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6(1 / 3)

第三章 做人缺少品位——窮人的處世

窮人固然是缺錢的。缺錢給窮人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錢成為窮人生活所追求的重心。窮人的無奈,隻有窮人能夠體會。缺錢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上的貧困,更是精神上的濫殤;缺錢不僅影響到窮人的生計,更影響到窮人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其整整一生。

[BT2]1.願人窮,恨人富

見富眼紅、怨天尤人是窮人的常見病,他們不好好反思自己,總是為自己的窮找客觀原因來替自己遮羞和解脫。窮人從不承認自己智不如人,這正是他們窮的根源——不能正視自身的缺點!沒有了物質,再加上沒有智慧,豈不是一無是處?因此窮人總要為自己找塊遮羞布,這也是他們最後的防線!找不到問題的關鍵,就不能解決問題!故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因而也就產生了貧富二極分化的社會現象。

使許多人陷入貧窮困境的原因,是嫉妒的感情。例如,眼看自己認識的人,在銀行裏有一大筆存款,而自己的存款,卻少得可憐,這時候你心中的感情,可能是嫉妒吧。隻要心中有嫉妒別人的感情,那麼你永遠不會富有!

因為潛意識會把嫉妒當成否定性的感情來接受,換句話說,嫉妒別人富有,等於你自己心中否定了財富。你的意識所否定的事物,潛意識也會加以否定而不接受。隻要你有嫉妒別人富有的感情,那麼財富絕不會流向你那邊,反而會從你那邊流到別處去。

雖然有些文學家,經常在文章中讚美窮人,不過我們所看到的窮人,大都心中充滿了嫉妒的感情,他們對經濟狀況轉好的同伴,除了嫉妒之外,還會抵毀排斥他!在幾位兄弟中,生活比較富裕的人,一定會遭到其他兄弟的嫉妒和中傷。雖然窮人會互相幫助,做一些善事,但絕不允許自己的同伴出人頭地,脫離貧窮的圈子。

而中產階級的人,以及比較富裕的人卻有所不同。比較富裕的人,都喜歡聽別人成功的故事,而且會為他慶幸,並以他們的事跡鼓勵自己奮發向上。也許有些例外,不過一般來說,窮人會同情環境比自己差的人,但是對於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卻會產生強烈的反感。而富裕的人,有時候同情心不那麼強,但是會慶幸別人的成功。因此,你可以加強對別人的同情心,但是絕不可以對生活情況比你優越的人產生反感。

要知道,祝福別人的富裕,等於是為自己招來財富。

當自己貧窮潦倒時,對於擁有巨額財富的人,會產生嫉妒之心,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嫉妒的感情,會讓自己內心產生否定財富和幸運的念頭,而灌輸到潛意識裏。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

遇到這種情形時,你要立刻祝福他。如果你聽到某某人發了財,而心中將產生嫉妒的念頭時,應立刻改變主意,去祝福對方的成功。你要為他的成功慶幸,這麼一來等於使你的意識肯定了財富和幸運,而被潛意識接受後,必定也能為你自己帶來財富和幸運。

如果你覺得隻祝福別人有點不公平,你也可以加上為自己祈願的話,比如:“聽說他發財了,我祝福他和他的財富,我也希望自己能有機會獲得這種幸運!”聽說從前玩股票的人,每次都在心中祈求:“對方好,我也好!希望我比對方稍微好點。”

在這些祝詞中,一點都沒有否定性的話,和否定性的想法,而且很自然的表達了一般人的心理。想出這種優秀祈求詞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會順利,是理所當然的。

俗話說:“害人害己”,這句話正好可以代表潛意識法則。因此你必須多祝福別人的幸運和成功,這樣做的話等於使自己也加入了成功的行列。

[BT2]2.窮人喜歡窩裏鬥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親不親,故鄉人”。這兩句深刻道出了老鄉之間彼此內心的深情。雖然如此,但很多時候,從貧困地區走出來的老鄉,還是會發生“窩裏鬥”。

中國人曆來重籍貫,直至今日,中國人的檔案材料中,差不多都有“籍貫”一欄。中國文化認為,不同地域的人,會有不同的文化氣質,當然也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了。於是同鄉之間,也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叫“鄉誼”。如果都是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的窮人,則必然會互相照應的。

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可以說是街坊、鄰裏,還有親屬,擴大一點,就是“鄉裏”,再擴大一些,同一縣,甚至同一省,都是“老鄉”。可見,我們很多時候,總是把“同是天涯淪落人”放在第一位,以為他們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因為大家都窮,所以你對他無加防備,他為個人利益害你時,你還蒙在鼓裏;因為大家都窮,他為個人利益要捅你,那一捅就到你心窩裏。這就叫“窩裏鬥”。

小飛和小剛同在一個私營公司工作了,彼此的境遇都不太理想,彼此之間互相幫助,工作也十分賣力,老板對他們也很賞識。可是不久,兩人同時被私營老板炒魷魚了。什麼原因呢?

