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道全集:生活中的狼性法則4(1 / 3)

第三章 變通取勝,借力統馭

如果我是羊,我想吃的不僅僅是草,草場也越來越少,我該怎麼辦?那我會把我的牙齒磨尖,去尋找生肉。

[BT1]狼性多變

[BT3]狼道之十一:

[BT2]韜晦有度

狼有靈敏的嗅覺和良好的視覺,狼憑借嗅覺和視覺,並依循足跡等線索尋找獵物。狼若發覺對方所處的地勢較有利於己,就會盡可能悄悄接近獵物。被狼相中的獵物一旦逃跑,狼會隨後緊追,若無法立即追獲,便會很快打消念頭,立即放棄眼前的獵物,轉而尋找其他的獵物,因為,狼寧可選擇長期等待而換取的勝利,也不願以生命換取短期的近利。當狼很靠近獵物時,會咬住獵物後腿踢不到的位置,像肩部,臀部,頸部等。狼群為達到目標所使用的策略是變化萬千的,這就是狼性的多變,是它們智慧的生存法則,狼群也是憑借這種高明的策略而達到最終目的的。

狼性的多變可以轉化為做事的韜晦有度。“韜晦”,即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表麵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心的想法,以免引起對手的警覺,專一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或許有人會說這樣一來不就有“窩囊”之嫌了嗎,其實不然。麵對猖獗的惡勢力,隻知躲避、退縮而永遠都不敢挺身而出,無所作為者,謂之窩囊;而善於從容退讓,暫時忍受屈辱,暗地裏默默積蓄力量、等候轉敗為勝的時機,這不是窩囊,而是忍辱負重,此亦韜晦之計,是大智大勇之表現。

韜晦之計的運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有著數百年的基業和曆史的周朝的興起便是仰仗了韜晦之計的例證。當時,周族勢力的壯大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唯恐他們會形成與商抗衡的力量,於是商王文丁襲殺季曆,企圖以此遏製周的勢力。季曆之子姬昌,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繼位後急於為父報仇,結果被商朝打得大敗。因此,他表麵上對商朝恭敬臣服,暗中廣招賢才,勵精圖治。當時賢士如太顛、閎夭、散宜生等都被羅致,積極協助他籌劃滅商大計。

商紂王起先因姬昌為人恭順,封他為西方各族的首領——西伯。西伯在各方國諸侯中的威望、地位日益提高,紂王便囚禁西伯於羑裏(今河南湯陰北)。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便在此地。紂王殺掉扣押在商作人質的西伯之子伯邑考,把肉製成肉羹讓西伯品嚐,以考察西伯是否洞曉世事。西伯假裝不知,忍痛喝下,蒙騙紂王。周的大臣又挑選美女、珍寶、名馬獻給紂王,姬昌才免遭毒手。西伯歸國後加緊訪求賢才,如後來在滅商中建立大功的薑尚(即薑子牙)就在此時被西伯任用。

韜晦之計為周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吸引了許多方國部落,使得當時天下三分,周有其二,為以後武王滅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因為野心人人都有,位子卻是有限的。做人當以保存自我為首要,也就是要懂得自我保護的方法,在該表現時表現,不該表現時就低姿態一些。

群雄爭霸的春秋時代,楚國雄踞南方,起先也被中原諸國瞧不上眼,而且在文化性格上被貶為“荊蠻”。但就是這個“荊蠻”,有篳路藍縷的創業史,出了不少大有作為的君主。其中,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是采取韜晦之計成就了他的霸主地位。

楚莊王在繼位時,並不是一個英明能幹的君主,相反表現得十分昏庸。繼位三年沒發出過一個文件,整日聲色犬馬,飲酒作樂,並在朝廷門前貼出告示“有敢諫者死無赦!”大臣申無畏朝見,楚莊王坐在樂隊中間,問“你來幹什麼?”意見與建議是不敢直說的,不妨打個比喻試試。申無畏說:“有五彩大鳥,棲於楚國高坡之上,已有三年,不見其飛,不聞其鳴,不知此是什麼鳥?”問中帶諷,敢向有生死大權的一把手質詢是什麼“鳥”,真是“無畏”。楚莊王卻坦然一笑,隨口問道:“寡人知道了。這非凡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看吧。”

