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的人生幸福多7(3 / 3)

4.奢求太多,生命就顯得過於沉重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獲諾貝爾獎之後,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間,包括電視廣告商人等拉著去做這做那。文人難免天真,不擅應酬;又心慈麵薄,不會推托;做事也過於認真,不懂敷衍。於是陷入忙亂的俗事重圍,不知如何解脫,終於自殺,了此一生。據報道,川端康成臨終前,曾為籌措一筆經費而心力交瘁,情緒十分低落,可能是促使他厭世自殺的原因之一。

固然,對一位作家來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口井已經算是鑿得夠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煩倦不堪的瑣事,而能依然寧靜度日,以他豐富晶瑩的智慧,或可有更具哲理的創作傳世。

《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為了要寫一本書而去森林中度過了兩年的隱士生活。自己種豆和玉米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專心致誌,去體驗林間湖上的景色和他心靈所產生的共鳴,從中發現了許多道理,從而完成了這本名著。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真正的誌趣與才能所在,專一地做下去,才可能有所成就。

不但要有魄力,而且要有判斷力,擺脫其他外務的幹擾和誘惑,不為一切名利權位等虛榮而中途改道。這樣,才能促成一個人事業的輝煌。

每個人都有失望和不滿的時候,不是你的希望沒有實現,就是他的欲望沒有滿足。每當這時,我們不是怨天尤人,便是破罐子破摔,卻很少坐下來仔細地想一想,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有不滿和失望?活著,我們不要奢求太多。

我們來到這世上時,本來就是赤條條的,一無所有,是上蒼賦予了我們生命、親友以及思想和財物等等,上蒼待我們何厚?使我們擁有了這麼多,又占據了這麼多。可是我們卻從來也沒有滿足過,依然在祈求著上蒼為我們降下更多的甘霖。

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會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十足地供應我們,於是,我們便失望了,我們便不滿了。

世界對於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有耕耘才有收獲,有奮鬥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得到。你想花一分的代價去換回十分的成果,那是永遠也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奢求這世界平白無故地就給我們太多。

生命在於奮鬥,人生在於積累。不要奢求,隻要一點點就已經足夠了。每天一點點,每月一點點,每年一點點,幾年下來,我們就已經得到了很多很多,那麼一輩子下來,我們不就已經變成了一個擁有整個世界的大富翁了嗎?

不要奢求太多,太多了,生命就會顯得過於沉重,也就會感到你的人生因缺少遺憾而懶於去追求;不要奢求太多,太多了,人生就會顯得過於臃腫,就會感到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負累,因無法帶得動而終生不能輕鬆。

這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數不過來了,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的太多,讓盡可能多的東西為自己所擁有。

人生如白駒過隙,在感歎擁有和失去之間,生命已經在不經意間流走了。

擁有時,倍加珍惜;失去了,就權當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驗,權當是坎坷人生奮鬥的付出。

欲望太多,反成了累贅,還有什麼比擁有淡泊的心境更能讓自己充實、滿足呢?

修心箴言:

任何奢望都是不應該有的,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也不會長鈔票。實實在在地做事,實實在在地做人,實實在在地對待每一個時日,你才會擁有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

5.什麼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老子主張的恬淡寡欲,清淨為上,對他的精神修養、情誌調節起著很好的作用。他極力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告誡人們不要貪心追求名利,要寡欲清心,經常保持心正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自然可獲得健身延年,這不能不說是老子長壽的一個主要原因。他還認為人之生難保而易滅,氣難清而易濁,隻有節奢欲,才能保性命。會養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人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麼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於忙忙碌碌、勾心鬥角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論語》裏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會少一些痛苦呢?

哲人說:“當官為民,有錢沒錢,其實都一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兒。一切都隨時空的轉移,個人的條件為依據。”功名利祿不必刻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虛有官祿。“芝麻綠豆”一個,身懷絕技,照樣譽滿全球,悠哉快哉!

但是,“人是賤坯子”,沒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沒奔頭,還得要追求。功名利祿到手了,“七品”的還想要個“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饞“三品”。於是就得巴結,拚命地巴結,隻在“品”級上巴結,結果“人品”是巴結一級少一品,到頭來累得精疲力竭。仔細品味品味,竟不知道人生是個啥滋味,一輩子不曾享受過真人生,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真累”!

在功名利祿之上,“難得糊塗”,一切順其自然,認認真真地做事,老老實實地做人,得則得,不能得不爭;當得沒得,不急不惱;不該得的得了,也不要,這才叫聰明人,活得輕鬆,悟得透徹。

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隻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捕到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收獲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工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捕一些魚?”

墨西哥漁夫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捕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實而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漁船,然後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和行銷。這樣,你就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裏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得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再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捕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

墨西哥漁夫疑惑地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聽了漁夫的回答,也許我們會吃驚,也許我們會一時無語。但是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樣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是快樂?是金錢?是幸福?其實生活是一種態度,一種心情,一種選擇,一種狀態,一種活著的方式。

同理,一個人要想得到什麼,就應該先給予別人,幫助別人,使“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即使於聲色滋味上,也是懂得物極必反,取舍有度:“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生)則取之,害於性(生)則舍之”,這就是道家提倡的“全生葆真”之道。

人總是會說活得很累。細究起來,生活中的累,除了體力之累,還有精神之累,欲望之累。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自我放逐,欲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

其實,從生活的價值來說,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沒有虐待這百歲年華的生命,心靈從容富足,則在富在貧,皆足安心。即所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修心箴言:

人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樣子,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咽不進,吐不出,要多別扭有多別扭。什麼都想要,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反而一輩子將自身置於忙忙碌碌、勾心鬥角之中。這樣活著,未免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