由於小飛與小剛都是好強之人,老板想提拔一個人當經理助理,他們倆是最佳人選,可經理助理隻有一個,這就說明一個人要落選,而他們倆又都想得到這個位置,所以彼此之間產生了“窩裏鬥”,在工作中相互拆台,最終使公司蒙受了幾十萬元的損失,老板一氣之下,把他們倆都開掉了。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窩裏鬥”有著非常不好的影響,窮人之間團結在一起的本來是很聰明的做法,但是除了彼此“幫助”之外,一定要避免窮人之間發生衝突,避免“窩裏鬥”。既要防止,就要了解“窩裏鬥”的特點。

“窩裏鬥”作為“傳統節目”,有其獨具的特色,一般說有以下幾條:

一曰“陰”,即“不公開”。在公開的場合,大家都是感情不錯的老鄉,背地裏則大不盡然,做小動作、打小報告,總之,“當麵說好話,背後使絆子”,“當麵叫哥哥,背後摸家夥”,“當麵握手,背後踢腳”,“當麵是人,背後是鬼”。

二曰“軟”,即“不硬來”。因為是內部鬥爭,硬來有敵我之嫌,所以隻能“陰”。“陰”則“柔”,“柔”則“軟”,“軟工夫”往往比“硬工夫”更厲害。其常規辦法是“踢皮球”、“打太極拳”、“磨蹭糾纏”等,或者“皮裏陽秋”地說“風涼話”。

三曰“小”,比如“小動作”、“小報告”、“小糾紛”,似乎隻有“小”字才能體現“窩裏鬥”的能耐。

四曰“粘”,即“沒完沒了”。“外部戰爭”一是一,二是二。一仗打完,要麼勝利,要麼失敗,要麼講和,終歸有個了結。然而“窩裏鬥”則不然,粘粘乎乎,拉拉扯扯,永無休止,這就實在可怕。因為如果不“陰”,便可“當麵還手”;不“軟”,便可“毅然動手”;不“小”,便可“大打出手”;不“粘”,則可“及時住手”。現在可好,還手找不到對象,動手下不了決心,打又打不得,收又收不了,豈不隻有默默忍受其折磨?所以,這種鬥法隻有兩個結果,一是把人變成“兩麵派”,二是把人逼成“精神病”。

如此看來,窮人在一起屬於“窩”的一種,要避免其“鬥”就要看這中間個人的意識了,既要避免“成堆”出事,又要避免“樹倒猢猻散”。

[BT2]3.窮人為錢少感到羞恥

“羞恥”一詞在金錢話題中總是縈繞不去。一位女士在她丈夫死後發現,丈夫幾年來一直借錢支付妻子和孩子應得的家庭公司的股息。他通過欺騙手段來逃避公司破產的事實敗露給他帶來的羞恥感,也使自己免受丟臉之苦。

有趣的是,這種掩蓋就像是孩子在別人麵前掩飾自己的無能。而他的家庭肯定感覺很糟糕,直到他認為這種失敗太痛苦和私密了,無法和家人分擔。在日本因倒閉破產而自殺的人也是因為對家庭和職員的深深的愧疚感。

有一位朋友將他的房子以比預期低2倍的價格出售了。此後他感到非常沮喪和難為情。為什麼他會感到難為情呢?這件事情並沒有影響到別人。失望是可能會有的。也許是對那些讓他期許過高的人的憤怒。或者是生氣自己不夠現實,或者是太過貪婪。但關羞恥什麼事呢?根據愛裏克森的理論認為,這是源於一種控製失敗的感覺,使他自己感到創富無能。

當然,也有些窮人在丟失了自己和別人的錢之後表麵上並不表現出愧疚之意。他們可能感到自己長大了,比別人更老練,更少受製約:“有所得必有所失。”他們就像是一種天生的揮霍者,但他們總能像從母親口袋裏偷錢的孩子一樣找到借口:“這不公平,我沒有別人買糖的零花錢。”實際上他們的行為類似嬰兒遭受挫折的全能幻想,他們追尋一種幻想中的取之不竭的能源。

愛裏克森說,財富和羞恥有時是不愉快的一對。他在訪談中,常人注意到人們使用“我感到羞恥”這句話的頻率。他預期有人會因為繼承遺產和得到不是自己掙來的錢而感到羞愧。但問題似乎還要複雜。許多繼承人表示他們並不感到羞愧。而更多人感到羞愧的原因是童年中的陰暗角落,被大人忽視和家境赤貧。這使他們覺得自己缺乏金錢的知識,感到自己無能,因之而有自我懷疑和羞愧感。

窮人最不願暴露自己。我們注意到窮人往往把自己形容成為中等收入者。他們避免使用“我買不起”,不是因為這個事實,而是不願向孩子揭示自己在斂財方麵的無能和失敗。窮人總是避免談自己的錢,以免被人誤解為“哭窮”,“你不去談它,一方麵不使別人難堪,也不使自己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