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8(1 / 3)

第四章 毛病太多,心態不好——窮人的自身

人窮,因此得到一塊遮羞布就趕快往裏麵藏。生怕別人看見自己的弱點。窮人忌諱別人說他窮,真戳到了他的痛處時,比在他的傷口撒把鹽還痛。窮人不敢正視自己的主張,不敢直麵慘淡的人生和血淋淋的現實,當他像駝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時,還能找出致富的理由麼?

[BT2]1.窮人好抱怨

窮人如果滿足於他已有的,決不會有什麼需求。窮人如果有了不滿,隻知道呆坐呻吟,埋怨自己的境遇不佳。

世上確實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很多值得埋怨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回過頭來想想,世上是根本不可能會有什麼十全十美。如果我們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會,抱怨他人,如果我們一定要等到世上所有條件都完美後才開始行動,那麼隻好永遠等下去了。有的窮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幹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於此。相反,那些現在的富人,哪個曾經不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過,但他卻起來行動,力求改變現狀,而不是埋怨,結果行動者卻成功了,而窮人依舊一事無成。

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院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裏最想說什麼,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態,所以才不能安於現狀,一味報怨。而他的抱怨,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牢騷也好,抱怨也罷,都是因為抱有的心態不對,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換個角度,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決定於此人的心態,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謂“以我觀外物,外物皆著我色”。牢騷滿腹者,不妨轉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下麵這個故事講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

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高興地掛在客廳裏。

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二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買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麼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應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往好處想,不是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樣就會少些煩惱、苦痛、牢騷,多些歡樂、平安。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現實就是如此,我們必須坦然麵對,不能隻知發牢騷,否則,如果在牢騷中錯過了人生正點的班車,那又將會在抱怨中錯過下一次坐正點班車的機會。

[BT2]2.窮人不願承認錯誤

窮人做什麼事畏首畏尾,做什麼都怕犯錯誤。

孔子說:“過而不改,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一回錯不算什麼,錯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錯了。

人無完人,沒有人不會沒有錯誤,有時甚至還一錯再錯,既然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可怕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怕知錯而不肯改,錯了也不悔過。

其實,如果窮人能坦誠麵對自己的弱點和錯誤,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麵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主動活躍,而且能加深領導和同事對其良好印象,從而很痛快地原諒其的錯誤。這不但不是“失”,反是最大的“得”。

事實上,一個有勇氣承認自己錯誤的人,他也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這不僅可以消除罪惡感和自我保護的氣氛,而且有助於解決這項錯誤所製造的問題。戴爾·卡耐基告訴我們,即使傻瓜也會為自己的錯誤辯護,但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就會獲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種高貴誠信的感覺。

喜歡聽讚美是每個人的天性。逆耳之話,即使是忠言也沒多少人愛聽。當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對著自己狠狠數落一番時,不管那些批評如何正確,大多數人都會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會拂袖而去,連表麵的禮貌也不會做,常常令提意見的人尷尬萬分。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錯誤,相信也沒有人敢勸告你了,其實這是窮人做人的一大損失。

盡管自己錯了——但隻要能對自己誠實,這種情形十分普遍——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承認錯誤不僅不會丟麵子,還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比為自己爭辯還有趣得多。

如果窮人還是害怕別人承認自己曾經犯錯,那麼,請接受以下這些建議:假若你必須向別人交代,與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責難,不如勇於認錯,在別人沒有機會把你的錯到處宣場之前,對自己的行為負起一切的責任。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錯,要立即向領導彙報自己的失誤,這樣當然有可能會被大罵一頓。可是上司的心中卻會認為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將來也許對你更加倚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你失去的還多。

如果你所犯的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績或進度時,無論同事是否已發現這些不利影響,都要趕在同事找你“興師問罪”之前主動向他道歉、解釋。千萬不要企圖自我辯護,推卸責任,否則隻會火上澆油,令對方更感憤怒。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尤其是當你精神不佳、工作過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壓力時。偶爾不小心犯錯是很普通的事情,關鍵是犯錯後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它。犯錯誤不算什麼罪大難饒的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有坦誠的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再固守所謂的自尊,窮人才能坦誠地麵對自己、麵對別人。

