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最懂事的孩子10(1 / 3)

第五章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的心理問題並不比我們成人少。孩子由於心智不成熟,所以會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如果不即使予以糾正,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所以,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是父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確實存在著各種問題。如果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就會阻礙孩子學業的進步和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長中的重要因素,父母作為孩子最直接的啟蒙老師,有責任和義務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對來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較妥善地處理,並能在挫折中學習,把挫折變為動力,或是從挫折中取得補償。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就會沒病找病、自尋煩惱,就算是遇到一點點的小挫折,他也可能認為是不可逾越的深淵。這種人在重大挫折麵前沒有不出亂子的。

當然,沒有人永遠處於健康的心理狀態,就像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偶爾也會感冒或頭疼一樣,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時也會出現情緒不佳、交往不好或自我評價不恰當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不健康心理不管不問,也和身體健康一樣會惡化。比如,如果一個人得了感冒,父母對其不管不問,那麼,感冒就會惡化,甚至會讓人付出生命。因此,對於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重新擁有健康心理。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讓孩子接受現實的自我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不僅需要對自己的一切進行充分的了解,而且需要對真實的自己坦然地承認及欣然接受。因為在一個人所具有的條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變的。比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環境等。如果孩子隻是了解了自己而不能夠接受自己,那麼,隻會增加自己的不安與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這些人就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過分自卑,總自己覺得在社會中毫無價值,這些人是因為憎恨、拒絕自己。一個人隻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衝突,忍受現實挫折;唯有接受現實的自我,才能根據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創造出一個理想中的自我。

2.讓孩子確定合適自己的理想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想,尤其是孩子。當然,人應該要有超越現實的理想,但是人不能總在夢幻之中度過,更不能不顧現實去蠻幹,否則就會碰得頭破血流。如果一個人能夠眼睛望著理想,並且腳踏實地地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那麼,他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理想,這就需要孩子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能力確定理想,最後再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

其實,心理不健康的人大多都是在情緒上有很大的困擾,而情緒的困擾多半是表現在人際關係上的,輕則是自己有孤獨、恐懼、焦慮的感覺,重則是對人有懷疑、敵對、攻擊的舉動。每個人有交際的需要,因為與親屬、朋友、同學、同事交往時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並且,如果一個人有什麼煩惱,還可以對這些人傾訴,使自己不容易積存鬱結。一個性格孤僻的人,與他人老死不相往來,如果遇到挫折,他就會感到有苦而無處說。如果經常參加一些團體活動,不但能密切與他人的關係,還可以獲得學習與發展的機會,當然挫折感就會少了。

4.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父母應當身體力行,因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如果父母能夠和孩子進行經常的、有效的溝通,這樣有利於父母改進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於消除、緩解孩子的焦慮、緊張、苦惱及孤獨壓抑的心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於孩子避免形成膽怯、缺乏自信、情緒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與適度期望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對孩子提出一些略高於孩子現有水平,但又可以讓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期望,就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處於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過高,使他們總不能達到目標,那麼,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縮、焦慮、壓抑等消極心理;如果對孩子的要求、期望過低,就會使孩子缺乏上進心和自信,阻礙他們正確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

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母可以營造一種愉快輕鬆的氛圍,對鬆弛孩子的緊張和不安非常有益;如果父母之間有著良好婚姻關係,就可以為孩子提供平穩的生活環境;父母之間的管教方式一定要一致,這樣才會使孩子有正確的行為規則;家庭成員之間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關心和支持,這樣有利於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保持愉快、樂觀、積極的心境。

對孩子專製、溺愛、放任的家庭均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如果孩子是生活在專製型家庭裏,父母是絕對權威,孩子要絕對服從。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很容易形成被動、膽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為。如果讓孩子生活在溺愛型家庭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為重,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中,孩子很難會真正長大成熟,往往依賴性較強而獨立性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際交往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如果讓孩子生活在自由型家庭裏,父母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暇或無力顧及孩子,許多事情要讓孩子自己麵對和處理。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一般說來獨立性和適應性較強,但由於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幫助與監控,也容易出現意誌渙散、人際交往過於隨便、自由散漫、難以抵禦不良影響等問題。

5.讓孩子學會自我調控,排除不良情緒

在生活中,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良刺激而出現情緒反應,而不良情緒的長期壓抑或不合理的爆發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對情緒的調控,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法:

★合理宣泄。比如,可以找機會向同學、好朋友、親人或心理醫生傾訴自己苦悶的心情,使鬱積在心中的不良情緒得以發泄,壓抑的心情得到緩解;或采取痛哭的方式,以釋放積聚的能量,排出體內毒素,調整機體平衡;或以日記、書信等方式,排遣不良情緒。