而大鳥卻一直不飛不鳴,楚國在群雄逐鹿中一直沒拿出什麼戰略舉措。蘇叢等大臣實在等不下去了,麵見楚莊王都聲淚俱下,發誓要用生命來免楚國滅亡的命運。這時楚莊王才從大怒轉為肅然起敬,表示要順從眾意,開始振興行動。其實,他心中竊喜,要的就是大臣們心裏憋出來的這一股有衝擊力的猛勁。

他一出手便不同凡響。選拔年輕有朝氣、有闖勁的上層幹部,肘製守舊派的權力。連內宮也立賢惠的樊姬為夫人,主持中宮工作。《史記?楚世家》以春秋筆墨記載:楚莊王浪子改悟,罷淫樂,聽政,誅殺數百人,起用數百人,國人大悅。開明態度和用人標準徹底改觀,明法度、獎懲,自然民心所向。

朝綱整肅,政治清明之後,便有了向外擴展稱霸的底氣,戰略霸業便不斷取得勝利。滅庸國後,伐宋,獲戰車五百乘,組建成當時的機械化武裝。後與晉國大戰,俘虜大將解揚。大勝使楚莊王認清了楚國實力,了解了中原大國的底細,由此進一步明確了楚國的戰略方針。一飛衝天、一鳴驚人的戰略目標就是與周天子平分天下,各領南北。他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在討伐陸渾戎的大軍經過雒水時,竟在周朝首都郊區布陣,以武力威脅,對象征江山社稷的九鼎,也公然向周天子問問輕重。周天子在恐慌中以巫道天命之術相責問,才緩釋了他決戰的銳氣。

晉國為報前仇,並鞏固霸權,以救鄭國的名義,與楚國在邲交戰,楚莊王又趁晉軍高層意見分歧,打得晉軍措手不及,獲得了戰略全勝。邲這一戰,決出了楚國霸主的地位。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也能解讀出更多有價值的法則:楚莊王當初麵臨群雄爭霸的局麵,不是甘願居後,而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條件不夠成熟,所以他把自己的目標暫時隱藏起來——深藏宏圖於聲色犬馬之後,讓他人誤以為他是個昏君。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楚莊王不但有所作為,而且還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可見使用韜晦策略對楚莊王的取得這一地位的重要性。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隻有使自己存活,才能建立卓越的功勳。而東漢王朝創立者劉秀,就是以韜晦之計躲過生死之劫的。

王莽末年,連年災荒,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劉秀之兄劉掩在舂陵、劉秀在宛城,同時起兵反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人推劉玄稱帝,建立更始政權,劉掩任大司徒。劉掩因恃功與劉玄爭權,被劉玄謀殺。時任太常偏將軍的劉秀正征戰在外,聞聽兄長被殺,遂馳奔宛城,忍辱負重,主動向劉玄請罪。劉玄見其無反意,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行大將軍事,命其持節征伐河北。他以廢除王莽苛政、恢複漢室製度為號召,在河北豪強和官僚支持下,鎮壓農民起義軍,收編部分義軍,擊敗王莽割據勢力,平定河北。劉玄遣侍禦史持節立劉秀為蕭王,並令其回長安。他以河北未平為名,拒絕赴長安應征。當時,更始政權內訌,四方背叛。劉秀平定河北後,力量迅速壯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遂在(河北桐鄉)稱帝,後移都洛陽。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征戰,先後鎮壓赤眉等農民義軍和削平各地封建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表麵裝聾作啞,癡癡呆呆,而內心裏卻特別清醒。此計作為軍事謀略,確是高招。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段故事,就是個典型的例證。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隻是當時力量太弱,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製之下。劉備裝作每日隻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隻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就對劉備放鬆了警覺。後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製,終於在中國曆史上幹出了一番事業。

三國時期的關羽重義氣,勇邁絕倫,懷除惡濟世之誌,破關斬將,威震九州,備受世人崇敬。但其痛失荊州,毀敗被殺,對後人來說終是一件憾事。究其敗走麥城的原因與韜晦之講不無關係。在三國時期,因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17年,魯肅病死。孫、劉聯合抗曹的蜜月已經結束。