[BT2]3.窮人遵守規則

專門從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克利傑在他的著作《改變遊戲規則》中指出:“在運動場上,很多運動選手創造的佳績,都是因為打破了傳統的比賽方法。”而富人則普遍具有這種“改變遊戲規則”的特征。

富人之所以富,因為他們善於打破傳統,自創方法,並使得結果完全改觀。當愈多的人說“不”的時候,也許就是他們改變的時機到了。

不知你仔細觀察過小孩玩遊戲沒有?小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總是喜歡變更規則、界線、角色和遊戲方式。他們花在翻新遊戲的時間,甚至比實際遊戲的時間還多。大多數小孩不喜歡受人限製,不喜歡千篇一律,喜歡不停地創新、再創新。

研究行銷管理的專家們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競爭會造成限製。這個意思是說,傳統上一般人習慣用“硬碰硬”的方式與人正麵競爭,但是這種短兵相接的方式並不見得是最有效的製勝之道,反而會限製成功。因為當你正麵去競爭的時候.等於你完傘認同這個遊戲,並願意遵守某些固定的規則與觀念,你的思想就會受製於某一個框框,反而阻礙你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但是,絕大多數的窮人卻寧願相信,遵守既定規則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否則,如果人人都想打破規矩,豈不是天下大亂?然而,富人致富的訣竅告訴我們這隻是一種鼓勵突破思考的方法,讓你更精確、有效地達成目標。換句話說,“要打破的是規則,而不是法律”。

通常情況下,在新行業取得有所成就的富人,他們和舊式的行業規則格格不入,對每件事都產生質疑,不喜歡墨守成規,偏愛自由遊蕩。但窮人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在他們看來,按照即定規則行走,是十分妥當的一種方式。

然而,根據羅伯特克·利傑的結論:打破傳統是一種心態,可以鼓勵人不斷學習,不停地創造,所以,如果窮人想改變現狀,嚐試新的挑戰,就得突破規則,改變遊戲方法。

所謂改變遊戲規則,就是要掌握主控權。要改變規則不難,關鍵在於有沒有求變的決心。窮人遇到沒有把握的狀況常常會猶豫,所以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通常情況下,窮人決定“變”還是“不變”的標準是,如果你從以前的經驗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例子,你就做最壞的打算——可以賠多少?隻要賠得起你就做,更何況它可能會贏。

是否求變,還有一個規則:愈是有多人說不,就愈該改變。在1993年美國大選中,克林頓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要改變遊戲規則……”而布什總統卻說:“我有豐富的經驗!”也許布什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輸在“往後看”,而不是“向前看”。

窮人總是在遭遇很大危機的時候,才想到要改變,但到了這一步已經太晚了,應該未雨綢繆,在最好的時候,發展最快、最得意的時候,就要考慮改變。窮人最可怕的心態是,習慣於某一種固定的模式就認為:“我過去做得很好啊!為什麼要改變?”他們絲毫沒有察覺,其實,失敗往往就從現在開始。

應該相信一件事,當愈多的人說“不”的時候,就是必須改變的時候。因為,絕大多數人並沒有預見未來,他們隻相信現在看到的,認為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而過去的成就隻需留下腳印,而不是讓你感到自滿。如果你想改變,卻遇到阻力,別人不相信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給他看!

有句話說,最大的風險是不敢冒險,最大的錯誤是不敢犯錯。窮人之所以不敢冒險,也不敢犯錯,因為他們隻相信看得見的事。那些他們還沒見到的事,他們習慣用經驗去分析,而經驗告訴他們的答案往往令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但對那些富人就不一樣了。富人通常具有一種特征:喜歡做夢,而且不怕嚐試錯誤。他們相信,心中的夢是支撐他們勇往直前的力量,而不怕犯錯,才能累積成功的資本。因為有了夢想,所以他們對失敗與風險比較能持樂觀的看法。而且,這些成功的人,通常是成功了兩次——他們在潛意識裏相信自己已經成功,然後他們真的就成功了!

人的潛力,很多是被後天的環境框死的。這話怎麼說呢?我們知道很多的遊戲規則是我們自己訂的,結果這些規則反而喪失了我們的創造力。

因此,做任何事沒有規則不行,但過於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也不行。適當之時,要善於改變眾人所循的規則。

[BT2]4.窮人易自卑

貧窮讓任何一個窮人都有其自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