★適當控製。例如理智克製、冷靜思考、檢討反省等都是有效的解決辦法。

讓孩子走出失敗的陰影

父母箴言

失敗是每個人都會有過的經曆,要知道,失敗不是事情的終點,而是暫時的不成功,隻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就會得到成功。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沒有人一直成功或者失敗,成功與失敗的區別在於,有的人選擇繼續了努力,而有的人卻選擇了放棄。

當孩子經曆了一些挫折和失敗之後,可能就會因此而產生一種消極的意識,並且從此就害怕麵對挫折。一旦讓孩子再次麵對挫折的時候,孩子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自我挫敗”。其實,自我挫敗就是指當孩子在準備去做某件事情之前,自己設想了許多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並且被其嚇倒,從而就產生了憂慮和恐懼,認為自己必然會失敗。既然失敗是必然的,也就不想麵對這件事情,於是就會選擇回避。麵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克服這個困難,走出這個誤區。

記得曾經在某個刊物上看到過一則這樣的故事,說有一青年去醫院看病,醫生錯誤診斷他患有癌症。於是他就堅信自己患了癌症,整天惶惶不安,夜不能寐。一年後,他再去醫院複查,發現真的患了癌症。還有一件事情則是完全相反,有一老者被檢查出患了癌症,但是,其家人和醫生都對其說隻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病。老者聽了醫生的話,堅信自己隻不過是患了普通的病,沒有什麼大礙。因此,老者還是照樣每天早晨都去公園溜溜鳥,散散心,鍛煉一下身體。就這樣過了半年,當老者再次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候,醫生直呼“奇跡”。原來,老者身體裏的癌細胞已經完全不見了。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了心理的作用——意識可以左右事物的發展。

再比如,有一個孩子在期末考試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是,他無意間聽老師說這次的考試會很難,於是,他就開始懷疑起自己的準備和能力了,甚至在考試之前就對同學說自己很可能會考砸。當考卷發現來之後,他前前後後把考卷翻了一遍,果然,這次的考題很難,但是,這些題目卻都是他複習過的。然而,他的信心已經全沒了,根本就看不下去題目,考試當然失敗了。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是我挫敗的表現。

孩子自我挫敗心理還會有以下的表現:

★過多地注意別人的評價,太過關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這樣的孩子總是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讚揚,但同時,他們又會擔心和懷疑自己能否得到別人的讚揚。

★對自己總是持有一定的否定態度。比如,當他們在準備去做某件事情之前,往往會設想出許多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並被困難和障礙所嚇倒,總是覺得失敗就在等著自己,從而認為自己沒有做這件事的能力。

★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經常會認為別人都在注視自己、議論自己,如果是在人多或是陌生的地方,就越會覺得不自在,一舉一動都會有著重重的顧慮。他們有著超強的榮譽感、自尊心以及虛榮心,所以,當有些事情一旦不能如他們的願,就會煩悶苦惱。

★他們習慣於進行內心活動,不擅長表露自己,尤其是不願意在大庭廣眾出頭露麵,平時缺少社交活動,常常表現出自卑的一麵。

其實,一個人的思想是會左右事情的發展的,比如,有一些事情本來不會那樣發展,可是,如果一個人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認為必定那麼發展,結果可能就真的會那麼發展,這就是心理的力量。

為了不讓孩子受到自我挫敗的影響,父母可以從下麵幾點著手,幫孩子走出自我挫敗的陰影。

1.要孩子學會適當的要求自己

一個人如果有自知之明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父母首先就要讓孩子有自知之明,讓孩子對自己可以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對自己進行全麵的分析。比如,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特長和優點,有哪些不足和缺點,這些問題都應該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父母還要讓孩子學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可以操之過急,也不要有太高的要求。要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而且,一個人對挫敗的感覺和其期望的程度是相關的,如果在事前的期望越高,那麼,如果事情不理想的話,他的失望也就越大,挫敗感相應也比較高。因此,父母讓孩子知道,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給自己定一個適宜的標準,這樣一來,即使是失敗了,孩子也不會太過失望,挫敗感也就不會太高,對孩子的傷害也相對減低。

2.不要讓孩子害怕麵對挫折

如果一個人在行動之前就害怕挫敗,總是想象失敗,並且會把失敗之後的結果想象得太過嚴重,把自己立於失敗之地。那麼,這樣的人總是會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到自己身上,也就會阻礙了其潛能的發揮。比如,一個孩子在考試之前非常緊張,總是害怕考不好,越是害怕越是緊張,一緊張就不能集中精神,不能很好的發揮;如果這個孩子隻把考試當成一次非常普通的事情,那麼,他就不會害怕失敗,不害怕就不緊張,不緊張就更不容易失敗。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是,在希望成功的同時也要對失敗做好打算,這樣一來,即使真的失敗了,也不會因為失敗而害怕麵對。

