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說“可是”的人很可憐,但這種可憐是自找的。
窮人要試著走出“可是”的理由和借口,改變現狀,而不是活在現狀中!
[BT2]6.窮人想不勞而獲
窮人常說的一句話是:“如果有人肯給我一點錢,使我能付清欠賬,並在銀行有1萬元的存款,那我就能自力更生了。”
不幸的是,許多窮人相信這件事,所以一直在等別人提供那筆錢。我們一直鼓吹要幫助別人,如果你給一個人一條魚,你隻能供養他一天,但是如果你教他打魚,就等於供養他一生。這種捕魚的教訓很有意義。資助金錢是一種錯誤的幫助。靠人推是走不遠的。外人的幫助對窮人來說,隻是一種機遇,能不能抓住機遇再邊命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行動,但假如不能夠戰勝惰性,不能堅持到底,最終還是一場空。
如果天上能夠掉餡餅,掉金子,那麼世上那些希望不勞而獲的人就不會餓死,還可能擁有財富。但是,天上會掉餡餅,掉金子嗎?不會,所以世上才有那麼多餓死的人和貧窮的人。
有這麼一則故事:在一個小山村裏,有一次,幾條豬逃跑了。經過幾代以後,這些豬變得越來越凶悍,甚至威脅經過那裏的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很想捕獲它們,但這些豬卻狡猾得很,從不上當。
一天,一位老人趕著一輛毛驢車,走進野豬出沒的村莊。車上裝的是木料和穀粒。老人告訴當地的居民說他要幫助他們捉野豬。他們都嘲笑他,因為沒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獵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又回到村莊,告訴居民,野豬已經被他關在山頂的圍欄裏。
他向居民解釋他是怎樣捕捉它們的,他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我就在空地中間放少許穀粒作為陷阱的誘餌。那些豬起初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好奇地跑過來,由老野豬帶頭開始在周圍聞味道。老野豬先嚐了一口,其它野豬也跟著吃,這時我知道我能捕到它們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一點穀粒,並在幾尺遠的地方豎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像幽靈一樣,暫時嚇退了它們,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之後,它們返回來吃了。當時野豬並不知道,它們已經是我的了,此後我要做的隻是每天多豎立幾塊木板在穀粒周圍,直到我的陷阱完成為止。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它們就會遠離一陣子,但最後都會再來“白吃午餐”。圍欄做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而不勞而獲的習慣使它們毫無顧忌地走進圍欄。這時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們捕捉了。
這個故事是真的,寓意很簡單。一隻動物要靠人類供給食物時,機智就被取走了,接著它就會遇到麻煩。人類也一樣,如果你想使一個人殘廢,隻要在足夠長的時間裏給他“免費的午餐”,讓他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就行。
例如,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有一些有獎遊戲,得獎者可以獲得75000美元、100000美元甚至更多的錢。7年後有人對這些得獎人作了一次調查。有趣的是,所有得獎人,沒有一個比得獎前更有錢,每一位得獎人顯然拿到獎金後就花掉了,而不是用來買公債或存到銀行生利息,來改善生活。中彩券的贏家可以拿到100萬美元,可是個個得獎者都傳出驚人的壞消息。他們的生活瓦解了,家庭混亂了,工作破滅了,老朋友失去了,他們的觀念與心態也嚴重受損。白吃的午餐不會使你步向坦途,你失誤的機會比成功的機會還多。
美國印第安人的故事,充分說明了其他人“照顧你”時會發生什麼事。上世紀初,美國政府跟印第安部族(特別是西部)訂了許多條約。條約中包括許多事項,要點是要印第安人放下武器,到政府為印第安人指定的保留地居住,讓政府“照顧”他們。
今天,你隻要前去拜訪任何一處保留地,並仔細觀察他們困苦的境地,你就會明白,當一個人被迫將自尊交給其他人時,將會發生什麼事。當你向一個人施舍,你就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否定了他的尊嚴,你就奪走了他的命運凡是白吃午餐的人,遲早會連本帶利付出代價。
報上常常看到有人被騙子騙走財物,這些人被騙雖然可憐,然而其被騙的動機——想不勞而獲——卻又可鄙,這些人若不存貪欲之心,又怎能令騙子乘機得逞呢?
