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君君這樣對考試的焦慮又稱為考試恐懼,是指因為考試壓力過重引起的一種心理障礙。一旦有了這種情緒,孩子在考試期間就出現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複合情緒障礙,還可能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全身不適甚至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等一係列症狀。
如果孩子因為不能擺脫這種焦慮的情緒,孩子在以後的考試中就不會取得好成績,相對就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焦慮,一方麵是因為父母和老師在無意或是有意之間向孩子透露出了這樣一個信息:考試非常重要,不能出錯!孩子為了能夠讓父母和老師不失望,也為了不讓自己失望,孩子的內心會因為這些而產生過多的壓力,造成一遇到考試就會產生焦慮情緒的情況。當然,還有來自社會的原因,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需要人才,而孩子知道,隻有自己成為人才,才有可能融入社會,才有可能被社會接納。因此,他要努力學習,努力考出好的成績,為自己能夠成為人才而努力。
父母要知道,孩子麵對考試產生焦慮是一種心理障礙,應該根據孩子具體的情況,幫助孩子消除考試焦慮感。
1.減輕孩子的壓力,讓孩子放下沉重的包袱
想要消除孩子的焦慮,首先要減輕孩子的壓力,讓孩子卸下壓在肩上那沉重的包袱。當然,對於孩子來說,考試是其接受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不可能不讓孩子麵對考試。再說了,不讓孩子麵對考試也隻不過是一種逃避,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其實,讓孩子有一些壓力是必然需要的,但是,過多的壓力就會產生反作用。因此,父母可以相對地讓孩子減輕一些壓力,不要讓孩子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比如,在孩子平常的學習中,父母不要總是催促孩子不停的學習;不要在孩子考試完之後追問孩子考試的成績;當孩子考得成績不好時,不要對孩子擺臉色,更不能打罵孩子。
2.讓孩子端正自己的動機,改變自己的認知
有些孩子的考試焦慮完全是自己找的,他們對考試這件事情的認知完全是不正確的,從而導致他們情緒上的紊亂和行為上的異常。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自己出現一丁點兒的錯誤。他們還會錯誤地認為,如果自己沒有考出好成績,就會產生嚴重,甚至是可怕的後果。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讓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有一些改變,讓他們知道,其實考試的失敗並沒有什麼可怕。還要讓他們知道,其實,很多時候,如果能夠用輕鬆的心情去迎接考試,往往會比用緊張的心情去迎接考試的效果好。
3.不要讓孩子總是處於緊張的狀態
有些孩子在考試前會有焦慮的表現,有時候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的學習和休息。有的孩子為了備戰考試,就會把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上去,不注意休息和休閑活動。即使有一點空閑也會想著學習,一點喘息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有人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這話一點都不假。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勞逸結合,生活有張有弛,這樣才能夠用最好的狀態去學習。也隻有最好的狀態下學習,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4.讓孩子用平常心對待考試
有的孩子平常的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從來沒有考出好成績過。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在考試時過於緊張,以至於孩子的水平沒有得到正常發揮。麵對這樣的情況,父母要教孩子學會用平常心看待考試,這樣才會把自己最好的水平發揮出來。
孩子任性怎麼辦
父母箴言
孩子一般比較任性,如果父母聽之任之的話,久而久之就會助長孩子的固執、好強等不良性格。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巧妙地磨平孩子的任性鋒芒,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可以說,每個人在童年的時候都會有一段任性的時期,在那段時期,孩子會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說話。孩子任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小時候並沒有確立起是非概念、好壞的標準,他並不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和超越了常規的。
當孩子任性的時候,父母不要因此而火冒三丈,或是大發雷霆。當然了,也不能對孩子遷就姑息,任其吵鬧下去。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應該開始教育孩子怎樣做人的時候了。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育孩子做人,單靠說理是行不通的,孩子也不會接受說教。比較可行的方法應該是發現孩子的良好表現,並通過表揚孩子的這些表現來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進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具體地說,當孩子在吃東西時,遇到了其他的小朋友,父母應該叫孩子把東西分給小朋友吃。如果孩子這樣做了,父母就應該立即給予表揚:“寶寶真乖,這樣爸爸媽媽才會喜歡!”