3.讓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

每個人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誰都會有那麼一點小缺陷,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有的孩子學習很好,但是,卻沒有一副好看的相貌,總是讓人稱為醜小鴨;有的孩子學習不好,但是,卻有著超人的毅力,從不害怕失敗,一直努力地學習。沒有好看的相貌,隻要能夠好好學習,就會擁有自信,有了自信的人是最美麗的;沒有好的學習成績,但是,毅力超人,這樣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取得成功。其實,這些都說明了,不要嫌棄自己的缺點或不足,不要讓這些成為自己的心理負擔,更不要因為他們而否定自己,不承認自己。

4.讓孩子學會鼓勵自己

自我鼓勵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如果孩子覺得有些事情會讓自己感到挫敗,或是已經讓自己感到了失敗的時候,可以試著鼓勵一下自己,像是“這次失敗預示著下次的成功”,“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誰還沒有失敗過,說不定我下次就能夠成功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偉人或是名人的事跡來鼓勵自己,像是“愛迪生試驗了一萬多次才成功研製成了燈泡,我才失敗了一次,沒什麼大不了”,“應該拿出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的精神”。這樣一來,或許孩子就可以擺脫自我挫敗的不良情緒了。

5.讓孩子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名勝利者

曾經有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為我們立下了一些哲學典範。他曾經在一段頗為漫長的日子裏,不停地告訴自己,我是最偉大的人物,每次都會“使自己確實感覺到如此為止”;與此同時,別人也不得不確信“他正是那種唯一的偉大人物”。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一個人以實際成就使自己確信如此時,其他的人也會因此自動地確信他真是很了不起的偉大人物了。

幫助孩子擺脫自卑心理

父母箴言

父母要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多分析,多開導孩子,而不要打擊孩子。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並且認識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讓孩子相信並發揚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毫無疑問,自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會產生負麵影響,更是對一個人的身心兩方麵的正常成長起著消極作用。

自卑的孩子往往會有以下的表現:

1.情緒低落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地鬱鬱寡歡,那很可能就是孩子的自卑心理使然。孩子,特別是女孩略有怕羞純屬正常,如果過度怕羞,比如從來不敢在小朋友的麵前做表演;做什麼事情都不願意拋頭露麵;或是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有可能是因為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有著深深的自卑感。

2.拒絕交朋友

一般來說,孩子都喜歡和同齡的人玩耍,並且對彼此的友誼是十分看重的。如果說孩子拒絕交朋友,並且從來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塊玩,隻能說明孩子是自卑的,他們因為自卑而拒絕交朋友。不僅如此,他們還可能會因為自卑感強烈而把朋友當作是“洪水猛獸”。

3.疑神疑鬼

有著較強自卑的孩子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做遊戲的時候,他們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是隻能短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他們的心中有著“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對於父母、老師,甚至是夥伴的評價,自卑的孩子都十分敏感,甚至會耿耿於懷。長期下去,這樣的孩子就有可能發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他人不喜歡或者責怪自己。

4.貶低他人

自卑孩子的另一反應是:常常貶低、妒忌他人,比如,他可能會因為同桌受到老師表揚而咬牙切齒;又或是因為別的同學挨了老師的批評而竊喜不已(哪怕是沒有表揚他)。在和父母說起學校裏的事情時,他往往會把別的同學貶低一文不值,借此來掩飾自己的自卑,卻不知,這些正是他自卑的表現。

5.自暴自棄

大多數內心自卑的孩子往往會有自暴自棄的表現,這些孩子還會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再努力也是枉然,費那個勁幹什麼。甚至有的孩子還可能會有自虐的行為,比如,深夜不回家;生病不去看醫生,還拒絕吃藥和打針,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父母指責,便會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辯解。

6.回避競爭

有些孩子雖然自卑,但是他們也希望能夠讓自己不再自卑,可以有出人頭地的一天。但是,自卑的孩子往往是沒有自信的,就算他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要參加一些比賽,卻往往會在最後一刻放棄。不僅如果,當自卑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像正常孩子那樣能夠承受挫折。隻要經曆失敗,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會讓他們的自卑感更加強烈。因此,當他們麵對一些競爭的時候,就會想都不想的拒絕,根本不會挑戰競爭。

嚴重的自卑感會造成人的心理變態,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想要讓孩子,擺脫自卑的陰影,樹立自尊和自信,父母可以嚐試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讓孩子全麵地看待自己

