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道全集:生活中的狼性法則4(3 / 3)

在市場競爭中,各路商家盡管都費盡心機,力圖把自己的企業壯大起來,但不管怎麼努力,到頭來都改變不了消失的命運,隻不過有的企業存在的時間長一些,達到幾十年、幾百年,而有的企業則如一顆流星,人們還沒有看清它的光亮,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被稱為“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曾經去拜訪一個德高望重的高僧,他恭敬地問道:“請問大師,禪宗將來的命運會是怎麼樣的?

高僧回答說:“禪宗將來會自然地消失。”

他非常驚訝,高僧接著又說:“佛法上講:‘諸行無常’,到了一定的時候,任何事物都會自然消失的,這就是壽命啊。”

他忙問:“這麼說,我的鬆下電器公司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消失嗎?”

高僧肯定地說:“正是如此。”

1983年9月,日本《日經商業雙周刊》進行了一項市場調查,以“日本一百家大企業一百年間的盛衰”為題,截取1896年到1982年的時間段,每10年劃分為一期,依據營業額的大小,對大企業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得出了令人吃驚的結果。

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大型企業都沒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紛紛從市場競爭的大舞台上消失了,在這九期中,能始終榜上有名的,隻有“王子製紙”與“鍾紡”兩家。也就是說,在這一百年中,僅有這兩家大型企業堅持到了最後,其他的大企業不是倒閉,就是被別人吞並,或是被重組後改換門庭了。

調查結果還顯示,當企業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已經進入“全國百強”行列之後,保持繁榮昌盛局麵的平均時間是30年。

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情況也是驚人地相似。許多舉世聞名的大企業,都是在達到輝煌的頂峰之際,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來的大型企業集團,絕大多數已經告別了輝煌的時期,嚴重的甚至已在市場上徹底銷聲匿跡了。

這些觸目驚心的企業滄桑史,讓我們無數次地領略到“企業是軟弱的,是容易倒閉的”這一鐵的事實。那麼企業的困境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原因盡管千差萬別,但很關鍵的一條在於企業的領導者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忽視了市場存在的巨大風險,把企業引入了一條危機四伏的險路。

成功是人創造的,困境當然也是由人造成的。市場的景氣度是每個商家都無法操縱的,但機遇和挑戰是同等地擺在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的麵前的。有的人在不利的市場氛圍中仍舊大賺特賺,有的人在市場旺盛的情況下卻反而頹勢難改,決策的高下就鮮明地呈現出來了。

史密斯公司是美國密爾瓦基的一家大型公司,主要生產客車底盤,在美國汽車市場上一直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公司規模很大,實力雄厚,僅公司員工就多達兩萬餘人,年銷售額也超過兩億美元。但奇怪的是,公司的獲利率卻一直保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上,淨利潤始終無法得到相應的提高。

公司對此進行了反複論證,發現自己多年來隻生產同一種產品,市場單一,客戶單純,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公司的管理層卻相當龐大,因此擺在公司麵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精簡機構,提高效率,使管理層單純化。

於是公司立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整改,除了保留職能方麵的經理和必不可少的技術人員外,其他高層領導能裁就裁,直到最後隻剩下了一名高層負責人。

可喜的局麵很快出現了,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以往那種營業額增高而利潤反降的奇特現象消失了,公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健康軌道。

減員增效,在我國國企改革中被當作一個有效的改革手段,曾為不少企業增添了生機和活力,而且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它還將發揮出神奇的作用,來完全改變企業的麵貌。

我們必須認識到,有所棄才能有所得,把手中那些不合時宜、製約著企業發展的不良因素果斷地割舍掉,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輕裝前進。

[BT3]狼道之十五:

[BT2]能屈能伸,善於變通

在亞馬遜大草原上,生活著成群結隊的斑馬,凶悍無比的獅子,性情暴烈的花斑豹,還有數也數不清的野兔、羚羊及水牛等動物。除了這些活蹦亂跳的大家夥和小家夥,還有兩個特殊的身影在此出沒,那是兩隻年老的狼。

這兩隻老狼身體己大不如前了,捕獲獵物成了一大難題,而且常常受到強大動物的威脅。每當追捕獵物,不幸與獅子或獵豹等競爭對手相遇時,它們就會受到這些強大凶狠的家夥的威脅與欺辱,常常被迫將到手的獵物拱手相讓。

