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3(1 / 3)

10.窮人的“貧困文化”

一位學者在農村對農村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的時候,問一個放牛娃:“你放牛幹啥?”“掙錢娶老婆。”“娶老婆做啥?”“生孩子。”“有了小孩讓他幹啥?”“放牛。”這位學者除震驚之外,高聲疾呼:國家若不對農村教育加以足夠重視並加大投入,這樣惡性循環的“放牛娃”現象將越來越嚴重。

縱觀不發達國家或不發達地區,經濟越貧窮,教育就越落後;而教育越落後,導致了經濟的越貧窮。像這樣的惡性循環,是造成了窮人文化、經濟雙重貧窮的主要原因。

那是一個極為偏僻、閉塞的小山村,由於令人難以想象的貧窮長期的困擾,好不容易分來的幾個老師都很快的走了。時間一久,許多被生活艱難熬苦的村民,也開始對教育麻木不仁了,那座破爛不堪的學校更加破爛了,僅剩本村的一個瘸子,在教孩子們認識幾個字。於是,惡性循環產生了——越窮越不重視教育,越不重視教育越窮。

那年秋天,村裏分來一個中師畢業的女孩,女孩多才多藝,課講得很好,許多已下地幹活的孩子,抽空也往學校跑。

起初,村民都以為年輕的女老師呆不了多久,也會走的——因為村裏人太窮了,許多孩子連課本都買不起。然而,女老師偏偏留了下來,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工資全部補貼給了家境困難的學生。

村民們都感動地說:“真是遇到了一位難得的好老師啊!”

誰也不會想到,那天大雨過後,在去家訪的路上,大家敬佩的女老師摔下了山崖,任孩子們如何呼喚,她再也沒有睜開她那美麗的大眼睛。

兩年後,村裏考出了第一個中專生——女老師最得意的學生小黑子。

小黑子的父親興奮的趕到山外,賣了300毫升的血,請全村人喝了一頓高粱酒。去省城讀書的那些日子,全村人眼裏都對小黑子流露出無比羨慕的目光,大家嘴裏說的和心裏想的一樣——小黑子的雙腳已經邁出了窮窩窩,再也不用回來受窮受苦了。

但誰都沒有想到,三年後,中專畢業的小黑子,在大家的驚訝中,又回到依然很窮的村裏來,當上了清貧的老師。父母失望地罵他,村民們紛紛困惑的搖頭說他實在是犯傻。對此,他隻重複了一句當年那位女老師曾說過的一句樸實的話,大家便都沉默不語了。

小黑子一生銘記的老師的那句話是——總要有人做一點兒犧牲呀。

人窮但心不窮。從小黑子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人性光輝,是那貧瘠的文化沙漠中一顆耀眼的明珠。

[BT2]11.窮人的教育學

“金榜題名”是傳統的喜慶事之一,在農村,通過上學從而改變身份,是諸多窮人曾經普遍選擇的方式,然而,昂貴的教育費用正在逐漸堵塞著窮人家孩子“鯉魚跳龍門”這條道路。調查顯示,2004年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分別為9422元和2936元,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許多家庭都在盤點家底,高等教育怎麼成了貴族教育?“不上學等著窮,上了學立刻窮”、“即使賣血也得把孩子供出來”,洛水縣黃土村村民王富財說,村裏人過日子,過得好也能過,過得壞也能湊合,但就怕家裏有孩子念書。不念吧,兒子會像老子一樣,種一輩子地,受一輩子窮,沒出息。念吧,費用高得實在是很難承受,砸鍋賣鐵也湊不齊。

著名國際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有關“窮人經濟學”的論述中談到:“窮人關心改善他們的命運和他們孩子的命運並不亞於富人”,如今農村兒童衣食無憂,農民最關心的當是孩子的讀書問題,比照“窮人的經濟學”這個概念中國的窮人也是多麼需要對窮人教育格外照顧的“窮人的教育學”!

但是,當今的高等教育,對有的人來說,是狂歡的盛宴,而對窮人來說,卻是淒冷的苦酒。窮人的孩子從跨入大學的門檻,他的家庭就背上了債務的十字架,這副十字架將伴隨他好長一段艱難的人生旅途。這樣的教育公平嗎?為什麼窮孩子就必須承受難以承受的債務之重?

如今,高等教育在有些人眼裏變成了不折不扣的獨門賺錢生意,這在擴招、圈地、擴建甚至學位考試等環節都能找到一大串“答案”,一大批人由此而“先富起來”。而大學城擴建之後的農民失地問題、貪大求多造成高等教育成色下降問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沉重的就業壓力卻被推向千千萬萬個窮人家庭,以至導致整個社會都身負沉重的負擔。許多家庭,特別是低收入家庭不僅因孩子上大學致貧,更無奈的是,許多窮人家孩子大學畢業即麵臨失業,使得家庭的貧困狀況更加加劇。對那些處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而言,麵對貴族化的高等教育,除了隨波逐流,隨行就市,他還能咋?我們民族科教興國的理想不能成為黃粱一夢,高等教育不能夠成為富人的專利,窮人的噩夢!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貧困家庭走出一個大學生,他今後的發展將使得整個家庭脫貧。反之,這個家庭就要依靠國家,借助民政的社保、救助等方式過活,難度、成本都將大大增加。這也許正是“窮人教育學”所要回答的問題。

拉美貧困國家有句名言,“你要感謝我給了你幫我的機會,這是你的榮幸”。讀懂“窮人的教育學”並實踐“窮人教育學”,不僅僅是讓窮人感到榮幸的事情,而且是政府、社會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如果窮人教育的負擔沉重如山,讓孩子讀書就像押寶,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就將很難實現。

[BT2]12.讀書能夠改變命運嗎

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太多的優勢條件,而讀書上學卻可以圓人生之夢。

古人讀書,也就是接受教育,基本上是個別的行為,因此可以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而在今天早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教育的手段、功能與目標,都大別於前。

“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隻有天知道。”這樣的民謠,反映了一種無奈,一種虛無。

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許多不公平,我們已經有些麻木,熟視無睹了。

某周刊刊載文章指出,社會底層的人群日趨定型,缺乏改變自己命運的渠道和機會,難以實現公正、合理、開放的向“上”流動。20歲的武漢姑娘小李自父親1994年因病去世後,與母親靠每月兩個人320元的低保金維持生活。2004年8月她在親戚的資助下從某大學畢業後,卻在求職中四處碰壁。“不是我沒有努力,而是窮人的孩子幾乎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年紀輕輕的她已開始憤世嫉俗了。

在人類資源分配上,“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無處不在。無論在生物演化、個人發展還是國家、企業間的競爭中,馬太效應普遍存在。贏家與輸家之間,常常從起初的很小差距,發展為“贏家通吃”的結果。

所謂馬太效應,即《聖經》上說的:“有的要給他更多;沒有的連僅有的也要拿走。”馬太效應意味著世界變得簡單化了:你不是個勝利的富人,就是個失敗的窮人。富人將享有很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更多的成功。它還意味著:富人隻能是少數人,在這個時代,做一個隨波逐流者已經不再安全了。

好的要用好的來換,更好的總能換來好的。這就是馬太效應。

資源世襲在任何國家、任何地區、任何時代都普遍存在,問題在於其廣度和深度。私有資源的世襲天經地義,且受法律保護;但如果公共資源如單位招工等被以各種方式“世襲”或者實行權錢交換,這個社會就很成問題。為什麼我國大學生總量不多,像小李這樣沒有財富、沒有關係的人卻仍然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