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創業的年輕人在遭受了幾次挫折後,有點灰心了,很茫然地依靠在一塊大石頭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這時,從遠處走來了一個怪物。
年輕人!你在做什麼?怪物問。
我在這裏等待時機。年輕人回答。
等待時機?哈哈……!時機是什麼樣,你知道嗎?怪物問。
不知道。不過,聽說時機是個神奇的東西,它隻要來到你身邊,那麼,你就會走運,或者當上了官,或者發了財,或者娶個漂亮老婆,或者,反正,美極了。
嗨!你連時機什麼樣都不知道,還等什麼時機?還是跟著我走吧,讓我帶著你去做幾件於你有益的事吧!怪物說著就要來拉年輕人。
去去去!少來這一套!我才不會跟你走呢!年輕人不耐煩地說。
怪物歎息地離去。
一會兒,一位長髯老人(我們常說的時間老人)來到年輕人麵前問:你抓住了它嗎?
抓住它?它是什麼東西?年輕人問。
它就是時機呀!
天哪!我把它放走了!年輕人後悔不迭,急忙站起身呼喊時機,希望它能返回來。
別喊了。長髯老人接著又說:我來告訴你關於時機的秘密吧。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家夥。你專心等它時,它可能遲遲不來,你不留心時,它可能就來到你麵前;見不著它時你時時想它,見著了它時,你又認不出它;如果當它從你麵前走過時你抓不住它,那麼它將永不回頭,使你永遠錯過了它!
機遇往往都是瞬間出現,而又瞬間消失,善於把握機遇的人往往會成為最後的成功者。
上天始終是公正的,它會公平地分給每個人一些大大小小的機遇,有些人善於把握機遇成為了個成功者,而有些人卻不在乎每一次的機遇,最終一事無成。
秦末漢初的叔孫通,可算是一個知道待時而動的聰明人。他原來是秦王朝的待詔博士,後來帶100個門生投靠劉邦。劉邦不喜歡儒生,他就專門推薦斬將搴旗之士。他的弟子很有怨言。他對弟子們說:現在是打天下的時候,你們能參加戰鬥嗎?你們耐心等著,我不會忘記你們。劉邦即帝位以後,廢除秦時儀法,結果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劉邦很惱火。叔孫通看準這個機會,向劉邦建議說: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於是他邀請魯國的儒生和他們的弟子共百餘人操演皇帝上朝的禮儀。後來正式按這套禮儀舉行朝典,沒有人再敢喧嘩失禮。劉邦非常高興,說:“吾乃今日為皇帝之貴也,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500斤。”叔孫通又趁機對劉邦說:我的弟子跟隨我很久了,這次和我一起製訂、操演上朝的禮儀,希望陛下能重用他們。結果,他的弟子都得到了郎的職位。叔孫通把劉邦賞的500金也分給眾弟子,弟子們皆大歡喜,說:“叔孫通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叔孫通的行為受到一些儒生的批評。他為人處世的確有逢迎討好的庸俗作風。例如他為了討好劉邦,脫下儒服,換上短裝。但他能夠識時務,待機而動,這一點對我們是有啟發的。司馬遷也稱讚他“稀世度務,製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掌握時機要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有時會出現有利的時勢、環境和條件,人們隻要善於利用,就能取得成功。有時隻能看到時勢變化的趨勢,但沒有提供現成的有利條件和機會,這就要根據時勢的變化趨勢,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不能消極被動地應付時勢,坐待時機。
在冰天雪地中等待經過的羊群,所付出的是最堅強的勇氣和耐心。那些飛速奔跑的羊出現了,但絕對不是最好的機會。這正如世界知名的基金經理朱利安?羅伯森的名言“我一直等到錢落到離我不遠的角落裏,然後我所要做的事就是,去撿回來”。直到那隻既老又笨且肥的羊出現在很近的距離的時候,狼才騰身而起,抓住等待換來的美餐。
狼道的這一條告訴我們,耐心比信心更為重要。信心是投資的動機,而耐心才能兌現機會,獲取收益。沒有耐心的投資者總是在不斷的買入賣出中消耗自己的體能和金錢,甚至消耗自己的信心。正如小李飛刀,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全力以赴。其中包含了多少堅強和忍耐!
