奧運會的選拔賽。(5)遠東運動會遠東運動會由菲律賓、中國、日本聯合發起,於1913年2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第一屆遠東運動會,1920年為奧委會正式承認,1934年後,由於日本強拉偽“滿洲國”參加,遭到我國反對而解散。遠東運動會共舉辦了十屆,中國參加了曆屆比賽,而以第二屆成績最優。在十屆運動會中,中國足球隊曾獲八屆冠軍,一屆亞軍。(6)奧林匹克運動會1922年,中國的王正廷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31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從此,我國的體育組織正式與國際奧委會建立了關係。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是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當初奧運會的發起人,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向清政府發出了邀請書。清廷根本不理解奧運會精神,未作答複。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在荷蘭舉行。中國代表宋如海應邀出席觀摩典禮。1932年8月,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華體協向國民黨教育部申請派隊參加,但教育部卻以臨近賽期,時間倉促,準備不足為由,不準參加。此時,日本侵略軍聲稱要派兩名中國選手代表偽“滿洲國”參加這屆奧運會,引起中國人民極大憤慨。由於東北軍將領,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捐款,中華體協才派劉長春和教練員前往洛杉磯參加比賽。在開幕式上,中國代表隊由臨時湊起來的十多個留學生組成,舉行了升旗儀式。在預賽中,劉長春因舟行勞頓,缺少練習,就被淘汰。
1936年8月,中國派了一百四十人的代表團出席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比賽結果,除符保盧的撐竿跳高以380米的成績取得決賽權外,其餘各項均在初賽中被淘汰。這次隨同運動員前往的還有“中國赴歐體育考察團。”1948年7月,第十四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派出一個代表團參加,各隊均無女運動員。在比賽中,足球,籃球屢戰失利後遭淘汰,遊泳、田徑項目均未達到及格賽的標準,奧運會結束後,運動員因無路費回國而滯留海外。
四、革命根據地的體育
1928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等領導了南昌起義,同年9月毛澤東同誌領導了秋收起義,兩支革命隊伍在井岡山會合,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先後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以及廣東海陸豐,贛南閩西、鄂豫皖、湘鄂西、贛東北、廣西左右江、陝甘和海南島等十多個革命根據地,而中央蘇區則設在贛南閩西根據地。1935年中央又長征北上,建立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而以陝北延安為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的體育運動蓬勃的開展起來,有力地配合了各個時期的革命鬥爭,尤其是軍事鬥爭,為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的體育事業貢獻了力量。黨對體育運動的重視革命根據地的體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眾的體育,得到了黨和革命領導人的重視。1929年,在召開古田會議時,毛澤東同誌指出,在紅軍中,要以大隊為單位,充實士兵會娛樂部的工作,做下列各種遊戲,捉迷藏、打足球、音樂、武術等等。在中央蘇區,工農群眾和機關學校幹部都建立了“列寧俱樂部”(亦稱“列寧室”),俱樂部在工會和青年團組織的領導下負責籌辦、組織各單位的文化活動。據統計,中央蘇區當時有俱樂部一千九百多個,參加文化體育活動的固定會員有九萬三千人。各級黨政軍領導幹部也帶頭參加體育活動,如毛澤東同誌堅持跑步,做體操、洗冷水浴。
朱德、鄧發、張愛萍、楊勇等經常打籃球、排球,中央局也成立了籃球隊,任弼時任中鋒;鄧小平、聶榮臻經常跑步,紅軍女子大學校長康克清帶領學員遊泳。領導幹部的帶頭,使根據地軍民體育活動蓬蓬勃勃的開展起來。中央蘇區還提出了“鍛煉身體幹革命”的方針,要求廣大青年工農鍛煉身體,時刻準備上前線,造就鐵的紅軍,擔負革命的戰鬥任務。即使在以後艱難的抗戰時期,根據地依然堅持開展體育運動。1938年,毛澤東號召邊區軍民廣泛組織體育活動。(見毛澤東:《論新階段》)1942年9月毛澤東同誌為重慶《新華日報》題詞:“鍛煉體魄,好打日本”。為了加強根據地體育運動的組織與領導,1937年成立了“陝甘寧邊區體育運動委員會”,由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林伯渠任名譽會長。1940年又成立了延安體育會,李富春任名譽會長。1942年,朱德同誌任“延安新體育學會名譽會長”。
