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古代球類活動(3 / 3)

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金世宗在常武殿打馬球,他手下的大臣馬貴中勸他不要再打了,因為這是一項很危險的運動,前天皇太子就曾經墜馬。金世宗回答說,現在天下太平,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祖先是以武力平定天下的,我打馬球正是要人們不要忘記習武(《金史馬貴中傳》)。在《遼史遊幸表》中關於遼國帝王們或者親自打球,或者觀看馬球比賽的記載比比皆是。人們在體育史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種體育形式引發出另一種體育形式的現象,如今天的橄欖球就是由現代足球發展變化而來的。唐代發達的馬球運動也是如此,它不僅導致了驢鞠的產生,還使得一種不騎馬或驢,徒步持棍擊球的曲棍球運動在中國出現。這種擊球遊戲就是“步打球”,最初它是一項女子體育活動。按照唐朝習俗,每年寒食節,就由少府監在宮內組織“獻球”的娛樂活動,包括各種球類活動,如蹴鞠、擊鞠、步打等(《新唐書百官誌三》)。那些在深宮中虛度自己青春年華的宮女們不僅喜歡踢不用球門的花樣足球,就像一首詩裏所說“寒食內人長白打”(王建《宮詞》《全唐詩》卷三?二),而且分為兩隊,拿著下端彎曲的木棍徒步上場進行步打比賽,為皇帝表演。

比賽以擊球入門多少分勝負。宮女們對這種古代的曲棍球十分著迷,唐王建《宮詞》對這種歡快場景也有描述:“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這就是說,寒食節

時,宮女們在殿前設置步打球場,分為兩朋(隊)進行比賽,首開紀錄的朋爭先恐後地來到皇帝麵前跪拜稱謝,再繼續比賽。唐代的皇帝也時常讓宮中的男供奉們分隊進行步打球比賽,供自己欣賞。在唐代貞觀年間,步打球還與音樂舞蹈相結合,產生了唐宋時期一種名為“打球樂”的曲棍球舞蹈,後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李隆基將打球樂的伴舞音樂改為“羯鼓曲”(胡震亨《唐音癸簽》)。唐末,中國的步打球傳到了日本。我國達斡爾族和回族也有類似步打球的古代曲棍球。達斡爾族稱之為“打貝闊”、“波依闊”或“波列”。球有軟硬兩種,軟球是用牛毛做成的毛球,較輕且有一點彈性,適於供兒童少年打。硬球是用骨和硬木做成,供大人們打。擊球杖四尺左右,一般用柞樹木製作,

球杖下端彎曲,以便於擊球。比賽上場的人數或多或少,沒有嚴格規定。比賽分為有球門和無球門兩種。夜間比賽時,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把球浸油點燃,成為一團火球,進行比賽,別有一番風韻。回族的民間傳統曲棍球稱為“木球”,又叫“打籃子”或“打毛球”,已有200多年的曆史。今天的木球已是規範性很高的現代競技運動,如對場地大小、上場人數、比賽時間都有明確的規定。不過它仍然保留有其傳統的痕跡,如使用的球是紅、藍兩色相間,兩端呈橢圓狀的木球,這種球在滾動時常常變向,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球杖的底端有斜角,以增加擊球時的接觸麵。

三、捶丸(高爾夫球)

高爾夫球是當今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一種體育運動。這種體育活動是在一片自然風光中進行的,腳下是綠草如茵的曠野,明鏡般的湖水在微風中輕輕地蕩著漣漪,頭頂上廣闊無涯的天空藍得如同大海,幾朵白雲在悠悠地踱步,沒有城市的喧囂和現代社會的嘈雜,隻有清新的空氣,靜靜的小丘。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人們輕鬆自如地一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一邊揮杆擊球,這種運動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體力得到恢複,精神得到放鬆,因此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愛好者。西方的體育史家有的認為高爾夫球起源於蘇格蘭,有的認為起源於荷蘭。今天在高爾夫球場上樂而忘返的人們是否知道這項使他們如此迷戀的西方體育活動的真正源頭卻是在東方的中國,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中國就已經有高爾夫球的遊戲,它的中國名字叫做“捶丸”。“捶丸”的出現與盛行於唐代的球類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唐代的打球除了持球杆騎在馬上打的馬球外,還有一種拿球杆徒步打的球類遊戲,叫做“步打球”。