一個孩子是不是任性,可以從其對待別人的態度中看出來。當一個孩子對別人沒有禮貌,甚至動手搶別人的東西時,那麼這個孩子絕對是任性的,這種任性甚至是父母慣縱出來的。比如,當孩子和爸爸在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不知怎的,孩子突然打了爸爸一下。此時,媽媽不僅沒有斥責孩子,反而鼓勵孩子:“打,打爸爸!”這樣一來就為孩子的任性打下了基礎,讓孩子從此無法無天。還有一些爸爸,甚至是爺爺,為了能夠搏得孩子一笑而趴在地上做狗爬,甚至做馬讓孩子騎。
任性的孩子通常脾氣都很大,不僅不聽父母的勸說和教育,而且還會坐到地上,大聲叫嚷,雙腳亂踢。對待這樣的孩子,父母既不能抓住孩子痛打一頓,也不能就此屈服遷就孩子。在麵對這樣的情況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批評和說服。如果孩子不聽的話,父母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去發作一番。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就退讓和遷就,那麼孩子就會把他的這種“抗議”舉動變成對父母施加壓力的武器。有時,還會得寸進尺,以至於無法收拾。
本來是一些應該拿來批判的東西,有些大人卻公然讓自己的兒子或孫子來學習仿效。有這樣的榜樣當然不會教出好孩子,這樣做隻會把孩子培養成無禮、霸道的孩子,即使當孩子走上社會也隻會危害社會。因此,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讓孩子不再任性。
1.父母不要強化孩子的錯誤動機
當孩子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來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時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時地撤離“戰場”。從表麵看來這樣做似乎對孩子有一點不負責任,畢竟,孩子犯錯誤父母應該糾正。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孩子對父母的話都不會理睬,常常是對自己的行為範圍作試探,看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自主權。如果父母和孩子進行正麵衝突,隻會鼓勵孩子的錯誤動機繼續發展,對於解決問題並不能起到絲毫作用。
2.父母不要輕易向孩子妥協
父母在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任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通常都會因為麵子問題而遷就孩子,滿足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然而,父母這樣做隻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無法無天。如果父母不輕易向孩子妥協,那麼,當孩子在明白父母不會縱容自己之後,就會放棄自己無理的要求。
3.父母必須做到有令必行
快到睡覺的時間了,6歲的蜜雪兒還沒有去洗澡,反而拿了一本新買的故事書向媽媽走來:“媽媽,給我講這個故事。”“蜜雪兒,你洗完澡了嗎?”“還沒呢。”“那你先去洗澡,等你洗完了媽媽再給你講。”“不,講完這個故事,我再去洗。”蜜雪兒不答應。“聽話,先去洗澡。”“你不給我講這個故事,我就不去洗。”媽媽和蜜雪兒一來一往地爭執起來。最後,媽媽煩不過:“好,好,快拿來,我給你講,講完你要馬上去做洗澡。”“嗯。”蜜雪兒答應了一聲。
媽媽剛開始時想讓蜜雪兒先洗完澡再給她講故事,但是媽媽並沒有堅持下去,而是屈從了蜜雪兒,因為她不想和蜜雪兒爭下去,免得浪費時間。但是媽媽沒想到,正是怕一時麻煩,縱容了蜜雪兒不聽話的習慣,給以後造成了更大的麻煩。
幫助孩子消除虛榮心
父母箴言
虛榮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然而,如果虛榮心超出了一定限度,就有百害而無一利了。孩子過強的虛榮心會在平時的生活中時時流露出來,如果父母能夠及時捕捉到這方麵的苗頭,那麼一定要立刻采取相應的對策對他們進行教育和開導。
山雞天生美麗,渾身都披著五顏六色的羽毛,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鮮豔奪目,叫人讚歎不已。山雞也很為這身華羽而自豪,非常憐惜自己的美麗。它在山間散步的時候,隻要來到水邊,瞧見水中自己的影子,它就會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驕傲地欣賞水中倒映出的自己那絕世無雙的舞姿。
魏武帝曹操當政的時候,有人從南方獻給他一隻山雞。曹操十分高興,召來了有名的樂工,為他奏起動聽的曲子,好讓山雞跳舞歌唱。樂工賣力地又吹又打,可是山雞卻一點都不買賬,充耳不聞,既不唱也不跳。曹操的手下人拿來美味的食物放在山雞麵前,山雞連看都不看,無精打采地耷拉著腦袋走來走去。就這樣,任憑大家想盡了辦法,使盡了手段,始終都沒辦法逗得山雞起舞。
曹操非常掃興,氣惱不已,斥責手下人說:“你們這麼多人,連一隻山雞都對付不了,還怎麼做大事!”
