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積極向上,修一顆精進心
為什麼飽經風霜的小溪能涓涓流淌?為什麼被踐踏的小草來年依舊翠綠?為什麼冬天裏鬆樹依然挺拔?隻因為有一顆上進的心。世上萬物都在求生,都想活得生機勃勃。而人活於世,努力求進也是必然,這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讓我們努力保持一顆精進心,讓人生過得有價值。
1.勇敢麵對人生的蛻變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的壽命可達70年。但是如果想要活那麼久,它就必須在40歲時作出困難卻重要的抉擇。
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不能夠牢牢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能碰到它的胸膛;它的翅膀也會變得十分沉重,因為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使它在飛翔的時候十分吃力。在這個時候,它隻有兩種選擇:等死,或者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來蛻變和更新,以便繼續活下去。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經過150天的漫長錘煉,而且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的頂端築巢,然後停留在那裏不能飛翔。
首先,它要做的是用它的喙不斷地擊打岩石,直到舊喙完全脫落,然後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之後,還要經曆更為痛苦的過程:用新長出的喙把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們再把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待五個月後長出新的羽毛。
這時候,老鷹才能重新開始飛翔,從此可以再過30年的歲月!
對於老鷹來說,這無疑是一段痛苦的經曆,但正是因為不願在安逸中死去,正是對30年新生歲月的向往,正是對脫胎換骨後得以重新翱翔於天際的憧憬,燃起了它心中的勇氣和決心。要想延長自己的生命,獲得重生的機會,它選擇了經受幾個月的痛苦,我們不得不為老鷹的這種勇於改變自己的勇氣所折服。
放眼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麵對癌症,是草草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以免受肉體和精神的折磨,還是積極地治療,創造生命的奇跡?陷入困境,是聽天由命,等待命運的宣判,還是放手一搏,冒險尋求可能的轉機?工作平淡無奇,碌碌無為,是安於現狀,享受現有的安逸,還是勇於改變,尋求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4年2月28日,清華大學主樓報告廳裏,舉行了一個規模不大但非常特別的英文新書《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首發儀式。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的作者,就是我們過去熟悉的“乒壇皇後”鄧亞萍。
曾經18次奪得過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杯冠軍的世界女子乒壇頂尖選手鄧亞萍,在奪得1997年英國曼徹斯特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團體、單打和雙打三塊金牌後,選擇了退役。這一年,她邁入了清華大學的校門,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鄧亞萍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之後又被英國劍橋大學錄取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
退役之時,憑借她在乒壇的輝煌成就,她可以輕鬆地獲得一個管理職務或是教練的席位,但她放棄了這種生活,而是向一個全新的領域發起了挑戰。鄧亞萍說:“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隻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
短短的七年多時間,這位曾經在乒壇充滿霸氣的女中英傑,在她的轉型期,用當年奪取世界冠軍的毅力和決心,在另一個領域開拓了被專家們稱為“第二個奇跡”的全新局麵。從運動員到清華學子,再到劍橋博士的成功轉型,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剛到清華大學外語係報到時,指導老師讓她一次寫完26個英文字母時,她還隻能試試。因為她從5歲開始進行乒乓球訓練,10多歲入選到國家隊,一直到24歲退役,幾乎沒有什麼學習基礎。她回憶說:“上課時老師的講述對我而言無異於天書,我隻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我給自己製訂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五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正是憑借著這種不懈的努力和頑強的意誌,她出色地完成了在清華的學業。本科畢業後,鄧亞萍將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畢業論文送給薩馬蘭奇,薩馬蘭奇將這份論文存放到國際奧委會博物館,他認為這是一個中國運動員成長的最有價值的紀念。
此後,她在國外的求學更為艱苦。在諾丁漢大學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搶著發言。老師開玩笑說從她學習的勁頭可以看得出她是一個世界冠軍。為了完成論文,她每周都要自己開車到不同城市的圖書館去查找資料。一年後,鄧亞萍麵對嚴格的考官,用英語宣讀了3.5萬字的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以翔實生動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論點論述了中國婦女及中國婦女體育的巨大發展和變化。臨場考官的一致結論是:無條件一次通過!2002年12月22日,她如願獲得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讚她“擁有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有人可能覺得我這是自討苦吃,甚至有人說你的榮譽多得一大把,不攻讀什麼學位,後半生照樣可以過得不錯,即使讀學位也不必那麼辛苦,甚至不妨找個‘槍手’代筆寫論文。但我讀書上大學可不是為了‘鍍金’,我上學隻是要圓自己的讀書之夢。我從自己與外國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識缺乏、交流不暢。盡管基礎差,我不想投機取巧走捷徑!”