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久存奪取荊州之心,隻是時機尚未成熟。不久以後,關羽發兵進攻曹操控製的樊城,怕有後患,留下重兵駐守公安、南郡,保衛荊州。孫權手下大將呂蒙認為奪取荊州的時機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議孫權派當時毫無名氣的青年將領陸遜接替他的位置,駐守陸口。

陸遜上任,並不顯山露水,定下了與關羽假和好、真備戰的策略。他給關羽寫去一信,信中極力誇耀關羽,稱關羽功高威重,可與晉文公、韓信齊名。自稱—介書生,年紀太輕,難擔大任,要關羽多加指教。關羽讀罷陸遜的信,仰天大笑,說道:“無慮江東矣。”馬上從防守荊州的守軍中調出大部人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陸遜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風報信,約定雙方一起行動,夾擊關羽。

孫權認定奪取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派呂蒙為先鋒,向荊州進發。呂蒙將精銳部隊埋伏在改裝成商船的戰艦內,日夜兼程,突然襲擊,攻下南部。關羽得訊,急忙回師,但為時已晚,孫權大軍已占領荊州。關羽隻得敗走麥城。

三國時期,魏國的魏明帝去世,繼位的曹芳年僅八歲,朝政由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執掌。曹爽是宗親貴胄,飛揚跋扈,怎能讓異姓的司馬氏分享權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司馬懿立過赫赫戰功,如今卻大權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現在勢力強大,一時恐怕鬥他不過。於是,司馬懿稱病不再上朝。曹爽當然十分高興。他心裏也明白,司馬懿是他當權的唯一潛在對手。一次,他派親信李勝去司馬家探聽虛實。

其實,司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準備。李勝被引到司馬懿的臥室,隻見司馬懿病容滿麵,頭發散亂,躺在床上,由兩名侍女服侍。李勝說:“好久沒來拜望,不知您病得這麼嚴重。現在我被命為荊州刺史,特來向您辭行。”司馬懿假裝聽錯了,說道:“並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務。”李勝忙說:“是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還是裝作聽不明白。這時,兩個侍女給他喂藥,他吞得很艱難,湯水還從口中流出。他裝作有氣無力地說:“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後,請你轉告大將軍,一定要多多照顧我的孩子們。”

李勝回去向曹爽作了彙報,曹爽喜不自勝,說道:“隻要這老頭一死,我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過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濟陽城北掃墓,祭祀祖先。曹爽帶著他的三個兄弟和親信等護駕出行。

司馬懿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時機已到。馬上調集家將,召集過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據了曹氏兵營,然後進宮威逼太後,曆數曹爽罪過,要求廢黜這個奸賊。太後無奈,隻得同意。司馬懿又派人占據了武庫。

等到曹爽聞訊回城,大勢已去。司馬懿以篡逆的罪名,誅殺曹爽一家,終於獨攬大權。曹魏政權此時已是有名無實。

三國韜晦之計的運用範圍,從對人而擴大到對事、對己;從一般的勸說價值,上升到對於識見的有力幫助;從普通韜略原則,提高到事關前途、命運的總體對策;從個別的對象處理,演化為對曆史發展、形勢格局的洞察預示。總而言之,對我們來說是不無益處的。

盡管韜晦之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專製統治重壓下人們為了自保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特殊的避禍方法,但是,韜晦之計的各種形式仍然顯示出人的智慧價值。韜晦之計有明確的目的性與功利性,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是極富人的主體精神。韜晦之計又有極強的進取性,雖然在表麵上有許多退卻忍讓,卻更顯示人的韌性與忍辱負重的內在力量。

在下麵的故事中,我們將看到村長是怎樣運用智謀十分巧妙地將自己真實求人的意圖隱藏起來,而以假象迷惑對方,以此穩定他人情緒,確保其沿著自己的思考軌跡行動,實現既定的目標。

某村種植的蘋果樹結出的蘋果個大味甜,在市場上銷路很好,但是由於道路不好,往外運輸時總是很不方便,影響了蘋果產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村支部決定向鄉裏申請修一條路。

在幾次申請後,鄉政府均以“資金不夠,項目太多,排後再議”而婉拒。眼看著蘋果銷路那麼好,可就是難於運輸,村支部一班人很著急,便生出一計。

這天,村長親自帶著請柬找到鄉政府,把鄉裏的大小領導都請了個遍,要請領導參觀考察蘋果產業的發展並舉行蘋果展覽會。鄉領導欣然赴約。通往此村的道路太差了,領導們一路顛簸,嚐到了這條路的苦頭。不過,該村的蘋果一條龍的發展模式還真是有看頭,有前途,鄉領導們對此讚不絕口。