曹操有一位十分鍾愛的小兒子,名字叫曹衝。曹衝自幼聰明伶俐,又博覽群書、見識淵博。這時候,他動了動腦子,有了主意,於是就走上前對曹操說:“父王,兒臣聽說山雞一向為自己的羽毛感到驕傲,所以一見到水中有自己的倒影,就會跳起舞來欣賞自己的美麗。何不叫人搬一麵大鏡子來放在山雞麵前,這樣山雞顧影自憐,就會自動跳起舞來了。”
曹操聽了拍手稱妙,馬上叫人將宮中最大的鏡子抬過來,放在山雞麵前。
山雞慢悠悠地踱到鏡子跟前,一眼看到了自己無與倫比的麗影,比在水中看到的還要清晰得多。它先是拍打著翅膀衝著鏡子裏的自己激動地鳴叫了半天,然後就扭動身體,舒展步伐,翩翩起舞了。
山雞迷人的舞姿讓曹操看得呆了,連連擊掌,讚歎不已,也忘了叫人把鏡子抬走。
可憐的山雞,對影自賞,不知疲倦,無休無止地在鏡子前拚命地又唱又跳。最後,它終於耗盡了最後一點力氣,倒在地上死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讓虛榮心戰勝了理智,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現在有些孩子的虛榮心很嚴重。孩子的虛榮心,就是追求表麵的榮耀。當然,適當的穿著打扮是必要的,整齊、清潔、儀表端莊,本來就是人的美德之一。但是,如果過分地打扮,過分地講究外表,那就是一種浮華的炫耀,意在驚世駭俗,結果無形中孩子的虛榮心就開始形成了。
孩子虛榮心形成的原因主要來自家庭。由於現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受到委屈,於是對孩子總是有求必應。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別的孩子差,別人的孩子買什麼咱家的孩子也得買,決不能讓人家比下去。於是在父母無意識的縱容下,孩子的欲望無限地膨脹。另外,獨生子女的父母從溺愛孩子出發,總是愛講孩子的優點,掩蓋他們的缺點,甚至在親朋好友麵前經常誇耀自己的孩子,孩子聽到的都是讚美的聲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點。由於孩子對自己客觀評價的能力還很差,家長具有絕對權威性,慢慢的,孩子就從家長心中的“十全十美”變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別人超越自己。
孩子過強的虛榮心往往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麵:
★對自己的能力、水平估計過高,常常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特長和成績。聽到表揚就得意非凡,而對於批評則不以為然、拒不接受。
★常在同學和夥伴麵前誇耀自己父母的地位或者家境的富足,以突顯出自己的優越感。
★不懂裝懂,喜歡班門弄斧,自以為是,如果別人指出了他的錯誤,就惱羞成怒,拚命要把方的說成圓的。
★講闊氣、趕時髦,特別注重穿著打扮,不關心衣服是否適合自己的體貌,隻關心衣服是不是名牌。
★對別人的才能從不稱讚,反而雞蛋裏挑骨頭,說長道短,搬弄是非。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過強的虛榮心時,千萬不要急躁,空口說教或者以命令的形式禁止都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父母應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糾正。
★父母應當以身作則,不要同別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知道,想要消除孩子過強的虛榮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隻有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並且通過恰當的機會讓他感受到虛榮心過強所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孩子才會慢慢走出虛榮的漩渦。
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父母箴言
孩子攀比的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孩子提出每一個“我也要……”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
方小姐有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雯雯,如今滿5歲的雯雯正在上幼兒園,天天對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視:為了梳小辮寧可早早起床不睡懶覺,皮筋、發卡必須自己來選;不鮮豔的衣服堅決不穿,在幼兒園演出完回家後不肯洗臉。方小姐每天去接女兒放學,和女兒談論今天發生的事情。漸漸地,方小姐發現女兒雯雯老是注意研究和談論其他小朋友的衣著打扮和飾物,甚至纏著媽媽買這買那,方小姐讓孩子不要太注意其他小朋友的穿戴,可是發現效果都不大。
李小姐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一次聽見8歲的寶貝兒子軒軒與其他小朋友講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多高的職位。李小姐一聽就緊張了,她想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後該怎麼辦呢?
