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表得知魏延大軍兵鋒直指襄陽,他六神無主,忙著要遷往江陵以避魏延。
他麾下謀士也在一路逃亡中被魏延大軍嚇破了膽,匆忙間想不出什麼辦法。
能夠想出辦法的蒯越又因一路受苦又有傷病,已經病倒了。
後來,諸葛亮前來毛遂自薦,讓劉表跟袁紹聯盟,讓袁紹攻打洛陽和並州,斷了魏延的後路!
結果,魏延麾下的風影衛在易京做了動作,使得袁紹根本無法速敗公孫瓚,根本無法發兵攻打洛陽和並州。
那一世,公孫瓚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隻與妻妾住在裏麵,又囤積糧穀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複,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隻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又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
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占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引火自-焚。
這一世,魏延讓左慈親自過去,催眠公孫瓚,讓公孫瓚鼓足勇氣跟袁紹對戰,讓他出戰去救他的部將,跟袁紹死磕。
魏延同時資助黑山軍,讓他們在袁紹後方襲擾。
袁紹被公孫瓚羈絆著,根本無力對付魏延。
……
魏延在過去的時間裏,對很多曆史名人都存在嚴重的拔苗助長,把一個從未帶過一百人的名人驟然任命為負責四千人的旅帥或負責兩萬人的師帥,如徐晃、太史慈、趙雲皆是如此,結果這些曆史名人有不少人都顯現出不勝任的狀態,幸好魏延有完善的培訓體係,督促各級將領勤習兵法和帶兵條例,經過磨礪,這些被魏延拔苗助長起來的曆史名將們終於成功出師,可以獨當一麵,但他們也犯了不少錯誤,不然魏延的勢力可能比現在還要壯大。
魏延吸取了拔苗助長的教訓,把征辟來的曆史名人都從適合他們的基層做起。
但為了不至於讓這些自視頗高的曆史名人們灰心失望地認為魏延覷了他們,魏延都會逐個傾談,給他們花了一個遠景畫餅,對他們寄以厚望想對他們委以重任,但他們現在不論是能力還是經驗資曆上都無法肩負這個重任,必須要踏踏實實地一步步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