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齊國相國的鄒忌,曾多次諷諫齊威王。鄒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卻心胸狹窄,私心極重。齊對魏兩次大戰之前,他都堅決反對出兵。待田忌、孫臏凱旋之時,他心中的醋意可想而知。隨著孫臏、田忌威望的提高,鄒忌擔心自己的相位不穩,因此欲除掉田忌、孫臏而後快。
可能因為孫臏是個殘疾人,同鄒忌爭奪相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鄒忌將目標首先對準了風頭甚勁的田忌。
馬陵之戰結束不久,鄒忌便找來親信謀劃如何除掉田忌。其親信公孫閱出了個主意:“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之卜者,驗其辭於王之所。”
鄒忌聞計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賣卜者算卦,揚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謀反,是吉還是凶。鄒忌則隨後派人將此人抓獲,送到齊威王那裏。
齊威王這時年紀大了,有點老糊塗了。他本來就對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懼,聽了鄒忌的話,遂相信田忌有謀反的意圖。而這時田忌正率兵在外,於是齊威王遣使召田忌回臨淄,準備等田忌回到臨淄後再審問此事。
孫臏此時也在田忌軍中。他對齊國的政局及鄒忌、田忌之間的矛盾洞若觀火,及見齊威王無緣無故忽然派人來召田忌回臨淄,感覺齊威王一定是聽信了鄒忌的諂言,他認為田忌如果回到臨淄,將凶多吉少。
田忌在孫臏最艱難的時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長期以來,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孫臏實在不忍田忌自投羅網,乃提醒田忌說,齊王一定聽信了鄒忌的諂言,千萬不要自己貿然回臨淄。情急之下,他建議田忌率軍回臨淄驅逐鄒忌,說:“若是,則齊君可正,成侯鄒忌可走。不然,將軍不得入於齊矣。”
孫臏此言,實是要田忌舉兵“清君側”。與其成為鄒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擲,與鄒忌一決高低,這樣,倒還可能死中求生、反敗為勝。
田忌對孫臏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對他言聽計從。他依孫臏之言,率兵攻打臨淄。但鄒忌也不是等閑之輩,早已作好了守城準備,田忌攻城不勝,眼見各地勤王之兵大集,隻好棄軍逃亡到了楚國。而孫臏於田忌攻臨淄之時就已不知去向。
孫臏在此時急流勇退不失為一良策。孫臏以其戰略家的頭腦,對齊國政壇的錯綜複雜了如指掌,對鄒忌其人也比較了解。他之所以側身齊國政壇十幾年,為的就是要報龐涓無端加害之仇。在馬陵之戰結束後,他的大仇已報,他也就應該為自己找個好的歸宿,不可能迷戀政治,更不可能拖著殘疾之體跟田忌逃亡楚國。
狼的這一法則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實惠。能夠功成身退,做到不拖泥帶水,確是一件難事,畢竟現有的舒適生活、條件或成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闖天下”打下來的,讓任何一個人輕易地放棄都不是一件易事。
拿破侖生平最後一次檢閱軍隊是在1815年6月18日清晨,之後,法軍向滑鐵盧開始猛攻,英國步炮兵以密集火力迎擊,蘇格蘭騎兵躍馬反擊突入之敵。
傍晚,拿破侖親率近衛隊衝入英軍縱深,在此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法軍右翼突然傳來炮彈的轟鳴和騎兵的呐喊——布呂歇爾率3萬普魯士軍趕來參戰!拿破侖仍下令繼續進攻,並期望追擊普軍的格魯希元帥也能隨後趕到。