……
小孩中出現攀比現象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們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孩子們也不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勢必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好的、不好的,而這個時候的孩子辨別能力還不強,他們會無一例外地接受、複製。這個時候,如果事業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麵前較多談論換車換房等事情,就勢必給孩子形成一種潛在的影響,造成他們同其他同學攀比的現象。同時,由於孩子不可能體會到家裏條件的變化是因為父母辛苦工作得來的,他們往往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輕鬆得來的,長此以往孩子們容易形成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助長他們對物質方麵的過分追求。
條件優越的家長應該有一種平常心,在孩子麵前盡量淡化家庭的優越條件,尊重別人,不炫耀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而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長,也應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孩子,麵對孩子的一些比較,家長在不回避的同時應告訴孩子,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一樣,對快樂的感受也不一樣。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勞動,比如自己疊被子、洗紅領巾等,培養他們“一分勞動、一分收獲”的思想。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孩子的攀比心理也隱含著孩子的競爭意識,因此要正確加以對待。
1.家長不要有求必應
家長有求必應會助長孩子奢侈的消費觀念和攀比心態,還可能將孩子引入深淵。作為獎勵可以偶爾為孩子購買一兩件學習用品,這有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不至於養成不良習慣。
2.家長有必要對孩子的消費觀念進行引導
由於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條件製約的,往往借助對比對象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實際上,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懂得艱苦樸素。
3.幹擾孩子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不能樣樣與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有電動火車時,他也想要,不妨根據孩子現有的心愛玩具,問他是不是每個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他所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4.發掘榜樣作用
通過曆史名人的競爭故事,有意識地把孩子現有的條件與榜樣作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千萬不要提不同點),相同點越多,孩子越會向他們看齊,促進攀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5.將攀比轉為動力
其實,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誌力、良好行為等方麵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勇於趕超,將有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攀比化為動力,讓孩子設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認識更多東西,培養孩子對於文學、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麵的興趣,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鋼琴、舞蹈、繪畫等方麵的知識,和孩子一同選擇其真正喜愛的項目,增強其在這方麵的造詣。孩子的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太局限於與其他夥伴攀比了。
怎樣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
父母箴言
從小有暴力傾向、攻擊性強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製止,長大後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父母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予以矯治。
有一個叫毛毛的男孩,在幼兒園被稱為“小霸王”。“哇——”有一個小朋友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用手使勁指著毛毛。唉,不用說,一定又是毛毛幹的“好事”!毛毛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都為毛毛操碎了心。原來,毛毛是一個愛打人的孩子。他一會兒打哭了真真,一會又推倒了鵬鵬……真是闖禍不斷!毛毛的爸爸媽媽經常要麵對上門來告狀的父母:“你們家毛毛是怎麼搞的?平白無故地就把我們家的孩子打哭了!”
毛毛並不比別的小朋友高大、強壯,但是他就是愛打人。當與別的孩子發生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他不是爭辯,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說;別的小朋友不願跟他交換玩具,他不是繼續央求或者找老師反映,而是伸手便打;他甚至會無緣無故地打人,老師說:就算是為了表示對某人的好感,他也會采用這種手段。
毛毛的“戰術”很多,他有時用手打,有時用腳踢,有時用牙咬,還用指甲抓、腦袋撞……全班所有的小朋友身上,都有他留下的“記號”,差不多每天都會有一個小朋友帶著新的傷痕回家去。
幼兒園裏所有的孩子都怕他,因為大家時刻都在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遭毛毛打。
毛毛的行為確實給別的孩子帶來了很大傷害,這種無緣無故打人的壞習慣,說明孩子有“暴力”傾向,這種現象的發生反映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
現在的“小皇帝”由於家長的溺愛,有“小霸王”作風的並不是個別現象,這是應該引起全社會足夠重視一個問題。有的“小霸王”到哪兒都欺負別人。對此,父母可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與他玩:同時警告“小霸王”:不許欺負人。
有些父母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有的父母隻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嫁”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暴力傾向。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父母的縱容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傾向。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裏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孩子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欲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讚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對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有關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2.引導孩子進行移情換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原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