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信仰風俗(1)(2 / 2)

土地神的配偶稱“土地奶奶”。

對山神之信仰

我國富饒廣闊的土地上名山大川不計其數,民間信仰每一座山內都有一位山神。山神在很早的時候便已存在,《山海經·海外北經》裏麵說:“鍾山之神,名日燭陰(燭龍)。”大禹治水三到桐柏山,但都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大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桐伯千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國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等乃獲淮渦水神。這兒的鴻蒙氏等即為當地的山神,可知山神是管一方水土的。除此之外,山神還管人狩獵,入山采藥的收獲,因此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入山前都要進行祭祀山神的儀式,給山神供奉祭品。另外山神還掌管人命運。

對人類祖先之信仰

對人類祖先之信仰是一種人類對其始祖的崇拜形成。如漢族的女媧,便是創造人類的女始祖,她成了漢族共同崇拜的對象。當然,這種崇拜有時因為傳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人類再造是因為大洪水後女媧伏羲兄妹結婚的結果,所以,人們不僅崇拜女媧,也崇拜伏羲。

各民族都有人祖崇拜或傳說,如阿昌族的遮帕麻與遮米麻、白族的觀音兄妹、獨龍族的嘎姆和嘎莎、鄂溫克族的保魯恨巴格西等。

嚴格意義上來說,人類祖先崇拜是對人類由來的一種解釋係統。原始人相信這種解釋係統的科學性,並用信仰和祭祀加以確認,在後來的子孫中一代一代地傳承,並在氏族部落的融合中,成為人類的共有祖先。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所包含的意思是——我們都是炎黃的後代,炎黃是我們的祖先。這種民族祖先的崇拜,在大部分少數民族中都有存在。佘族、苗族、瑤族以盤瓠即一隻五色斑斕的狗為自己的祖先神,人們每年都要加以祭祀,表達自己不忘由來的感激之情。這種民族祖先如基諾族的阿匹額額,侗族的祖先“撤抹並謝”(意即整個侗族最大的祖母),珞巴族的祖先是阿巴達尼,岩膽傳下了布朗族等等。

中華民族祖先的形成表明人們對於族群已經具有文化和“血緣”關係意義上的區分,這是一種使命感和歸宿感共生的信仰形態,在今天依然具有文化認同和族群確認的巨大凝聚力。人們對祖靈的崇拜非常虔誠,人類祖先和民族祖先往往建有專門的廟宇給予祭祀,而對家族的祖先,尤其是家族分支中一些重要成員,則在自己的姓氏聚居地,建立祠堂進行按時季的不間斷的祭祀。具體到家庭中的祖先則實行祠堂祭祀與墓地祭祀及年節祭祀相結合的方式,在過年和清明等時節進行祭祖或掃墓,表達子孫對祖先的崇敬和祈求祖靈的保護和祝福。

對婚姻之神的信仰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古代的婚姻之神,這位媒神的業曆也饒有趣味。相傳唐代有個叫韋固的人,是個孤兒。長大後,一次路過宋城,住進了城裏的南店。一天晚上,韋固到店外散步,見到一個奇異老人,靠著一個布口袋坐著,在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像在查找什麼。

韋固問他翻撿何書?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老人:“袋內是紅繩,用來係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係,必定終身。”——這就是流傳千年的俗語“千裏姻緣一線牽”的來曆。

韋固十分驚奇,忙打聽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書查看,笑對他說:“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頭賣菜的瞎老太婆的3歲女兒。”韋固一聽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他馬上喊來仆人,命他暗中去刺殺這個小女孩,隻刺傷了她的眉心。韋固帶著仆人連夜逃走了。

十多年後,韋固從軍,勇武異常。刺史王泰很看重他。就把女兒許配給他。姑娘長得挺漂亮,隻是眉心老愛粘著貼花。韋固問她是怎麼回事,太太就說明了原委。韋固這才知道此女正是過去所刺幼女,後來被王刺史收養,視為己出。韋固見天意不可違,就死心塌地跟這位菜販小姐相親相愛,後來二人所生兒女都很有出息,子孫滿堂,幸福無比。後人還根據這個傳說故事,編成戲劇搬上了舞台。

月老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成了“媒人”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對婦女之神的信仰

泰山娘娘又叫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對女仙的尊稱。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關於碧霞元君的來曆有如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