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偏激的窮人大多人緣很差。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它的產生源於窮人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對此,隻有對症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這種“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
現實生活中,窮人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人,也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們見到別人做出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想盡千方百計詆毀排斥別人;他們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窮人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窮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幹事業、搞工作,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
因此,無論是做人還是處世,頭腦裏都應當多一點辯證觀點。死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這是窮人為人處世的大忌,如果不認真糾正這種作風,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誤入人生的困境而轉不出身來。
[BT2]11.窮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窮人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不公正,其實這不過是單向的一廂情願的看法,而與真正的“自己”肯定會有差距的,不然就是過分地相信了別人的評價能力。
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認識自己,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正確地認識別人,才能正確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但事實上,窮人對自己的評價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不可能相等的。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很複雜,包括環境的影響、教育程度、個人的修養水平等等。對自己評價失重大體可分兩種情況,一是評價過高或為更高地評價自己所做的荒唐的努力,二是評價過低或因過低地評價自己而引出的一係列令人費解的問題。
人從出生落地到離開人世,往往喜歡把個人的快樂、幸福和價值感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
很多人都知道赫爾墨斯,他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的兒子,是主管商業之神,他想考證一下自己在人間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有一天他化裝成一位顧客來到雕像店。他指著宙斯的頭像,問雕像者:“這個值多少錢?”“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業的庇護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問:“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指著宙斯的像說:“假若你買那個,這個算添頭,白送。”赫爾墨斯本想聽聽雕像者對自己的讚賞,抬高自己的身價,誰知討了個沒趣,隻得灰溜溜走了。
赫爾墨斯過高地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把自己的價值附加在別人的評價上。好像別人說你行,你就覺得自己行;別人說你不行,你也就覺得自己不行。應當承認,別人的評價對自己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受到別人讚揚時,我們都會感到快樂,感到自己有價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讚揚,得到鼓勵,博得掌聲。這種精神享受確實有益於我們開發潛能、提高素質,有益於認識自我價值,樹立自信意識。然而尋求讚許的心理如果不隻是一種願望,而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爾墨斯一樣去尋求自己虛擬的“光環”,這便落入了人生自戀型性格障礙的誤區。
窮人往往以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來確立你的自我形象和價值。這就好像把房子蓋在流沙上,那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賴他人來評定證實你的價值,究其根底,那隻是他人的價值,而不是你的價值。別人是慧眼還是狗眼不正是別人的價值嗎?而你是英雄還是狗熊,這個才是你的價值。所以,自我價值不能由他人來評定和證實。
的確,應付受人斥責的局麵很不容易,而采取為人所讚許的行為則容易很多。但如果為回避困難而選擇後者,那就意味著你認為別人對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評價更為重要。這是一個在我們社會中難於避免的危險陷阱。
世俗和傳統使窮人養成一種說話辦事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的習慣。童年時代習慣於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讚許,長大成人需要得到領導者的認可。如果自己的某個舉動和主張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就會感覺到是出了問題,放心不下。於是你在無形之中就放棄了主宰自己、獨立行事的權力,凡事都受別人的控製和擺布。這種習慣大體表現以下方麵:
——你在家裏對別人的需求大都隨聲附和,有時心裏不滿,也要依從別人的意誌去辦。
——你有自己的事情和計劃,但難以拒絕朋友的邀請和要求,以免別人對你不滿意。
——你回避同陌生人交談,不想獨自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願獨自出差辦事。
——你說是看領導的眼色行事,明知不對,也要忍氣吞聲地服從。好像領導的時鍾總是準的,而你的時鍾總是不準,隻能和領導對表,不相信自己的手表。如果因此而窩火憋氣也隻能拿比你地位低的人出氣。
——不好意思和權威人土、著名人物交往,如果這類人物對你責怪批評不公正,你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看法。
總之,窮人習慣於接受別人的擺布,就會經常被迫去說話,去做事。這樣的生活當然很累,也很乏味。其實,這樣的人生隻是終生勞役,不會有任何光彩和樂趣。試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個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是這樣生活的,是放棄了獨立行事的權利,接受了別人的擺布而取得了成功的?拿職業選擇來說,即使是窮人,也應當爭做自己感興趣、有愛好的工作,因為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驅動力。曹雪芹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寫作《紅樓夢》,愛因斯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創立了相對論。這些人都不是為了服從別人的意誌、尋求別人的讚許才去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如果不是獨立自主龐辱不驚,如果不是自我價值、自我評定,曹雪芹、愛因斯坦、貝多芬、魯迅這些偉大人物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以清醒的頭腦預計到會有不同意見,自己也會有缺點錯誤。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讚許,這樣,我們就不會自尋煩惱,情緒消沉,也就不會因為別人對你某一點的否定而視為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了。林肯說得好:“……假使要我讀一遍針對我的各種指責——更不要說逐一作出相應的答辯,那我還不如辭職了事。我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盡力工作的,而且將始終不渝地這樣工作。如果事實最後證明我是正確的,對我的反對意見將不攻自破;如果事實最後證明我是錯的,那麼使有十個天使起誓說我是正確的,也將無濟於事。”
這話說得多麼實在而深刻呀!所謂獨立行事、自我仲裁,也就是實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做人處世的態度。
窮人以為堅持獨立自主,似乎很難得到別人的讚許。這是一種錯覺和誤解,事實恰好相反。一個真正能夠主宰自己的人隻是不去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而放棄自我價值、自我追求;隻是在與人交往中不會為了博得他人的讚許麵跟隨他人的指揮棒轉。如果窮人別人希望他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這是多麼可憐、毫無價值的形象;如果窮人不能明確地闡明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覺,那就沒什麼人會與你坦誠相見,沒什麼人會真正地尊重你。因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某些窮人之所以不為人們所重視,就因為他們隻是留聲機、傳聲筒,而沒有自己的靈魂。實際上,最受讚許,最受歡迎的人恰恰是那些希望讚許而不是祈求讚許的人,是那些能以積極的心理態度表現美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是那些從不放棄獨立自主權利的人。
最容易引起人們重視的辦法是什麼?有一些精明的窮人選擇了自我吹噓。這是一種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捷徑,在吹噓者那裏,他所以要如此這般,實在是為了把自己推銷出去,其出發點顯然源於一種對於人生價值追求的本能;從生存哲學角度看,似乎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把自我吹噓當作一種人生的技巧和手段,則這種技巧是笨拙的,這種手段也接近卑劣。所以,培根說:自誇自賞為明智者所避免,為愚蠢者所追求。
贏得好名聲,本來應該是社會對人的價值的一種評價,為公眾所給予和公認,如此之名才是真正之名,符實之名,經得起檢驗之名。而靠個人自我吹噓而成的名是個什麼名呢?能否真正揚名呢?
因此,有時候的確能夠以自我吹噓的手段實現揚名的目的。但是,那所揚之名是一個虛假之名。因為這名是經過自我吹噓而出,必然經過了自我主觀的篩選,惟揚自我之美,甚至誇大或者無中生有地編造自我之美,相應的,便遮掩了自我之醜。因而這是一個帶著主觀片麵性的虛假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