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6(3 / 3)

酸,有自然屬性上的酸,有社會屬性上的酸。

前者是指物質的一種化學屬性,通常說的是在水溶液中進行電離而給出水和氫離子的化合物,這就是酸,具有醋的味道。一般人們可以通過味覺、嗅覺辨別出來。這種物質自然屬性(甜酸苦辣)中的酸,本無好壞,有人喜愛,有人討厭,純是一個中性詞。

而社會屬性上的“酸”,則多用來對人的品行和做人方式的一種評價,因此,如果將“酸”字用到一個人的身上,稱“這個人真酸”時,就純粹是一個貶義詞了。古時候,人們習慣上將一些迂腐、寒酸的文人稱作“酸秀才”,在範成大的詩中,就有“洗淨書生氣味酸”的句子。

當然,“酸”這個字,不僅僅用到“酸秀才”的身上,當有些人的行為(或是做人方式)令他人感到不舒服、肉麻時,人們往往就將“酸”字與這個人聯係在一起了。

於是,就有“這個人太酸”的評價。

那麼,什麼叫做人做得“太酸”呢?因為這純屬個人心理上的感覺和評價,評價標準也就千差萬別。大致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麵:

一是“爭風吃醋”式的“酸”。

這類“酸”又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書生氣的“酸”。這類人,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不懂社會真情,一遇到問題,便引經據典,之乎者也,滿口是老百姓聽不懂的詞彙,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然而架子卻特別大,顯示出很有學問的樣子,別人反感透頂,他仍然是津津樂道,一股子“酸味”。

另一類是“文痞式”的“酸”。這類“書生”,很聰慧,也很狡猾,明知自己說的“理論”是一種謬論,明知自己寫的文章的確有點傷天害理,拿出來隻能是有害於社會,有害於民眾,然而,為了賣身投靠,為了個人升遷,為了取媚,為了……總之為了一種隻有自己才知道的自私目的,什麼都顧不得了,於是,盡說昧良心的話,盡幹喪盡良心的事,裝腔作勢,陳詞濫調,擺出一副嚇人的架勢,盡說盡寫一些沒人要聽的、“酸味”十足的“屁話”。

這種“酸溜溜的感覺”還多用在表示男女之間的愛情關係中,“吃醋”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中,當人與人處於一種“所屬關係”,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時,眼看著曾經對自己非常信任的鄰居居然變得信任他人而不信任自己(即失寵),在心理上也會產生一種“說不出口的酸溜溜的感覺”。

當然,這種“酸”,首先是行為者本身的“自我感覺”所產生的一種“酸意”,接著他(她)便很快地將這種“酸意”反映到自己的行為之中,使其行為帶上了“酸”的特點,他人也感到“酸味”的存在,於是就有:“這個人真酸!”一說。

二是“獻媚式”的“酸”。

一些人,為了個人的特殊目的對自己特定需要的人進行獻媚式的討好,因而做出使人強烈感受到“酸”的事來。

這種“獻媚式”的討好對象,其地位一般是要比自己“大”或“高”的人(尤其是一些“有權有勢的人”),或是現在或將來對自己“用得著”的人。

在這些“用得著”的人麵前,這些人一個勁兒地貶低自我,將自己罵得“狗血噴頭”(這種“貶”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抬高討好對象的“偉大”和“雄才大略”)。如此一來,一個本來是堂堂正正的自我“縮”得小小的,老的變小的了,男的變女的了,甚至連自己說話的聲調都變得非常地矯揉造作起來,原有的做人的真實麵具都被統統地拋掉,露出的隻是一副“奴相”(正是孫子的麵孔),時間一長,這些人的人格甚至都會可能發生變異,這種人,甚至連一點點起碼的人格和自尊都不要了。

這種人往往都是沒有人格的人。這類人實際上隻想高攀權勢,因此,渾身假模假樣,說出的話,做出的動作,都是要給人看的,都是要取媚於他人的,缺乏人的自尊,沒有做人的骨氣,隻想做人的“裝飾品”或附庸。顯然,人們從心底就瞧不起這種人。

總之,做人不能太“酸”,窮人更不能“酸”。

[BT2]8.窮人的貪婪

人都是有欲望的,正因為有欲望,才能培養出上進心,然後一步步地努力前進。但是,欲望超過限度會造成心理的貧窮,甚至使人毀滅。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窮人,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窮人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白發年長的聖者,這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窮人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什麼禮物呢?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此時,其中一個窮人心裏一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不要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窮人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窮人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嘛!”“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窮人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你幹嘛!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斷、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聽,沒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變臉,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意,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一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窮人的一個眼睛馬上瞎掉,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兩個眼睛都瞎掉!

原本,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禮物,可以使兩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貪念”與“嫉妒”,左右了心中的心態,所以使得“祝福”變成“詛咒”、使“好友”變成“仇敵”,更是讓原來可以“雙贏”的事,變成兩人瞎眼的“雙輸”!

在一間很破的屋子裏,有一個窮人,他窮得連床也沒有,隻好躺在一張長凳上。

窮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發財呀,如果我發了財,決不做吝嗇鬼……”

這時候,上帝在窮人的身旁出現了,說道:“好吧,我就讓你發財吧,我會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

上帝又說:“這錢袋裏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覺得夠了時,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

說完,上帝就不見了。在窮人的身邊,真的有了一個錢袋,裏麵裝著一塊金幣。窮人把那塊金幣拿出來,裏麵又有了一塊。於是,窮人不斷地往外拿金幣。窮人一直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有一大堆了。他想:啊,這些錢已經夠我用一輩子了。

到了第二天,他很餓,很想去買麵包吃。但是,在他花錢以前,必須扔掉那個錢袋。於是,他拎著錢袋向河邊走去。

他又開始從錢袋裏往外拿錢。每次當他想把錢袋扔掉時,總覺得錢還不夠多。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窮人完全可以去買吃的、買房子、買最豪華的車子。可是,他對自己說:“還是等錢再多一些吧。”

他不吃不喝地拿,金幣已經快堆滿一屋子了。同時,他也變得又瘦又弱,頭發也全白了,臉色蠟黃。

他虛弱地說:“我不能把錢袋扔掉,金幣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啊!”

終於,他倒了下去,死在了他的長凳上。

物欲太盛驅使造成的靈魂變態,就是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物質上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之類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財物,無論是房子、車子……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沒有一樣是屬於你自己的。那些東西不過是暫時寄托於你,有的讓你暫時使用,有的讓你暫時保管而已,到了最後,物歸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這些財富統統視為身外之物。

卡耐基說:“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根據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的說法,生活的本質就是: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外來事物的依賴。羅馬政治學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且讓我們記住,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隻能吃三餐,一次也隻能睡一張床,即使是一個挖水溝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們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身外物,不奢戀”,是思悟後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