例如:一個窮人來到智者麵前向他訴苦,說有人騙了他。
智者問他:“那麼他做了什麼呢?”這個人說:“他能夠把任何一種金屬變成金子。他做給我看了,我親眼看見了奇跡的發生。然後他說我應該把我所有的金子帶來,他將會變成10倍的金子。所以我集中了我所有的金銀首飾,而他拿著我的金子逃走了,他騙了我。”
智者告訴這個人:“是你的貪婪騙了你。不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你是貪婪的,而貪婪是愚蠢的。你希望你的金銀首飾變成10倍多,是這個念頭欺騙了你,那個人隻不過是利用了這個機會,如此而已。你才是真正欺騙自己的人。如果他不騙你,別人也會把你給騙了。”
所以有人說,想不勞而獲的人,是隻要有利可圖,就連對魔鬼都願以上賓招待的人。雖然金錢的魔力很大,“可使鬼推磨”,但這種鬼卻有點惹不得,它會害得人一蹶不振。所以,想賺錢的窮人,還是確定自己的著眼點,憑自己的力量求取,這會來得令人心安理得些。
[BT2]7.窮人安於本能的享受
有一種享受,它可以讓窮人的四肢在床榻上擺出他盡情舒服的姿勢,可以讓他的眼睛耳朵麵對喧囂的塵世而無驚無撓,可以讓窮人的心靈夜以繼日地睡眠,並且自由自在地做那些天花亂墜的白日夢……
這種享受將窮人封存於勤勉、奮鬥和拚搏之外,與風雨無緣,與血汗不交,因為沒有誰生來就樂意刻苦耐勞,精勤奮爭。
這種享受,有一個讓人聽起來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懶惰”。
懶惰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危機。
英國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約翰遜這樣論述懶惰:“有些人公開承認懶惰有其可取之處。他們自詡為懶人,正如劇中人巴西裏斯‘自詡為驕傲者’一樣,他們自誇什麼事都不做,而且還慶幸自己無事可做;他們每天要睡到不能再睡的時候,而起來的目的也僅在於作那種能使自己再睡的運動而已;他們用雙層窗幔來延長黑暗的籠罩,永遠也不願看見太陽,而隻‘告訴太陽他們如何憎恨陽光’;他們的全部勞力無非是換一下如何方便於懶惰的程度與方式;他們白晝之不同於黑夜,隻是白晝坐馬車或椅子而夜裏睡床而已。
這班人真乃是懶惰的公開支持者,懶惰也為他們編織好罌粟花環,而且還把湮沒無聞之水傾入他們的杯中,他們於是處於平靜而愚鈍的狀態,忘懷一切,也被人遺忘。他們早已不複存在於人世,活著的人對於他們的死亡隻能說,他們隻是停止了呼吸罷了。”
窮人最大的願望是開心享受生活,任何需要付出艱辛努力才有所成就的事,他們都不感興趣。他們自認為是千裏馬,天賦和才能是他們賴以求存的資本,但他們卻不賽跑,更不上戰場。他們隻想輕輕鬆鬆獲得“一食或盡粟一石”的待遇。
對於那些長期因懶惰而貧窮的人來說,靠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永遠是一種負擔,貧窮是惟一能讓他們感到舒服的事情。隻有當他們真正發現窮神附身時,才會發覺貧窮不該是他們原本的生活。在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中,躲避貧窮是永遠不會奏效的辦法,因為貧窮永遠伴隨著貧窮的心智,貧窮的心智永遠吸引著貧窮本身。
窮人老是處於準備狀態,他們忙於先期措施,預備計劃,收集材料,為主要工作做準備。這些人的確都是受著懶惰的玄妙力量支配的。
他們整天纏於瑣事,手邊總有點什麼做著,但做著的瑣事隻可引起好奇心而不產生焦慮,整個心情處於運動而悠閑的狀態,而遠非辛勞費力的苦況。
盡管懶惰本身是一種享受,但這種享受隻是曇花一現,懶惰之後便是一無所有,痛苦迭至,甚至一生遺憾,連一點僥幸的餘地也不留給它。因為人生中任何一種成功、任何一種幸福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
造成貧窮的原因各有不同,可擺脫窮困最奏效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讓自己感覺到貧窮對於我們是多麼的不舒服,富有的生活才是我們真正的生活。貧窮所產生的壓力,就像缺乏適當的營養和保護措施,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而那些懶惰的人從不會意識到這種壓力的存在,隻有發現窮神附身時才會意識到這種壓力。治療這種疾病惟一的藥方就是使自己走出所謂的“貧窮舒服區”,也許開始時,我們會感覺到恐懼,會覺得不舒服,不過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恐懼稱為興奮,把不舒服看成是挑戰!
例如:有一個窮苦的農民,平時不愛勞動,總擺脫不了貧困的生活。後來,他索性躺在家裏整天睡大覺。他的老婆也不想幹活,懶得連掃帚都不願意碰,惟一讓兩人感到舒服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睡覺。
一天,農民打開衣櫃抽屜,看見破爛衣服上麵睡著一個骨瘦如柴的小老頭。
“喂,你是誰?”
聽見聲音,老頭睜開眼睛回答:“我是窮神。挺喜歡你們家,早在半年以前就得到你的關照啦!”
農民頓時恍然大悟:“噢,我的窮日子原來是窮神帶來的呀!”他思前想後,整整尋思了一天,晚上,他悄悄地對老婆說:“有那個窮神在,我們當然要窮了。沒辦法,明天早上搬家吧!”兩個人嘁嘁喳喳地商量著。
夫妻二人剛要做搬家的準備,就聽見衣櫃的抽屜裏麵有什麼東西作響。“咦?幹什麼呢?”偷偷一看,窮神正裏麵編草鞋。
他驚慌地問:“你編這個玩藝幹什麼?”
“嗯,你們不是說要搬家嘛!我不能錯過,得在明天早上把它編好,和你們一塊兒走哇。”聽見這話,農民頹喪極了。
他對老婆說:“瞧瞧,老婆子,我們不管去哪兒,這個窮神都粘著不放。看來,到哪兒也不行啊!莫不如哪兒也不去,就在這兒好好幹活吧!”
打那以後,這兩口子完全像換了個人似的,早上天色未明就起身,晚上繁星當空還在地裏幹活。
一天,窮神說:“這回我必須另找地方啦!”在農民沒注意的時候,窮神偷偷地從這個農民家溜了。
追求富裕生活的益處之一就是學會將那些“貧窮舒服區”變成支持我們的係統,這樣就可以把貧窮的壓力當做致富的動力去獲得我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