[BT3]狼道之三十九:
[BT2]知足不辱
忍耐是一種心靈的狀態。狼族因為有一種忍耐的、戰鬥的心態,所以永遠保持旺盛的精力。這種忍耐還可以表現為做人的知足不辱,在如何對待物質享受和名譽地位的問題上,老子提出知足知止的原則。五千言的《老子》中是這樣寫的:“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何以知足才不會受到恥辱,知止才不會有危險?在老子看來,有下麵幾點理由:逞強好爭,不但得不到什麼,反而會召來禍害。強梁者不得其死,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鬥爭的災禍,是由於人心貪不知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讓不爭,一切紛鬥衝突都可以避免了。
人生幸福在於內心的寧靜自守,擺脫物欲的束縛而恬淡自安,怡然自得。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通之貨,令人行妨。可見人生的幸福不在於聲色之娛,而在於知足知止,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的生活。從變化、超越的觀點看問題,人生的禍福、得失等等都是暫時的,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的。永不知足地去追求這種變化無常的東西,最終是爭而不得,反受其禍了。老子的這種思想深刻精辟,飽含人生的經驗和智慧。
原沈陽市中級法院院長賈永祥,曾是紅極一時的全國法院係統“標兵”,後因受賄罪等被判處無期徒刑,成為全國法官“落馬”的大官。他在監獄裏深刻反思後,得出的結論是:禍出不知足。堂堂的中院院長,付出沉重的代價後才得出如此的結論,晚矣!然而,對那些仍在苦苦掙紮名利,勾心鬥角戰“官場”的人來說,何嚐不是一麵“鏡子”呢?
世間萬物能知足就安樂,貪婪必定招禍。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相比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為有害?過分的貪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斂積財富,必定招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的欲望。
要真正做到知足,也非易事。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要盲目攀比。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有工作、有房子,妻兒安康,這才是最重要的,無謂的攀比,隻會增加不必要的煩惱,從而導致心理失衡,甚至因此“惹禍”。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做到心理平衡,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知更難;其次是正確對待他人;再就是要正確對待社會。做到這三個正確對待,就能自覺保持永遠快樂的心境。
知足常樂,知足常足,心安常安。一個人生活在這個大千世界上,如同滄海一粟。天下之大,時間之長,事物之廣,貨利之多,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隻取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和享受,不向社會提出額外的、非分的要求。通過誠實勞動取得利益和享受,不以非法手段謀取利益和享受。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享受的時候,同時尊重社會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上麵這些要求,是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應有的社會公德,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從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角度考慮問題,實行知足知止的原則,就是要求人們不單純以物欲私利為人生的價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私利,追求人的精神道德價值。
[BT3]狼道之四十:
[BT2]以忍求尊
忍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忍氣吞聲,息事寧人,而是為了達到人生中的某種目的,避免感情用事的一種思想方法。為此,忍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力量。孔子早就教我們:“小不忍,則亂大謀。”
三國時的諸葛亮輔佐劉備,立誌要收複中原。他多次出兵祁山,攻打司馬懿。但是司馬懿總是不肯出來和諸葛亮對打。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來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羞辱總是置之不理,總之,就是不肯出來和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蜀軍自然就退兵回去蜀國,戰爭就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司馬懿能夠忍,所以在國家大計上,沒有被一代儒將諸葛亮打敗。
因此,當有事時,千萬要穩健,不要逞一時之快,而壞了大計。
從某種意義上說,忍耐是保全人生的一種謀略。忍耐是一種彈性前進策略,就像戰爭中的防禦和後退有時恰恰是迎取勝利的一種必要準備。
忍耐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內涵豐富的一種謀略,忍耐不是消極沉默,而是蓄勢待發。忍耐實質上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當量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會發生質的轉換。忍耐是意誌的磨練、爆發力的積蓄,忍耐是無奈時的智慧選擇,是暴風雨中明麗彩虹的醞釀,重要的是我們要耐得住寂寞、失落甚至屈辱和辛苦,等待和把握好進攻的最佳時機。
