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信仰風俗(1)(1 / 2)

對天之信仰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對天有一種十分崇敬的信仰。原始人在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時候,必定也同時認識到了自然世界的存在,其中就有天。天作為一種真實物體崇拜,就源於天的垠無邊際和變幻莫測,因此,人們將蒼天這一懸浮於頭頂上的自然物,擬以為是一種具有生命意義的有靈魂的物體,並把它想象成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客觀物體。這一客觀物體古人和今人一樣,稱它為“天公”。它與地母相對應,是因為在原始人的信仰中,天高居於人們生活空間之上,是產生大地中萬物的原動力。天的信仰不僅產生了人們直接對天的畏懼和祭祀,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派生或衍生的習俗文化,給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

對地之信仰

有天必有地,大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之一。由於它順時而使萬物生長,就像母親哺育嬰兒一樣給人類帶來食物和生命所需的一切,居此人們又稱它為“地母”。所以管子說地生養萬物。除了具有生命之外,在古代人看來,地是具體的一種存在,它有長度、寬度和厚度。

《三五曆紀》說盤古開天辟地時,地日厚一丈,如此經過一萬八千年,則地至少有6570000丈厚,約為21900公裏,比現實地球的赤道直徑12756公裏或地極直徑12714公裏要厚得多。

而從神話角度來看,中國的地形特征所以東低西高,乃是因為共工氏與顓頊爭帝位失敗時將天柱弄折,地維弄斷造成。由於地的博大和不可預測性,使人們形成或派生了許多神秘地對待信仰和習俗文化。

對江河之信仰

對於原始人來說,除天地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信仰對象即為水。水存在於各種不同的場合,它似乎並不引人注意。但是當水彙聚成一種江河巨流,尤其是出現洪水時,它的力量卻是驚人的,任何人都無法阻擋。在中國在世界曾經廣為流傳的洪水神話,不僅是人們對於洪水對人類發展中曾有過的威脅的一種記憶,更是人們對於江河力量巨大破壞性的畏懼。當人們對這種力量擬人化之後,江河的神靈信仰便產生了。古代很早的時候便認識了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而古代這四瀆都各有神靈主宰,並形成了上由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心態各異的信仰。

對日月之信仰

人類對日月的信仰在古時中國就已創作了大量神話來加以解釋。《山海經·大荒南經》裏講:“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人們想像太陽乘著烏鴉巡遊於天,照耀大地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但有一天,輪流而出的十個太陽一齊出來了,於是有了舜射十日或後羿射十日的傳說。後者還與月神的動人神話結合在一起。而關於月中嫦娥、月兔和吳剛的傳說故事,則家喻戶曉。對日神和月神要舉行祭祀,現在北京還有日壇和月壇,仍然是帝王祭祀日月神的地方。後人今天仍然保留著這些文化古跡。

對星辰之信仰

當夜幕降臨之時,滿天繁星使人類對星辰的信仰漸漸形成。當人們將星星與人類社會相對應,星君的傳說和形象便產生了。什麼北鬥七星(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二十八星宿(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員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等,他們不僅擬人化,而且主宰著不同地域和在那個地域中居住的人們。如兗州屬角亢、豫州屬氏房心、幽州屬尾箕、江湖屬鬥、揚州屬鬥牛、青州屬虛危、並州屬室壁、徐州屬奎婁胃、冀州屬昴畢、益州屬觜參、雍州屬並鬼、三河屬柳星張、荊州屬翼軫等。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相信——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今天的現代人中還殘存的星命、星相等信仰和觀念,都源於古代的星辰信仰。

對風雨雷電之信仰

風雨雷電諸神是對與天相關的自然界一些特殊現象的擬人化形象。風神人們稱飛廉(南方)、風伯、風師(北方)。劉向在《列仙傳》上講:“赤鬆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至以教神農,能人火自燒。往往至昆侖由,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複為雨師,今之雨師本是焉。”《山海經·海外東經》裏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漢代時候雷神為一擂鼓的力士形象,《論衡·雷虛篇》記載:“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所謂雷公。使之左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之意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擊之聲也。”雷神是個男性,與之相配的是電母,即閃電神。

對土地神之信仰

土地神為我國古代社神的俗稱。《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神為一方鄉土的保護神,過去在每一村落都建有土地廟,但大都非常簡陋,有的甚至隻有四塊石頭相壘而成。一般在祭宗祠、掃墓、破土之前總要先祭祀土地神。俗傳二月初二為土地神誕辰日,屆時家家作祭,土地廟中除供拜外,還演戲娛神,為土地公公祝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