這種步打球與今天的曲棍球十分相似。到了宋代,步打球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了“捶丸”的擊球遊戲。“丸”是指球,“捶丸”的意思就是用棍打球,這就是最早的高爾夫球。到了元代,捶丸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成熟的體育項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出現了一部由寧誌老人編寫的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高爾夫球的專著了。在這部長達32章的書中,作者追述了捶丸的發展曆史,講解了進行捶丸的場地、器具、競賽規則,以及各種不同的擊法和戰術,還特別強調了體育運動的道德,實在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進行捶丸遊戲的場地一般是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的空曠場地。在場地上挖一些與今天高爾夫球穴差不多的球窩,在球窩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丸由堅固的經得起反複擊打的贅木(樹身上結成的瘤的部分叫贅木)製成。

現代高爾夫球有各種不同的球杆,有的用於遠打,有的適於近擊,有的則易於使球高高飛起,越過池塘、水溪。捶丸也有不同類型的球棒,如:“攛棒”、“勺棒”、“撲棒”,供人在不同的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球棒的製作也很有講究,擊球一端的製作材料要選用秋、冬樹木和牛筋、牛膠,棒柄則用剛勁厚實的南方大竹。製造球棒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在風和日麗的春天和夏天,因為這時各種材料容易牢牢地結合在一起,然後再細細地刮磨加工,就製成了合手耐用的球棒。參加比賽的人數可多可少,比賽也因人數不同有相應的不同名稱,十人、九人參加的叫“大會”,七、八人的為“中會”,五、六人的是“小會”,三、四人的稱為“一朋”,隻有兩人比賽的叫做“單對”。分隊比賽時,各隊使用不同顏色的球;不分隊的個人比賽,每人使用的球也顏色各異,以防混亂。用較少的擊球次數將球擊入球窩者為勝。捶丸有各種複雜的擊法,如,用攛棒立著打,勺棒蹲著打,撲棒可站著打也可蹲著打。不同的地形、地麵、位置,均有相應的不同擊法,如在地表堅硬處,應當減力擊球,否則容易將球打遠,而在土鬆處,則要加力擊打。基本的比賽方式是:在場上劃出一個一尺見方的平地,清除瓦片、礫石、雜草。這就是“球基”,第一擊必須將球放在基內擊出。

後繼的擊打在球停止處接著打,不得再設球基。球必須擊出,而不能用挑、撥、推、砍、兜、刮、舀、掃、碾的手法。捶丸比賽對不道德的行為有種種嚴格的規定,如不能加土或做坑阻攔別人球的行進,不能妨礙他人擊球,不能隨便移動球的位置,比賽中不能換球棒,不許給他人指示地形等等。捶丸對健康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就像《丸經》中所說的,捶丸時需要審視場地的幹濕軟硬以便設置擊丸的球基,要根據地勢的平峻凹凸構想製勝之道,要拽肘運杖,將球打入球窩,心不能急,意不能躁。因此,這種體育活動既可以給人一個良好的心境,又可使血脈流通,四肢舒暢。正因為如此,寧誌老人到80高齡,仍然身體健康,頭腦清晰,寫出這部古代高爾夫球的傳世之作。與其他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一樣,捶丸遊戲也把道德品質的教育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勝負是次要的,要做到“勝負不動於心”,修身養性才是遊戲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捶丸遊戲中要對人友善,語言和藹,不可因技術高超就孤傲逞能,舉止淺薄。雖然在比賽中大家平等相近,但是尊卑長幼的秩序是不能紊亂的。身體要安舒,舉止要端莊,在球場上不要議論他人,搬弄是非;屢勝而不傲,屢敗而不怒;心要靜定,誌欲寧適,氣要溫和,體要安舒,容止端莊,語言簡當(《丸經》)。捶丸的產生顯然與城市的發展和市民娛樂文化的要求有直接關係。這項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明代人周履靖在遊曆中發現在都市中不少人都精於這一運動。捶丸活動也得到上層社會的青睞,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甚至仕女在酒後飯餘,也都喜歡以捶丸來消食解悶。封建帝王中著迷於這項遊戲的也大有人在,如宋徽宗、金章宗、明宣宗等。捶丸運動經過了宋、元、明三代的發展繁榮後,在清朝由於滿族貴族不喜歡這項運動而衰落。後來在蘇格蘭開始的現代高爾夫球,有人推論是在元朝由中國的捶丸傳入而出現的。