有些孩子自卑是因為他們總是隻看到自己的缺點,而沒有看到自己的優點。也就是說,這些孩子主要是沒有能夠全麵地看待自己,沒有能夠正確地認為和評價自己。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看一個人要看他的全部而不是局部。不僅要如實地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麵,當然也不能夠忽略自己擅長的一麵,更不可以因為自己某些地方不如別人就看不到自己的過人之處。如果孩子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在發現自己缺點的同時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那麼,孩子自卑的心理就會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2.讓孩子正確地解釋失敗

如果孩子經曆一次失敗,就認為是自己沒有能力,或是覺得正是由於自己的無能才導致了這次的失敗,那麼,這樣的結果隻能是讓孩子感到自卑。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徹底地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失敗可能是多方麵的,而不隻是孩子沒有能力。如果孩子能夠找出事情失敗的其他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孩子的自卑。

3.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自卑最大的敵人,如果孩子有了自信,那麼,自卑就會逃得無影無蹤。父母要適時地告訴孩子,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堅信自己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好。當然,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必須要考慮到做這件事情時將要麵臨的困難。這樣的話,即使這件事情失敗了,也會由於在事前做了心理準備而不至於自卑。

4.讓孩子體驗成功

成功會讓孩子擁有自信,一個經常成功的人產生自卑心理的機會是很小的。因此,如果孩子出現了自卑的心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想一些以前成功的事情,以激發孩子的自信。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先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讓孩子體驗一下成功,讓孩子感到成功的興奮,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擺脫自卑。

5.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

自卑的孩子一般都有著比較敏感脆弱的神經,這樣的孩子是經常一些挫折的打擊的。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注意滿足自我,讓孩子學會知足常樂。在學習上,不要讓孩子把目標定得太高。因為,太高的目標隻會讓孩子重重地跌下來,一次又一次地嚐到挫敗。如果孩子定的是一個適宜的目標,那麼,孩子就容易獲得成功。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最好的激勵,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能夠達到自己所定的目標之後,可以嚐試著調整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地朝前走,在不斷成功的激勵中,孩子的自信心也會不斷地增強。

消除孩子的考試焦慮心理

父母箴言

孩子害怕考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不管考試前後,父母都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對於孩子的期望不能過高。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對於孩子的殺傷力很大。父母應該盡量避免在考試期間,與孩子發生情緒上的衝突,增加孩子的壓力。讓孩子多做運動,發泄壓力,是孩子平衡身心的好方法,適當的運動,可以讓孩子的緊繃狀態鬆懈下來。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考試充滿了孩子的生活。本來,這些考試隻不過是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一個小部分,是檢測孩子學習成果的一種途徑,卻在父母的過度重視下成為決定孩子未來的工具,決定孩子人生的手段。就是因為考試被父母所賦予了這種“使命”,以及考試所代表的某些意義,讓孩子對考試充滿了厭惡,在麵對考試時卻又會焦慮不安。

在家庭生活中,不乏會聽到這樣的問話:一家人正在吃飯,媽媽好像想起了什麼似的,對正吃得起勁的孩子說:“你們最近考試了吧。”聽到媽媽的問話,孩子咬著夾菜的筷子,說了聲:“考了。”聽到孩子的回答,媽媽緊接著又問:“你考得怎麼樣?”這個時候,孩子或者停下動作,低下頭,悶悶地說:“考得不是很好。”或者說:“成績還沒有下來。”更有些孩子,任憑父母怎麼問,就是不說話。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再追問下去,孩子可能會偷偷地喘一口氣。如果父母繼續問:“為什麼沒有考好?”或是:“難道你的心裏沒有譜嗎?自己考得什麼樣都不知道?”抑或是看到孩子不說話,就直接認為孩子沒有考好,對孩子進行一頓嚴厲的批評。其實,不管是哪種方法,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讓孩子更加害怕麵對考試。

君君在平常的學習中表現得非常好,深得老師的喜愛,但是,每次考試君君卻不能夠取得好成績,這讓老師和父母都感到莫名其妙。有一天晚上,媽媽發現君君房間的燈一直亮到很晚,第二天,媽媽特意注意了一下君君,發現君君顯得有一些焦慮。媽媽問:“今天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嗎?”君君皺著眉頭說:“明天要考試。”後來,媽媽又發現了幾次君君有那種焦慮的情況,每次問有沒有什麼事情,君君都說要考試。媽媽懷疑君君有一種對考試的恐懼,因為隻要是第二天要考試,君君在前天晚上就會睡不好覺,並且有焦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