事物總是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機會存在於忍耐之中,對於垂釣者來說,最好的進攻方式就是忍耐。大機會往往蘊藏在大忍耐之中,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就是這個道理。大丈夫誌在四方,豈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亂了大謀!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正好詮釋了忍耐保全人生的要義。忍耐不是停止、不是逃避、不是無為,而是守弱、蓄積、迂回前進。當命運陷入無可掌控之時,就要心平氣和地接納這種弱勢,堅強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礎上累積實力,一點點發憤圖強,使自己慢慢脫離弱者的不利地位,適時出擊,爭取贏得新的成功機會。
懂得忍耐有利於成就事業,意氣用事隻會錯失良機。麵對別人的侮辱和傷害,我們沒必要急急忙忙以一種對抗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並非軟弱可欺,有效地忍耐,會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收益。
忍耐是是用無聲的奮鬥衝破羅網,用無形的烈焰融化堅冰。我們應學會在忍耐中鍥而不舍地追求,在忍耐中更深刻地感悟人生。“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莫泊桑實踐了福樓拜的這句贈言,最終成為世界文壇的一顆引人注目的明星。
忍耐是一種修養,既可以體現出人性的寬容,又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小不忍則亂大謀”與“該出手時就出手”其實說的是兩種境況,忍耐的限度很難界定,有時候,忍與不忍僅僅是一瞬間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準則,而忍耐則是為人處事的一種學問。對於同一種境況,我們合理地利用忍,就有可能受到人們的稱道,我們克製不住而不忍,就有可能受到人們的不恥。譬如,公共場合下被人踩腳或輕微撞一下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了,你如果不堪忍受而出口傷人或大打出手,那麼你的“不忍”就會遭人唾棄。前些年,河南小夥孫天帥因無法忍受韓國老板要求下跪的屈辱而奮然反抗,他的“不忍”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和稱讚。
忍耐受到時間、場合、自身修養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忍耐程度隻有依靠個人把握。學會忍耐,我們就懂得寬容;學會忍耐,我們就懂得了尊重;學會忍耐,我們就理解了奮鬥的意義;學會忍耐,我們就會看到成功的曙光!
[BT3]狼道之四十一:
[BT2]等待
狼性的忍耐就是一種對人生的等待。
什麼是等待呢?不任意妄為,不急不可待,不饑不擇食,不鋌而走險,不降格以求,不動輒得咎,不隨風搖擺,不機會主義,不低級趣味,不蠅營狗苟,不出賣原則,不出賣靈魂。等待的後麵是一種尊嚴、一種信念、一種節操、一種原則、一種大道。等待的同時是學習,是發展,是充實。
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時光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雖然,等待的結果是未卜之事,但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實自己,積蓄足夠的力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走到某幾扇陌生的門前等候開啟,那心情接近於等在婦產科手術室門前的丈夫們的心情。不過,我們一生中最經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門前,而是窗前。那是一些非常狹窄的小窗口,有形的或無形的,分布於商店、銀行、車站、醫院、機關等與生計有關的場所,我們不得不耐著性子,排著隊,緩慢地向它們挪動,然後側轉頭顱,以便能夠把我們的視線、手和手中的鈔票或申請遞進那個洞裏,又摸索著取出我們所需的票據文件等等。這類小窗口常常無緣無故關閉,好在我們的忍耐力磨練得非常發達,已經習慣於默默地無止境地等待了。
假如你在一個孤島上,過著極其單調的生活,信便是你與世界取得聯係的唯一通途,那麼等信又會是怎樣一種心境呢?你會不會仿佛就是為了拿到信的那一刻激動而活著呢?也許這種等待常常落空,但是等待本身就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義。
事實上,我們一生都在等待,生活就是在這等待中展開著並且獲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無聊,然而,一無所等的生活更加無聊。你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裏還有青春?你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哪裏還有創造?你可以沒有所等待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裏還有人生?若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我們便會發現,途中耽擱實在是人生的尋常遭遇。我們向理想生活進發,因了種種必然的限製和偶然的變故,或早或遲在途中某一個點上停了下來。我們相信這是暫時的,總在等著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做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著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什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