四、木射

在現代西方的球類運動中,地滾球是十分流行的一項活動, 運動量不大,

娛樂性強,老少鹹宜,因此十分受人歡迎。西方最初的地滾球運動起源於3世紀的德國,叫“克格爾斯”(kegels),滾動的木球擊打放置在地上的小木柱。這是中世紀德國的修道士和祭司們最喜歡的一種具有宗教含義的活動。在這種活動裏,放置在地上(一般是在教堂走廊地上)的木柱,代表著邪惡,如果擲球者能成功地將這些木柱擊倒,就說明他已經洗淨了自己身上的罪惡。這種具有宗教含義的活動後來逐漸世俗化,演變成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九柱球遊戲,就是以球滾擊九個木柱。最後進而演變成現代的地滾球運動,即在1830米的木板球道的一端放置10個瓶狀木柱,擊球者在另一端用球沿球道滾動擊之,擊倒的木柱越多得分越多。我國從唐代開始,也有一種類似於地滾球的以球擊打木柱的運動。這項活動采用射箭活動中的術語,以木柱為靶,以木球為矢,意思是以木球為箭矢,來射木柱的靶子,因此,這項中國地滾球的名字叫“木射”。木射遊戲中作為靶子的是15個形平底

的木柱。有意思的是,這種遊戲與早期德國教堂中的原始地滾球一樣,也有很濃厚的精神和道德方麵的含義,所不同的是,木射以遊戲的方式強調人們遵從中國的傳統道德。15個木柱分為紅、黑兩類。紅柱有10個,其上分別用紅色寫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10個大字,而五個黑柱則用黑墨分別標明“慢、傲、佞、貪、濫”五個字。將這些木柱紅黑相間安放在場地的一端,擊球人在場的另一端以球滾地擊柱,擊中紅柱者為勝,擊中黑柱者為負。唐代的陸秉著有《木射圖》一書,宋人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誌》還著錄此圖。

五、掌旋球

今天,在許多退休的老年人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隻閃亮的鋼球,在五個手指靈活地撥弄下,不停地左旋右轉,嗡然有聲。這就是中國特有的抗衰老健身活動“掌旋球”,也叫“健身球”或“遊球”。掌旋球原是用於防身的暗器和練功器具,走江湖的人隨身攜帶,需要時則擲球擊人,因為難以預防,很有幾分威力。掌旋球大約在明代出現,已有500多年的曆史了。最初是實心球,到了清代,將球體改為空心,並裝入音板或小球丸,稱之為“膽”,轉動時與球體相撞,發出一種鈴鈴的清脆細響。“膽”有陰、陽之分,陽膽聲清,陰膽音濁,這樣可根據音調的高低清濁,分為雌球和雄球,這就合了我國古代陰陽互補的道理。轉動掌旋球有各種方法,一般有順轉、逆轉、快轉、慢轉、有聲轉、無聲轉、左手轉、右手轉。技巧熟練的人,一隻手掌可轉三顆到四顆。如果是四顆,則是三顆在下麵,一顆疊在上麵,下麵的三顆一轉動,上麵的一顆也就轉動起來了。如果是三顆,轉動時能使球不接觸球,三顆球在掌上循環追逐。要它發聲,就能使幾顆球一起咯啷啷地響成一片。要它不響,就隻有球動而沒有聲音。坐、站、走均可練。掌旋球不僅有金屬的、玉石的,還有木製的。還有一種也是人們常見的,是在手掌中轉動幾個核桃,核桃表麵凹凸不平,還可以當作按摩器在麵頰上滾動按摩,久而久之,核桃就逐漸變成古色古香的紫紅色,十分好看。從健身的角度來看,掌旋球不僅可以增強手臂部肌肉的力量和手指的靈活性,而且可以通過不斷地刺激手掌上的穴位對整個機體產生良好的作用,如能促進腸胃的消化功能。根據我國傳統的經絡學和中醫理論,人體的四肢末梢部位與內髒器官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因為四肢末梢部位集中了許多重要穴位,如井、滎〔xíng行〕、俞、經、合,均在“手不過肘,足不過膝”這一範圍。井穴就在手足十指尖端部位。從人體神經分布的解剖結構來看,手足屬於頸胸神經分布的末梢區,是非常敏感的,並可以通過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傳導,對內髒器官發生反射調整作用。因此,掌旋球在今天仍然為許多人,特別是老年人所喜愛不是偶然的。