兩隻老狼心裏憤恨不平,但又敢怒不敢言,更不敢采取行動進行報複,無奈隻好默默地忍受著。因為它們知道,僅憑它倆的實力遠遠不是那些家夥的對手。但不久以後,一群中年狼遷徙至此,兩隻老狼便加入它們的隊伍,共同捕食獵物。當再次與強大的對手相遇時,它們再也沒有退卻過,反而多次成功地從對手那裏搶奪食物。

在形勢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假裝向對手示弱,以免引起對手的警覺,進而使自身安危及財物得以保全;與此同時,再暗中積極蓄積力量,一旦時機到來,立刻發動力量進行反擊,占據優勢地位。這就是狼的智慧。

一般來說,要想達到良好的示弱效果,一個人避免不了地要使自己蒙受一些委屈。以降低身份等方式使自己受辱,去為對手效力,這樣往往能贏得對手的信任,有利於計謀的順利實施。在這方麵,李淵巧用韜晦之計屈節稱臣,最終建立霸業的事跡,是最好的例子。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出任山西河北撫慰使,奉命緝拿盜匪。對付一般的盜寇,都不在話下;但突厥鐵騎猖狂,民眾又善騎射,令李淵大傷腦筋。經過多次交戰,李淵敗多勝少,突厥兵因此更加肆無忌憚。李淵視之為不共戴天的仇人。

公元616年,李淵被封為太原留守,突厥用數萬兵馬反複攻擊太原城池,李淵遣部將王康達率千餘人出戰,幾乎全軍覆沒。與此同時,盜寇劉武周,突然進據歸李淵專管的汾陽宮(隋煬帝離宮之一),掠取宮中婦女,獻給突厥。突厥即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庇護下,郭子和、恭舉等紛紛起兵鬧事,李淵防不勝防。他擔心如果這樣下去,一直都懷疑自己想要謀反的隋煬帝一定會以失職為借口殺掉自己。

人們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土劉文靜為特使,向突蹶屈節稱臣,並願把“美女玉帛”統統送給可汗!

李淵的這種屈節讓步行為,就連他的兒子李世民都深感恥辱。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之後還念念不忘:“突厥強梁,太上皇(即李淵)……稱臣於頡利(指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

然而,李淵並非等閑之輩,他這樣做必有他這樣做的理由。原來他已對天下大勢進行了縝密的分析,並已決定起兵反隋。要想起兵成功,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還不是理想的根據地,必須西入關中關中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隻有得到這塊風水寶地,方能號令天下,一統中原。要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的將士不過三四萬人,即使全部安紮太原,也不足以對抗神出鬼沒的突厥兵,更何況還有劉武周等盜賊不時起兵作亂,而現在若要進軍關中,顯然不能派重兵把守太原,唯一的辦法就是采取“和”的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因此,李淵不惜屈節讓步,俯首稱臣,並且親寫手書:“欲大舉兵,遠迎主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他與突厥約定,共定京師,土地歸他,美女玉帛統統歸可汗所有。

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從太原進入長安這段最艱難的時間裏,李淵隻留下三子李元吉率少數人馬駐紮太原,卻不必擔心突厥兵的進犯。依附突厥盜賊的劉武周因見始畢可汗與李淵修好,也不敢妄動。李元吉於是得以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人員和糧草。

等到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占領了新的幅員遼闊的根據地。此時,李淵的勢力已遠在劉武周之上。李淵派李世民出馬,輕而易舉便收複了太原。

由於屈節讓步,李淵得到了突厥的大量資助。始畢可汗送給他許多馬匹和士兵,他又乘機購買許多馬匹,這不僅為他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驍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增加了許多聲勢。

李淵的屈節讓步行為,雖為不少人所不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了後方的根據地,又得以順利西行打進關中。後來,李淵於太原起兵。此後不久便把關中作為長遠發展的基地。因此,借“前往長安,擁立代王”為名,率軍西征。

在西征過程中,李淵又積極與瓦崗軍首領李密取得聯係,並表示與其友好相處,實際上是借助瓦崗軍的力量打敗隋煬帝的軍隊。然而,李密自恃兵強,想做各路反隋大軍的盟主。也就是說,他想讓李淵聽從他的領導。

為謀求霸業,李淵決定再次“忍辱稱臣”,表示願意為之效力。他的做法最終贏得了李密的信任。在後來的幾年時間裏,李密率瓦崗軍傾力出戰,消滅了隋王朝的精銳部隊,而瓦崗軍也被打得隻剩兩萬人馬。這時,李淵卻保留著異常強大的實力,最終不費吹灰之力便降服了瓦崗軍。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是為唐高祖。

