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賺1000美元嗎?”福勒直截了當地問道。這句話把那位承包商嚇得向後退去。“是呀!
當然嘍!”他答道。“那麼,給我開一張1萬美元的支票。當我奉還這筆借款時,我將另付1000美元的利息。”福勒對那個人說。他把其他借款給他的人的名單給這位承包商看,並且詳細地介紹了這次商業冒險的情況。福勒離開這個事務所時,口袋裏籌夠了這筆款子。冒險精神使福勒不僅沒有傾家蕩產,而且生意日漸興隆,漸漸發展成為擁有以七家公司和一家飯館為主要股份的富翁。
福勒由一個窮人變成富翁的故事,啟迪著急於在市場上求利獲勝的人們:機遇來臨時要敢冒風險,不要因不願承擔風險而失去機會。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於冒險,敢做敢為,是強者的重要性格特征,也是成功者的性格特征。開創性的工作總是充滿著風險,隻有敢於冒險的生意人,才能在風險麵前毫不畏懼,敢於開拓進取,敢於追求平常人不敢追求的目標,也才有可能取得常人所永遠無法取得的成就。
在風險麵前膽怯的人,不敢去做前人未做過的事,不敢去攀登前人未曾攀登過的高峰,當然也不會體驗到冒險的刺激與成功的喜悅,結果隻能是永遠也不會有所作為,甚至被時代所拋棄。
但是,冒險不等於莽撞,在冒險中需有謹慎的態度。有了謹慎的態度,跌的跤肯定會少一些。但若是過分謹慎,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做生意,處處謹小慎微,就會嚇得不敢行動,從而錯失良機。
上帝賜給每個人的機遇都一樣多,但就如美麗的玫瑰花帶刺一樣,機遇總是伴隨著風險而存在。
[BT2]10.窮人怕欠債
中國人曾經談“債”色變。窮慣了的中國人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相傳“無債一身輕”。戲劇《白毛女》的楊白老可是被債務給逼怕了,一到過年就東躲西藏,所以過去中國人把過年這麼一件喜事看成是過關。不是迫不得已,窮人是不肯輕易舉債。欠債,仿佛是“貧困”的代名詞。
所謂負債,簡單的說就是借錢。當然,我借了你的錢,總得留個字據。兄弟也罷、朋友也罷,沒個字據,萬一發生不愉快的事怎麼說?何況你我非親非故,更不會借出。個中道理,富人與窮人也罷,國家與百姓也罷。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國難當頭,為支持軍費的開支,由戶部向富商巨賈發行的“國債”(當時稱作“息借商款”),發行總額為白銀1100多萬兩。這算是中國首筆國債。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交付賠款,又發行了公債,總額為白銀1億兩(當時稱“昭信股票”)。從此,曆屆政府為維持財政平衡,都發行了大量公債。北洋政府、廣東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粵漢政府以及蔣介石政府先後發行了數十種債券。這些稱之為國債。你看,就連國家都有負債的時候,更何況是你平白老百姓。但有人又說了,國家信用好,有償還能力,我們這些窮人,借了錢拿什麼還啊,總不可能不還吧!
在那些災難的年月裏,窮得揭不開鍋,吃上餐沒下餐,連鹽都得借,那是夠悲哀的。至今記得一句俚語:“沒鹽真可憐。”一年辛苦到頭,連大年初一都得“農業學大寨”,僅僅吃點糧食還得向生產隊“透支”,那欠債是悲慘的代名詞。像“昭信股票”,那當然是恥辱的象征。又如2001年5月在大連市金州發現的由日本政府發行的“大東亞戰爭”國庫債券,債券上用漢字印著:“大日本帝國政府大東亞戰爭割引國庫債券”,圖上還有在飛機掩護下航行的軍艦、坦克和火槍,發行期為“昭和18年12月8日”(1943年12月8日),償還日期為“昭和29年1月25日”(1954年1月25日),並有“大藏大臣”的印章。這表明日本侵華戰爭進入最困難的時期,發行此債券的目的在於搜刮民財,支援日本的侵華戰爭。這張債券象征著當時日本政府的罪惡,也象征著我們民族的災難。
可是,從另一方麵看,“欠債”也是“辦大事”的同義語。像蓋(購)房子、結婚這樣的大事,普天下有幾家不要借點債?而要從事稍有規模的生產經營,也幾乎沒有不借貸的。之所以有“高利貸”,就因為從古就需要資本信貸。之所以有現代金融,就因為現代化生產經營少不了大規模的融資。能借到錢,那是你有本事、有前途的標誌。
所以,窮人既無外債又無內債一點也不值得自豪,這隻能表示你的溫飽不愁了,但距離小康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BT2]11.觀念改變命運
一家廣告公司以年薪30萬招募一名總策劃。考題是:任由應聘者在一張白紙上搞創意,然後撒在大街上,看這些落在大街上的紙品,誰的最搶手。於是,有的人在紙上寫著詩歌、格言,有的畫上漫畫,有的折成精美的紙藝品……有一小夥子卻什麼也沒寫,什麼也沒畫,隻是在每張白紙上貼了一張一百元的鈔票扔了下去,路個當然爭著搶這天上掉下來的鈔票。公司老板被他的創意折服了:“好小子!你被聘用了,明天就來上班!”
小夥子的聰明告訴窮人: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隻不過是一念之差。
觀念在任何時候都起著先導的作用。從隻能捕捉幾條小魚的漁網到一網網盡天下的因特網,從嫦娥奔月的傳說到楊利偉遨遊太空的瀟灑,說到底還是思想進步、觀念更新的結果。如果你觀念超前,能想他人之不敢想,為他人之不敢為,發現他人之視而不見的商機。如此一來,鈔票還不源源不斷地滾進你的腰包?所以說,觀念是人生轉變的基礎和起點,是賺錢的最先條件。
窮人的觀念就是勤儉持家、勤儉致富。勤儉是沒有錯的,但隻是勤儉而沒有新觀念、新思路,那是發不了財的。不信你看大多數靠打工拿工資,用自己的汗水掙錢的人,工作二三十年,月工資還不過1000,省吃儉用幾十年,買個住房還要東挪西借。同樣頭頂天腳踏地,一樣的政策,一樣的條件,為什麼有人月賺萬元乃至數十萬元,有人卻長期徘徊在溫飽線上?
有人說是知識改變命運,僅憑知識同樣是改變不了命運的!一個富翁與窮人的收入相差可以成千上萬倍,難道他們的知識也相差成千上萬倍嗎?何況,好多自詡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人不照樣窮困終身嗎?而一字不識的文盲照樣能身價上億。要問他們的錢來自那裏?就是來源於頭腦!錢會往有頭腦的人的口袋裏鑽,正所謂:腦袋空空口袋空空,腦袋轉轉口袋滿滿。
不隻是個人命運,觀念的更新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思想解放、觀念變革在任何時期都是經濟發展的先聲。
當我們從集體化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就使中國農村欣欣向榮;當我們從“盲目排外,閉關鎖國”的思想中解放出來,打開國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就使中外交流生機勃勃;當人們從純粹公有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發展政策,就使經濟領域百舸競發、萬紫千紅;當人們從計劃經濟的思想中解放出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改變“統得過多,管得太死”的做法,就使城鄉市場繁榮興旺。改革開放以來,一樁樁、一件件活生生的事實證明著一個樸素的真理: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