六、其他球類

表演者在一個大球上用雙足驅球疾進,並做出翻騰跳躍等各種難度的動作,是今天人們經常見到的一個雜技項目。這項活動,在唐代是集觀賞性和娛樂性於一身的一種球戲,叫做“蹋”。唐代《封氏聞見記》記錄到當時的藝人們發明了“蹋

之戲”,球是木製的,高約一二尺,塗著絢麗的色彩。女藝人站立在球上,“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唐代詩人王邕對宮女們蹋的情景有繪聲繪色的描寫:

宮女們立身於滾動的球上,球體似珠,滾動如風雷,人顏似玉,打扮得如同仙女下凡,球不離足,足不離球,揚袂迭足,耍弄金盤,

揮劍舞蹈,跳躍,矯捷輕盈,飄然若仙,把上萬名觀眾看得如醉如癡(《內人蹋賦》)。這種“蹋”運動,後來演化為雜技。拋球在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裏,有關於拋球遊戲的描寫。我國唐代也有拋球遊戲,主要為少女們所喜愛。這種遊戲用的是製作得色彩鮮豔,極其精致的繡球,唐代詩人劉禹錫形容它是“五彩繡團圓”。這種拋接球的遊戲可能有些過於文雅,而逐漸演化為宴飲時的助興娛樂,但對平時缺少運動的婦女,尤其是深宮中的宮女們來說,仍不失為一項鍛煉身體、消煩解愁的活動。唐代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在他的詩歌中也提到過宮女們玩拋球時跑來跑去,身上的珠?碰撞有聲的情景:“素女鳴珠?,天人弄糸采”(《宮中行樂詞八首》)。拋球也為宋人所欣賞,南宋孝宗就曾在乾道五年十一月,與皇太子在觀看百戲之前,先觀賞了拋球和秋千(《乾淳起居注》)。

水球中國古代也有一種被稱為水球的娛樂活動,不過這種活動與今天水中健兒們在遊泳池裏兩隊爭鬥的現代水球運動全然不同,

是一種向水麵擲氣球,比賽誰擲得遠的一種遊戲。宋徽宗趙佶(公元1101?1125年)有一首詩對宮女們玩這種水球的場景有十分形象的描述,“苑西廊畔碧溝長,修竹森森綠影涼,戲擲水球爭遠近,流星一點耀波光”(《宋詩紀事》卷一)。宮女們在宮廷花園長廊附近的一泓清流旁,向水中擲球為戲,看來與人們在河邊湖畔常用石片打水漂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用球代替了石片。竿球我國台灣高山族流傳著一項獨特的球戲,這項娛樂活動源於一種叫“竹竿祭”的古老的祭祀儀式。器具是實心球和竹竿。球由青藤或棕樹皮將樹葉緊緊地包紮而成。竹竿長達七至八米,一端用刀刮削得十分尖銳,或者裝上鐵刺。遊戲的人數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是十幾個人各持竹竿站成一個圓圈,一個人拿球站在圓圈的中央,高高地將球拋向空中,當球下落時,大家爭先恐後地用手中的竹竿去刺球,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行祭典,要持續三天之久,稱為托高會。頭兩天在會場上祭拜竹竿,第三天向空中連續投出10個藤球,其中吉球和凶球各五個,讓每個參加祭禮的人用竹竿刺藤球,刺中吉球,表示著吉星高照,鴻運當頭,大家要以酒慶賀。刺中凶球則須請巫師作法消災。傳說這項活動是為了紀念高山族一個以竹竿與虎搏鬥,最終刺死惡虎的英雄。高山族人十分喜歡這一活動,據清人黃叔記錄,竿球在清代已經成為高山族聚眾集會的一項民俗(《番俗六

考》)。我國東北赫哲族民間流行的“叉草球”與竿球有幾分相似,不同的是這是一種兩軍對壘的遊戲。器具是一個用草捆紮而成的球和勞動時用的木杈。遊戲時,兩隊人各持木杈相對,列陣而立。雙方輪流向對方上空拋擲草球,比賽用木杈叉刺草球的準確性。如果一方用木杈準確地叉住草球,不使之落地,就在場地上前進20步,而擲方則相應後退20步。這種攻城掠地,進進退退的遊戲,與現代美式足球的比賽方法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