在軍事上使用的計謀大多也可應用在商業上,而且能夠起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效果。一些企業家發家致富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實業家,名叫姚思偉。姚思偉發家致富的基礎,隻是一個小小的絲綢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絲綢廠經曆了許多風風雨雨。廠子開張不久,洋貨開始大量傾銷,姚思偉立刻意識到廠子必定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為此,他認真分析研究,最後選準了經營目標,決定轉產手帕。

許多同行聞訊後拍手稱快,認為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但實際上,姚思偉采用的是“佯順敵之意”。絲綢廠員工聞訊後也議論紛紛,認為姚老板做出這樣的決定肯定是一時糊塗。俗話說“大雞不吃細米”,怎能放棄傳統的大商品而去經營微不足道的小手帕呢?有一些員工則幹脆勸說姚思偉放棄這種決定。

姚思偉卻鐵了心朝既定的方向發展。他向員工解釋道:“絲綢雖然是大商品,但今天由於成本高而競爭不過洋貨,如果硬撐下去,一定會給廠子造成極大的損失。而手帕雖是小生意,但這種商品人人需要,市場容量大,是很有前途的。”

姚思偉建起手帕廠後,為了吸引顧客,充分發揮工廠擁有提花裝置的絲織機的優勢,使用這些絲織機生產出有各種賞心悅目的花卉和動物圖案手帕,使得男女老幼都愛不釋手,這便很快占領了市場。

當姚思偉的精裝手帕正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時,競爭者紛紛將類似的手帕推向市場,與其進行競爭。然而,姚思偉早已料到這種情況會發生,所以表麵上並不露聲色,仍像往常一樣經營生產,甚至表現出比往常的生產狀態更艱難的假象,實際上卻早巳做好了下一步準備。

他知道,中國人大多喜歡帶有象征吉祥意義圖案的物品,於是生產出一種印有“福、祿、壽、喜”字樣的手帕,結果很快成為人們的理想用品。競爭者看到市麵上出現這種新式樣的手帕,想跟風也來不及了。這一奇思妙想,很快使姚思偉成為國內有名的“手帕大王”。

姚思偉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於他有獨到的思路,善於“佯順敵之意”,因此在競爭中取得了最後的成功。

[BT3]狼道之十六:

[BT2]以退為進,保存實力

狼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十分警覺的,因為它們清楚,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喪命,它們的對手實在是太多、太凶猛了。

狼在睡覺的時候,兩隻耳朵也是豎著的,隻要有一點兒動靜傳入耳中,它們立刻就會撒腿狂奔,以最快的速度逃離險境。

狼的退卻,是為了保命,是為了生存,為日後的發展和繁衍打下基礎。隻要尋找到合適的機會,狼群就會果斷聚集起來,采取集團化的打圍行動,以獲取更大的收益。

“退”不是目的,隻是手段,“退”的最終目標仍是為了“進”。“退”之高明,全在於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退出時機,選擇合適的退出途徑,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以達到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東山再起的目的。

20世紀50年代,劉文漢在香港經營汽車零件,當時的市場異常疲軟,他的經營毫無成就,他逐漸萌生了從這種經營中退出的打算,準備另謀出路。

這一年他到美國考察,發現美國青年對假發興趣特別濃厚。原來,反越戰與反種族歧視的運動造成了美國社會的動蕩,以標新立異、玩世不恭為主要特征的“嬉皮士”應運而生了。這些“嬉皮士”喜歡留長發、戴假發,假發業就這樣興盛起來了。

但可惜的是,美國的假發生產廠家特別少,造成假發供不應求的局麵,售價一直居高不下,成為當時社會上的熱門商品。劉文漢心中一動,這不是一個大好的市場機會嗎?

回到香港,他決定投入對假發的研製之中。但他缺乏製作假發的技術,研製工作進退兩難。難道就這樣放棄?不行,他一定要把這種生意做成功!