入夜時,普軍衝破了法軍右側,拿破侖手下失去控製的部隊向南四散奔逃,直至第二天才被收容起來,卻因丟失了全部大炮難以再戰。戰場上遺棄下2.5萬名死傷的法國軍人和2.2萬名死傷的英普聯軍官兵,哀號之聲不絕於野,成為滑鐵盧戰場的最後景象。
拿破侖曾取得了遠超過此前的名帥亞曆山大、漢尼拔、愷撒和菲德列大帝等世界著名統帥的戰績,但他不知道急流勇退的深層含義,一心想成為世界的主人,最後也隻能是先陷於西班牙遊擊泥潭,再敗於莫斯科,功業終結於滑鐵盧。如果拿破侖能夠見好就收——不攻打滑鐵盧,他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一切都已經過去,能夠讓我們深思的也隻有:當退則退,當收就收,切莫太貪心。
劉邦滅項羽後入都長安,諸位開國元勳正喜氣洋洋準備享受富貴榮華之時,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首要謀士張良卻突然病了,並且病得不輕,“杜門不出歲餘”。張良病得如此厲害,為何身體比張良好的劉邦後來都病死了,而張良還活著?原因就在於張良知道自古功高之人少有長命者,於是他就急流勇退,見好就收。
劉邦佩服的人有張良、蕭何、韓信三個,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而“三傑”中,韓信以“謀反”罪被戮於長樂宮,蕭何以“貪汙”罪被捕入獄,此皆功高震主之故也。敵國已破,勁敵已亡,留下這三個本事比劉邦大的人還有何用?難怪劉邦聽說韓信已被呂後所殺的消息後,“且喜且憐之。”蕭何經入獄之後,被嚇破了膽子,在劉邦麵前服服帖帖,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多少減輕了劉邦的顧慮。而作為“三傑”之首的張良,此時自然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如果讓他居於民間,隻能讓劉邦更不放心。所以,張良便“病”了,而且病得朝不保夕,此亦士人在封建專製重壓逼迫下想出來的全身之策,外示病弱權作保命全身之計。可見張良之深謀遠慮。
另一個就是清朝末世的曾國藩。他的湘軍打進南京的時候,太平天國的王宮裏麵,有許多金銀財寶,都被曾國荃搬走了。這件事,連曾國藩的同鄉至交好友王湘綺,亦大為不滿,在寫《湘軍誌》時,固然有許多讚揚,但是把曾氏兄弟以及湘軍的壞處,也寫進去了。曾國荃的修養,到底不如哥哥。還有一些重要幹部,向曾國藩進言,何不推翻清朝,進兵到北京,把天下拿過來,更曾有人把這意見寫在字條上提出。曾國藩看了,對那人說:“你太辛苦了,疲累了,先去睡一下。”打發那人走了,將字條吞到肚中,連撕碎丟入字紙簍都不敢,以期保全自己的性命。這時曾國荃很不服氣,為此,曾國藩給他寫了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謗書,人問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勸他學習古人,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當退時則退,不要太貪心。因此,曾國藩保全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
秦朝的宰相李斯,是曆史上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對秦始皇統一中國有很大的貢獻。在古人看來,他本已應該滿足了,但是他又十分迷戀權力和富貴,宦官趙高利用他這一弱點,誘迫他與自己合作,偽造秦始皇的遺詔,幫助秦二世胡亥奪取了皇位。後來這個指鹿為馬的趙高,為了架空二世,篡奪朝內外的大權,就設計誣陷李斯,把李斯殺害了。到了被腰斬的那一刻,李斯才明白,自己的一生是為名利二字所累。他對兒子說,他非常想回到過去那個與兒子牽著大黃狗,一起從上蔡東門出去追逐狡兔的悠閑日子。但是那已經是不可能了,李斯的家族都被誅殺了。由此可見,悲劇之始就在於自己能否在已經取得相當不錯的成就時及時收手。如果能夠做到“功成身退”,樂又何少?