現在,她在劍橋的博士學業也早已經攻讀完,談到學業,鄧亞萍說:“難啊,真是太難了,感覺壓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繃著,所以感覺特別辛苦。但我要感謝當學生的這段經曆,因為它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價值。如果亞運會、世乒賽和奧運會的冠軍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滿貫,那麼在清華獲得學士學位、諾丁漢大學碩士畢業和取得劍橋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項大滿貫。”
人生征途中必然要有痛苦的經曆,麵對痛苦我們要從容,相信艱難過後就是勝利。蛻變,是成長道路上必經的風雨,你要堅信,蛻變過後將是輝煌的新生。
修心箴言:
老鷹會為了繼續生存而擊碎它的喙,啄掉它的指甲,再拔光它的羽毛,經過一番痛苦的曆練重獲新生,人生也是如此,每一次喪失都意味著一次蛻變。
2.目標是牽引人向前的動力
許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走偏了路,歸根結底是沒有目標,或者沒有弄清楚目標的正確含義,常常耗費心力於那些並非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上,因此才會遭受那麼多的痛苦。殊不知,目標才是牽引人向前的動力,有了目標,才會有成就,才會發揮潛能。
有個出生於舊金山貧民區的小男孩從小因為營養不良而患有軟骨症,在六歲時雙腿變形成弓字形,而小腿更是嚴重萎縮。然而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一直藏著一個沒有人相信會實現的夢——除了他自己。這個夢就是有一天他要成為美式橄欖球的全能球員。他是傳奇人物吉姆·布朗的球迷,每當吉姆所屬的克裏夫蘭布朗斯隊和舊金山西九人隊在舊金山比賽時,這個男孩便不顧雙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球場去為心中的偶像加油。由於他窮得買不起票,所以隻有等到全場比賽快結束時,從工作人員打開的大門溜進去,欣賞剩下的最後幾分鍾比賽。
13歲時,有一次他在布朗斯隊和西九人隊比賽之後,在一家冰淇淋店裏終於有機會和他心目中的偶像麵對麵接觸了,那是他多年來所期望的一刻。他大大方方地走到這位大明星的跟前,朗聲說道:“布朗先生,我是你最忠實的球迷!”吉姆·布朗和氣地向他說了聲謝謝。這個小男孩接著又說道:“布朗先生,你曉得一件事嗎?”吉姆轉過頭來問道:“小朋友,請問是什麼事呢?”男孩一副自豪的神態說道:“我記得你所創下的每一項紀錄,每一次的達陣。”吉姆·布朗十分開心地笑了:“真不簡單。”這時小男孩挺了挺胸膛,眼睛閃爍著光芒,充滿自信地說:“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創下的每一項紀錄。”
聽完小男孩的話,這位美式橄欖球明星微笑地對他說道:“好大的口氣,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小男孩得意地笑了,說:“奧倫索,先生,我的名字叫奧倫索·辛普森,大家都管我叫O.J。”
奧倫索·辛普森日後的確如他少年時所言,在美式橄欖球場上打破了吉姆·布朗所創下的所有紀錄,同時更創下一些新的紀錄。
為何目標能激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潛力,改寫一個人的命運?又何以目標能夠使一個行走不便的人成為傳奇人物?各位朋友,要想把看不見的夢想變成看得見的事實,首要做的事便是製訂目標,這是人生中一切成功的基礎。目標會引導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人生。