他四處尋找製作假發的技師,經過一番苦尋,找到了一個專門為演員製作假發假須的老師傅。他如獲至寶,將老師傅請來一起合作,終於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假發編織機”。

之後,他關掉了自己的汽車零件店,開始全力經營假發,終於一鳴驚人,成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假發大王”。到60年代末期,假發製造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成為香港四大出口業支柱之一。

劉文漢的“以退為進”,就是商業經營中一個成功的案例。隻有審時度勢,考慮好“退”的方式,確定好“進”的方向,才能當機立斷,在市場中把握先機,取得成功。

假發業的豐厚利潤吸引無數商家紛紛加入,劉文漢審時度勢,認為自己這時應該立刻退出,於是他把自己的假發製造廠全部出售,攜帶巨款回到家鄉澳大利亞,開始轉產葡萄酒。不久,他就成為澳大利亞著名的釀酒商。

事實證明,他這一次的“以退為進”又是十分正確的,在他退出後不久,“假發熱”就在美國市場迅速降溫,世界假發市場一片蕭條,香港眾多假發製造廠家紛紛倒閉。

恰到好處地實施“以退為進”,根據市場變化,及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果斷地汰劣迎新,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回避市場風險,保存住已有的勝利果實,有力地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迎來下一階段更加輝煌的發展。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在生產經營中曾一度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他的王牌汽車T型車銷量不斷下滑,其他汽車廠家都花費大量的精力去開發新產品,對他的公司形成了強大的壓力,迫使他不得不想方設法,另謀發展。

許多人都向他提出建議,希望他改產其他類型的汽車。但他卻表現得異常平靜。他冷靜觀察市場的最新動態,組織科研人員悄悄地設計新型汽車。

他還出資購買了一批廢船,將上麵的廢銅爛鐵都拆下來,煉成鋼鐵,以備使用。他的這一舉措,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生產成本。

一切準備就緒,他果斷地宣布T型車全部停產。消息傳出,人們都驚呆了,想不到他竟會把自己的王牌產品割舍掉,那麼他到底要幹什麼呢?

半年過去了,新型的A型車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裏,很快就以華麗的色彩、典雅的造型、低廉的價格而風靡全世界,從而徹底扭轉了公司的困境。

在經營中我們還會遭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境,如果與正麵的對手硬拚硬打,很可能會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與其那樣,還不如先退下來,去尋找另一條出路,一切難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美國大亨哈默被譽為“萬能商人”,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在舊金山東部勘探出了大量的天然氣,於是先後投入2000萬美元,終於把天然氣開采出來了。這裏的天然氣含量十分豐富,在加利福尼亞排名第二,必將為他帶來可觀的收益,他高興極了。

他立刻來到太平洋煤氣和電力公司,準備與對方簽訂天然氣出售的長期合同。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對方告訴他說,他們已經從加拿大修了一條天然氣管道,加拿大輸送的天然氣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他們公司的需要,沒有必要再向哈默購買。

哈默頓時陷入困境之中,難道他的優質天然氣竟會找不到買主?難道他的2000萬投資就白白浪費了不成?他考慮了很長時間,終於想出了一條“以退為進”的良策。

他知道太平洋公司的天然氣主要是供給洛杉磯的,於是他立即趕到洛杉磯市議會,向各位議員詳細講述了他的天然氣質量,並宣稱他將修建一條直達洛杉磯的天然氣管道,以遠遠低於太平洋公司的價格向洛杉磯供應,並保證百分之百地滿足需要。

洛杉磯市議會立刻召開會議,討論這一事件,並很快通過了接受哈默天然氣的決議。消息傳到太平洋公司,公司上下一片慌亂,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哈默竟會使出如此毒辣的計謀,欲置公司於死地。他們立刻前去與哈默協商,一再態度誠懇地道歉,表示他們完全接受哈默的條件,把他的天然氣全部買下。

哈默本不打算再投入巨資,另修一條天然氣管道,他見目的達到,就趁機提高了自己的出售條件,見好就收。

哈默在不利的處境中,先實施戰略退卻,再果斷地向對方的要害部位進行攻擊,從而把對方徹底擊垮。這是在危難關頭,善於決斷、進退得當的一個成功事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狼的背景

拒絕“服從”,拒絕“被牽”,是作為一條狼的絕對準則。即使條件很不利,它們也會充分地利用僅有的條件,來實現其生存。在狼的生命中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鍥而不舍的精神,因為它使狼得以曆盡千辛萬苦生存下來。這種行為常常產生一種匪夷所思的現象。一匹地位最低的狼,一旦生存下來往往能成為非常強壯的家夥。從某一時刻起,它便開始以牙還牙。這種狼在證明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後,獨自到別處冒險從而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眾所周知的“狐狼”的事並不鮮見。這匹“狐狼”最終會加入別的狼群或者找到一個配偶並建立一個新狼群。狼族麵對挫折的反應不是屈服或倦怠,他們有它們自己的精神。它們會製定新的計劃,堅定地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