各級領導對體育的重視,促進了群眾體育的發展。根據地的體育活動在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的體育活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普及性的群眾體育活動,(包括軍隊在內),一種是專業性的體育活動,如學校的體育教育,專業運動隊等。而兩者又互相聯係,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了根據地的體育。1927年紅軍進駐井岡山以後,就注意了在部隊中開展體育活動,井岡山時期的體育項目以爬山、行軍、“打野操”、做遊戲等活動為主。紅軍擴大以後,體育運動和戰備訓練緊密配合,主要項目有:射擊、刺殺、劈刀、投擲、爬山、爬雲梯、越障礙、翻杠子、打球、跑步、跳高、跳遠、撐竿跳高、木馬等。紅軍還經常進行運動競賽。
1933年後,每到“八一”建軍節就舉行運動會。即使在長征時,隊伍還結合練兵,因地製宜的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也在各自的駐地開展體育活動,如八路軍一二師在晉綏抗日根據地組織了業餘的“戰鬥”籃球隊,有隊員三十餘人。由於師長賀龍、政委關向應的重視,籃球隊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和體育水平,還促進了全師的體育活動,發展到後來,一二師每個營都有一個籃球隊。南方的新四軍於1939年5月30日在安徽涇縣雲嶺山下中村,舉行運動會。副軍長項英、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也出席了開幕式。除了軍隊體育活動外,根據地群眾性的體育活動也很活躍。人民群眾以列寧俱樂部為核心,積極開展球類、田徑等各項運動。中央蘇區經常組織各種競賽。1933年5月31日至6月2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運動大會(即“五卅”全蘇區運動大會)開幕,參加的運動員有三百三十名。鄧穎超、楊尚昆、張愛萍等人為運動大會主席團成員,毛澤東、陳雲為總裁判員。當時百米跑的成績是十三秒,跳高是四尺六寸(相當於15米),跳遠是十五尺十五寸(相當於55米)。在延安根據地,1943年10月,黨和政府通過了“進一步開展工廠、機關、學校體育運動的決議”。許多基層單位也組織了生動活潑的體育活動,如1942年延安自然科學院舉行一次運動會,全院二百八十餘人就有一百八十多人參加了田徑和遊泳比賽。民間還常舉行富有特色的體育活動,如陝北的賽馬會、晉綏的撓羊(摔跤)等。
1940年成立的延安體育會,在以後幾年中,組織和推動了陝甘寧邊區基層單位的群眾性體育運動,在增強軍民體質、提高工作、生產、學習效率、為抗日戰服務中,作出了成績。1942年9月1日至6日,在延安召開了“國際青年節擴大運動會”,簡稱“九一擴大運動會”,這是抗日時期最大的一次運動會。抗戰爆發後,大批進步學生和青年幹部湧入延安,為開展體育活動打下了基礎。延安還整修了青年運動場,成立了青年俱樂部和延安體育會,提倡每天“十分鍾運動”。1941年舉行了“五一”工人球賽,同年,又舉辦了“五四”延安各界運動會。1942年1月,成立了“延安新體育會”,並倡議在延安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運動會,即同年召開的“九一”擴大運動會。這次運動會有運動員一千三百八十八名,包括邊區的工人、八路軍指戰員、學生、幹部等,中央黨政軍負責同誌也出席了會議。比賽的項目有田徑、球類、遊泳、射擊、武術、武裝爬山、武裝爬障礙、舉重、雙杠、單杠、舞蹈等。大會分男子組、女子組、少年組,運動員取得較好的成績。這次運動會對促進廣泛的國民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對打敗法西斯侵略者,都有一定的意義。學校的體育教育根據地的學校體育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中小學的體育教育;一種是專業體育教育。抗戰前,中央蘇區約有三千多所列寧小學,學生十萬餘人。1933年10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發布了《小學課程與教則草案》,規定第一學年要做普通操,每次八分鍾,使身體平均發育。另外還開展楫上、環上、秋千上翻騰、攀登、跳躍、賽跑、擲石、競爭遊戲、表情遊戲。第二學年大部分內容同第一學年,隻是教練和普通操增加。
第三學年學習正步和跑步,學習隊形的變換等。其它運動和普通操同上一學年,不過稍加複雜。第四學年同上一學年。列寧小學除了體育課程外,還有早操、晚操。中央蘇區小學體育課的教材則是1934年編的《少隊遊戲》和《少隊體操》。延安時期的小學體育教育在中央蘇區的基礎上,又有了進步。根據邊區政府的《小學法》規定:初小,每周體育課三節。高小,每周則為五節。在高小還要進行軍事訓練。1941年6月,邊區教育廳還發行了淩元編寫的《體育遊戲教材》。對於中學體育教育,邊區政府規定各校要有“運動場及體育器材室”,體育、勞作為課外必要活動。如魯迅師範學校的體育活動是在體育工作委員會指導下進行,活動項目以球類、田徑等為主。1939年陝甘寧邊區師範學校開設體育課,第一學年每周上課一小時,第二學年不安排在課內。其他一些中學也都每周安排一節體育課,直至1942年抗戰最艱難時,才從實際出發去掉了體育課。專業的體育教育主要指延安大學的體育係。1941年9月,由陝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和青年幹部學校合並為延安大學。青年幹校的體育訓練班就擴展為延安大學的體育係,學員有三十多人,專職工作人員一人,教師都是兼職的,教材自編,器材自製。開設的課程有籃球、排球、田徑、墊上運動、遊泳、滑冰、體操、舞蹈、解剖學、生理學、體育理論等課程。當時的教學很艱苦,田徑場就設在寬闊的延河沙灘上,冬天和雨天在窯洞上課,晴天則在山坡上上課。由於學員努力,教學成績也很突出,在沒有釘子鞋的條件下一百米的成績是十二秒,跳遠跳出五米九。這批學員學了一年以後,分配到部隊和邊遠學校擔任體育指導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