事實上,當我們有了一個令人心動的目標,若再加上必然能夠達成的信念,那麼就可說是成功了一半。因為目標引導著我們努力的方向,有了一個正確的目標,人生也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的人生必然是積極、進取的,那麼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
修心箴言:
要想把看不見的夢想變成看得見的事實,首要做的事便是製訂目標,這是人生中一切成功的基礎。目標會引導你的一切想法,而你的想法便決定了你的人生。
3.做行動的積極分子
釋迦牟尼曾有一番頗具啟示性的談話,說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馬是看到主人的鞭子就立刻飛奔出去的駿馬;第二種馬是看到了別的馬被鞭打,就立刻快步奔跑的良馬;第三種是要等到自己受了鞭笞才開始跑的凡馬;第四種是非要受到嚴厲的鞭打才開始走的駑馬。同樣,世界上也有四種人,第一種是遠遠地看到別人陷入老病死的痛苦中就立刻心生警惕;第二種人是要等到老病死離自己不遠時才會心生警惕;第三種人必須是自己的近親陷入老病死的痛苦才知道警惕;第四種人是非要自己親身感到了老病死的痛苦才知道悔不當初。
我們可以由這個比喻發揮一下,說遇到問題時,世界上有這樣四種人:第一種是今天立即解決的人,第二種是等待明天解決的人,第三種是一味發愁今天明天都難以解決的人,第四種是問題已造成惡果再也難以解決的人。
英國J.M.巴利曾講過一個關於她丈夫的有趣的故事:
我跟喬治結婚之前,早就知道他是個雄心勃勃的人。那時我們還沒有訂婚,他就把心底裏的秘密告訴了我:他要寫一本大部頭著作,書名叫做《倫理學研究》。
“不過我還沒有動手,”他習慣地說,“冬天一到我就動手,每天晚上堅持寫。”
白天裏,喬治在一家公司供職當秘書。公司器重他,他隻得把自己一天裏最好的時間花在寫信記賬上。他說,等書出版了,他就出名了。
我說:“要是你能多些時間自己支配來寫書就好了。”
“我倒不在乎忙。”他像一個永遠壓不垮的英雄那樣輕鬆愉快地說,“你留意到麼:世界上大凡偉大的著作,幾乎都是出自忙人的手筆。毫無疑問,一個人隻要有寫作天才,作品是遲早要問世的。”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睛熠熠發亮,語調充滿激情。這種激情很快感染了我。
每次我們一見麵,便盡談些未來,或由他滔滔而論,我合掌傾聽。不久,我們就訂婚了。喬治可不是個一般見識的情人,他不會三天兩頭嚷嚷“好人兒”呀、“漂亮”呀這類詞——他從不屑這些。我們單獨待在一起時,他就把手伸給我,讓我一邊兒牽著,一邊兒聽他熱切地描述他那本《倫理學研究》。
我們訂婚不久,喬治好言好語,要同我結婚。
“我定不下神寫書,除非結了婚。”他說。
他一心一意想定下神寫書,所以我就依了他。
九月裏的一天,我們結婚了。蜜月裏我們一談起寫書,就更覺得甜蜜。整個蜜月我們形影不離。喬治太愛我了,他不忍心丟下我不管,自己去寫書。
我把我這個體會告訴他,他笑眯眯的。我越說,他越樂。我想,他對我的這種感情,一定就叫做“體貼”。
過完了蜜月,我們回到了蜃景村的可愛小家庭,真是快樂極了!
“你就要動手寫書啦?”到家那天我問。
“正想著這事。”他說,“你知道,這事使我牽腸掛肚。不過,通盤考慮起來,還是下星期再說吧!”
“你千萬不要因為我把它耽擱了。”我熱切地說。
“我當然就是為了你呀!”
“可是,浪費時間不好。”
“犯不著急麼!”他不耐煩地一揮手。
我吃驚地看著他,他解釋說:“我的意思是先要把全書綱要通盤考慮好。”
那段時間裏,我們的小家庭常常有客人來訪。我把喬治寫書的事跟他們許多人都說了。可現在遲遲不見他動手,我漸漸有點後悔自己不會保守秘密。
眼睜睜一個星期過去,接著又一個星期過去。我急了,便要他吃完晚飯就到書房裏去坐下。他磨磨蹭蹭,一臉烏雲。我把墨水瓶注滿,把稿紙擺好,把一支新蘸筆交到他手裏。他接了,嘴上也沒一聲“謝謝”。
兩小時以後,我送去一杯茶。他靜靜地坐在火爐邊,筆落在地上。
“你睡著了,喬治?”我問。
“睡著了?!”他叫了起來,好像我是說他犯了罪,“我在構思!”
“你還沒有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