大凡智者都知道,如果功成之後不能夠及時退身的話,小則失官,大則丟命。所以,都選擇了功成身退。1371年,朱元璋授予為他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誌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唯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漩渦中抽出身來,急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裏,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公元1373年,胡唯庸當上了丞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麵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裏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重病不起,後被送回鄉裏,一月後逝世。
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隱退故裏,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功成身退,避禍自保,避免與敵手正麵相撞,使自己得不償失,同時也體現一個人的胸襟。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陰下享受寧靜的生活”。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製。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麼,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心懷和崇高品格。
1782年,美國獨立戰爭已結束,勝利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君主製,“登基”做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王”。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回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
美國獨立後,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的國家。當時,軟弱的聯邦政府毫無實權,國庫空虛,負債累累,投機商人囤積居奇,大發橫財。作為革命原動力的廣大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美國人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1786年秋,在獨立戰爭發源地的馬薩諸塞州爆發了謝斯農民起義。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果實正“瀕臨混亂和毀滅的邊緣”(華盛頓語)。為此,華盛頓決定再度出山。1787年,華盛頓主持製定憲法會議。1789年,華盛頓又以他的特殊地位、榮譽和聲望,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憲法規定,每屆總統任期4年。華盛頓連任了兩屆後主動辭職。就在他離世的前一年,在美法關係惡化、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已經卸職回到蒙特維爾農莊的華盛頓,又應新總統的召喚重披戎裝,擔任一支新建軍隊的總司令,繼續為國效勞。
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華盛頓任職與辭職的本質所在!更是功成身退的至高境界!
尤其是,當你已經預見到了將來的生存危機,而你想追求的又是另外一種生活的時候,不妨做個有先見之明的人,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毫不猶豫地“功成身退”。現在的社會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寬鬆的環境和各種各樣的機遇,抓不抓得住全憑我們自己。
[BT3]狼道之十三:
[BT2]靈活明智,果斷放棄
狼不僅對敵人殘忍,就是對它們自己,也是十分殘忍的。
有條狼被獵人的夾子夾住了一條腿,它就把那條腿連骨帶肉全部咬斷,然後瘸著三條腿逃之夭夭。
有條狼在逃跑的過程中,被獵人用槍打斷了一條腿。狼拚命地跑,獵人在後緊迫不舍,狼發現那條傷腿影響奔跑的速度,就毅然把傷腿咬斷,繼續狂奔。
狼的舉動大有“壯土斷腕”的悲壯,是為了減輕負擔,輕裝前進,更快地擺脫獵人的追擊,保存自己。
誰都知道,放棄某一部分,就如同從自己身上割去一塊肉一般,是痛徹肺腑的。但如果不進行割舍,又會影響全局的正常發展,因此忍得一時之痛,做出壯士斷腕的壯舉,就是無奈之中的英明選擇。
被譽為“美國電器業的先鋒”的希思成功地研製了電爐、電鍋、電壺等產品,在自己的家鄉進行推銷。盡管他花費了不少精力和心血,多方奔走了四年,但產品就是無法打開銷路。
在這四年中,他幾乎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皮,但就是無法說服當地人接受這些新產品。接連不斷的失敗使他明白了一個事實,他的家鄉過於偏僻,人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家對使用電器存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雖說他一再演示講解,反複強調產品的安全性能,但人們還是對他連連搖頭,頑固地使用他們早巳使用過幾輩子的那些器具。
麵對這般現實,希思痛苦地決定放棄,出力不討好的事情誰都不願幹,他可不想再把傻功夫浪費在這裏。他從家鄉的電器市場上退了出來,然後果斷地奔赴現代化大都市芝加哥,很快就使自己的電器占據了龐大的市場。