經過此次展覽會,該村的蘋果產業很快驚動了縣領導,縣領導班子決定兩個月後參觀一下這個遠近聞名的蘋果村。

鄉政府領導們聽說此事,第一想到的就是路的問題,如果縣上的領導再看到那樣的路,肯定會怪鄉裏的工作沒做好,於是鄉領導緊急開會研究修路的問題。結果短短兩天內,資金全部到位,第三天就開了工,在領導來參觀之前終於修好了路。

此村支部可謂聰明之極,他並沒有直接要求鄉領導撥款修路,而是邀請領導參觀指導,由於縣領導要來參觀為名,鄉政府便不得不考慮修路的問題了。

在生活中,事業上,我們也可以不直接表達真實意圖,並用各種方式激起別人的熱情,為我們的成功打下基礎,這也是韜晦之計的最佳效果。

雷特是格裏萊辦的《紐約論壇》的總編輯,身邊正缺少一位精明能幹的助手。他的目標瞄準了年輕的約翰?海,他需要他幫助自己成名,幫助格裏萊成為這家大報的成功出版家。而當時約翰剛從馬德坦克卸除外交官職,正準備回家鄉從事律師業。

怎樣讓約翰在報社裏就職呢?雷特請他到聯盟俱樂部吃飯。飯後,他提議約翰到報社去玩玩。那時恰巧國外新聞編輯不在,這使他從許多電訊中間找到一條重要消息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為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條消息的社論吧。”

約翰自然無法拒絕,於是提筆寫了起來。社論寫得很棒,格裏萊看後也很讚賞,於是雷特提議趁約翰還不回家,就在這兒幫幾天忙。漸漸地,約翰感到做新聞記者很有樂趣,也很應手,就留了下來。

從雷特巧求助理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雷特正是以繞開對方不應允的事情,而擬定一個虛假的目的做幌子,讓對方接受下來,從而達到真實目的的策略,獵獲了他所物色好的人選。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爭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項目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項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耙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連中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後那位射手是個老人,胡子有點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莊公很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連中靶心,與公孫子都射了個平手。

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對手。比賽開始,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提了長戟就來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車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穎考叔果然不負莊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眼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公孫子都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一下子把穎考叔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另一位大將瑕叔盈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拿下了許都。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地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

當今社會,此理仍然,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顯露要適可而止。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處,如果沒有掌握得恰到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思古量今,以史為鑒,以事明理,以理示人,綜合時勢,與時並進,循循善誘……文中金言玉語頗多:無論是在激烈的殘酷的政治鬥爭中,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應懂得進退之道和韜晦之計。

韜晦之計,鑄就多少成功者,而我們更應認真學習這一法則。韜晦之計又因其極大的隱蔽性而具有極強的實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備而出奇製勝,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正確使用韜晦之計,實在是把握中國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韜晦有度,永遠是智慧的形式之一,是狼性智慧的延伸。

[BT3]狼道之十二:

[BT2]功成身退

除一些弱小的野生動物外,狼也會捕捉羊、犛牛等家畜。狼在捕食這些家畜時,動作十分敏捷,往往乘其不備,猛撲上去,首先咬斷其喉管和動脈血管,接著拚命吸血,使牲畜失去抵抗力,迅速死亡。一隻狼躥進羊圈,一夜能咬死數十隻羊。而實際上它頂多隻能吃上一隻。可見狼對牲畜的危害之大了。狼平時捕食的家畜主要是羊。因為羊的體形小、怯懦、容易捕捉。尤其是那些小羊羔,更是它們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獵物。一個老牧民講過這樣一件事:某日,他在山上擋羊,突遭暴風雪襲擊,羊群驚散,四處奔跑。正當他忙於攔堵羊群時,一條狼猛撲過來,叼起一隻羊羔,拔腿就跑。

狼在取得獵物之後,迅速離開,可謂“功成身退”,而進一步的引申,也就是急流勇退,見好就收了。也難怪這一法則從古至今在政治上運用之妙了。

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可謂急流勇退的典範。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震,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