希思感慨地說:“如果我還呆在那偏僻的小城,將永遠不會有今天輝煌的業績。”
在兩強相爭的激烈對峙中,進與退、取與舍就成了雙方的痛苦選擇。我們要學會狼那種靈活和明智,隻有當機立斷,果斷割舍掉那些無用的東西或無法得到的東西,才能使自己在下一階段把握先機。
美國哈瑞爾公司發現了一個難得的市場機會,清潔液市場無人關注,他們就立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製出了“配方409”清潔液,很快占領了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被稱為“日用品大王”的寶潔公司坐不住了,他們很快研製出了“新奇牌”清潔液,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在丹佛市場進行規模空前的試銷,攻勢相當淩厲。
哈瑞爾公司見狀,知道無力抗拒,就果斷地放棄了丹佛市場,“配方409”清潔液很快就失去了蹤影。
寶潔公司初試鋒芒,就大獲成功,於是更加得意,企圖全麵占領清潔液市場。但哈瑞爾公司早已謀劃好了應對之策,他們以低價策略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反攻,鋪天蓋地的優惠廣告席卷了整個美國,把眾多的消費者都吸引了過來。
當“新奇牌”清潔液進入全國市場的時候,寶潔公司吃驚地發現,市場上早已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僅有寥寥可數的消費者購買了他們的產品,局麵十分不利。反複考慮,權衡再三,寶潔公司隻得放棄了清潔液市場。
當強攻無法得手時,就證明出擊的時機尚不成熟,那麼果斷選擇退卻,就成了一個最明智的決策。
20世紀80年代,香港的華資企業向英資財團發動了全麵的進攻。繼包玉剛於1980年成功地從英資怡和財團手中奪去九龍倉之後,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榮智健這四位華資企業的巨頭,不斷秘密商討,積極布置力量,準備向怡和財團發動更猛烈的進攻。
置地公司作為怡和財團的一大支柱,受到了怡和財團的高度重視,怡和財團的主席親自兼任置地公司的主席,決心死守到底。因為一旦置地公司失守,那麼怡和財團就將在香港失去立足之地,英資財團數十年來在香港建立起的龐大基業,就將毀於一旦。
李嘉誠等人發動的收購大戰,就把目標首先鎖定在置地公司身上。當收購的行動正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時,一場規模很大的股災突然降臨,收購行動隻得暫時收兵。
1988年4月,李嘉誠等人再次發動收購戰役。怡和財團緊急應對,大規模地發行新股,使自己的控股公司都不同比例地增加持股比例,從而有效地稀釋了華資企業手中所持有的股份。
李嘉誠等人前去與怡和財團談判,提出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收購置地股權,遭到了怡和財團的堅決拒絕。為了保住自己的基業,怡和財團提出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把華資企業所持有的置地股權全部購回。
一場鬥智鬥勇的艱難談判開始了。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華資企業做出了重大讓步,以每股8.95港元的價格讓出手中的股份,並給怡和財團留出七年時間讓它苟延殘喘。
這場一波三折、轟動一時的收購大戰以華資企業的撤退而告終,是因為李嘉誠等人看到徹底摧毀怡和財團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明智地見好就收。
華資企業雖說撤退了,但他們在收購大戰中所表現出的膽識和氣魄,已向世人有力地證明,香港永遠是屬於中國人的,任由外國人宰割的局麵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語言雖淺顯,但卻十分深刻地指出,當我們發現無法達到預定的目的時,及時地撤退應是最明智的決斷。
[BT3]狼道之十四:
[BT2]大局為重,敢於舍棄
狼王在狼群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為保證它的安全,大狼寧肯犧牲自己,也要把敵人引開,可以算得上是“舍車保帥”的楷模了。
“舍小保大,舍車保帥”,在無法兩全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決斷,是十分明智的,犧牲了局部利益,換取整體利益的安全,決斷的價值是一目了然的。
盛田昭夫是大名鼎鼎的日本索尼公司的創辦人,在他創業的初期,就曾麵臨過許多兩難的選擇。由於他的英明和果斷,才終於把“索尼”的品牌在全世界打響。
當時他的公司剛剛開發出“TR—63”型袖珍半導體晶體管收音機,並在日本市場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業績。他決定進軍美國市場,在全世界打開銷路。
他帶著自己的產品來到了紐約,整天和美國商人進行洽談。其中美國國際鍾表公司向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希望由他們來全權代銷,他們將一次訂購10萬台。
10萬台,這筆訂單的數額是十分巨大的,索尼公司正處在創業的初期,資金十分缺乏,如果簽了訂單,就會極大地緩解公司的資金壓力。但盛田昭夫並沒有喜出望外,因為按照以往的慣例,日本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就必須由美國公司換上他們的商標,再進行銷售。這樣一來,“索尼”的品牌就無法在美國市場打出來,進軍全世界的夢想就將化為泡影。
經過反複考慮,盛田昭夫毅然下定決心,放棄了唾手可得的10萬訂單,而堅持要以自己的品牌進入美國市場。
後來,經過艱辛的努力,索尼的產品還是占領了美國市場,訂單成千上萬地湧來。又經過20年的發展,“索尼”終於成為世界著名品牌,每年的營業額高達100億美元,年利潤高達10億多美元。在“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品牌”評選活動中,索尼位居第二,僅次於可口可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