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電腦建立朋友檔案,有人用筆記薄,有人則用名片簿,這些方法各有長處,而不管用什麼方法,我想有幾點是必須記住的:
隻要你記住了朋友的聯係方式,並堅信他們對你有用,每個都不要放棄,而且還要保持一定的聯係,那麼你在找人辦事時,就不會有“人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了。
[BT2]13.窮人欺負窮人
當今中國,太平盛世,和諧社會,洋溢著一片詳和氣氛。然而總有幾個窮人發出不和諧之聲,或搶劫同胞,或打殺同門,令百姓切齒,令窮人疾首。於是有人高聲呐喊:窮人不欺負窮人。窮人幫窮人,行嗎?
毫無疑問,這位有識之士表達了民眾的心聲,表達了對下層人民的親切關懷。但是人們有沒有為那些欺負窮人的窮人們想過,他們為什麼要欺負窮人?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總是窮人欺負窮人?
窮人為什麼欺負窮人?難道不欺負弱小無力的窮人,讓他們去欺負有權有勢翻雲覆雨的富人?
窮人為什麼搶劫窮人?難道不搶毫無寸鐵的窮人,難道去搶身邊圍著一群彪形大漢裝備精良的富人?
窮人為什麼打窮人?不打無還手之力的窮人,難道讓他們去打給自己下命令的心狠手辣的老板?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讓你挑兩個人打架,一個極其強壯,一個弱不禁風,你挑哪個?人都是理性的,欺負窮人成本低,風險小,大不了上公安局喝喝茶,誰要是動了富人,說不定最後連骨頭渣都找不到,你說窮人不欺負窮人那欺負誰?
這是人之本性,但並不表示窮人就能欺負窮人。所謂“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窮人不欺負窮人,其意義絕不亞於孔老夫子當年在富人圈發起的仁政運動。但是,這是解決的方法嗎?不禁讓人擔心這種倡議的可操作性和實效。孔老夫子教導我們要講仁講義,要有羞惡之心惻隱之心,可教化了二千年五百年,人人表麵上都是禮儀大家,背地裏卻是惡性盡顯。倒不如西方國家來得爽快,人性本惡,我承認就是了,人家也用不著苦口婆心去教育大家,人要對人好一點,要窮幫窮、富幫富。性本惡,沒關係,用製度,全受益。
有人說,越是有錢的人,越是有社會地位的人,就越有愛心。反之,是否。越是窮人,越是沒有社會地位的人,愛心越少呢?當然這是可以轉化的,當窮人變成富人時,他的愛心也會增加;當富人變成窮人的時候,他的愛心也會減少。人的本性並沒有變,為什麼愛心會增加和減少呢?這主要是人的經濟關係發生了變化。根據以上觀點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的本質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比爾·蓋茨,為什麼這麼有愛心?李嘉誠為什麼到處捐資助學?人人都有同情心,人人都有愛心,“虎毒不食子”,“盜亦有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任何人隻要他的財富達到比爾·蓋茨那樣多,已經遠遠實現財務自由了,那麼這個人,我想他也會積極從事慈善事業!
一個人,有的時候,很大方很豪爽;有的時候,很小氣很摳門。這個人的本性沒有變,這主要是經濟原因。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正如吃飯睡覺一樣。法律規定不允許這樣做,如果這樣做了,有害無利,則一個人的行為就會按照法律誘導的方向行事;反之亦然,有利無害的事情,人們也會積極行事。所以結論是: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人的本性是由經濟關係決定的。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其實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還沒有參加社會生產和社會勞動,他在社會實踐中和別人還沒有形成社會關係,但是如果他所在的家庭富有、高貴,那麼這個小孩子也是很有愛心和同情心的。如果這個孩子所在的家庭貧寒、社會地位低下,那麼這個孩子也就很少有愛心和同情心的。一個人在社會實踐中,有時經濟關係強大,有時經濟關係薄弱,他表現的本性也是不一樣的。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主要還是經濟關係的強大和薄弱問題。
窮人幫窮人,當然是一番好意。問題是:如果提倡窮人不欺負窮人能解決問題,我們提倡富人不欺負窮人,提倡富人要幫窮人一把,提倡當官多為民作主,不是可以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嗎?這個提議完全和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推廣的“仁政”有得一比。
窮人提倡窮人幫窮人沒問題,富人們提倡富人幫富人,官員們提倡官員幫官員,相信也是沒問題的。但可以保證的,窮幫窮可以讓大家少受點苦,但富幫富絕對會讓窮人們永無翻身之日。最後的結果就是:窮人永遠是窮人,富人永遠是富人,相互之間絕緣了。這時候再提一萬個窮人幫窮人,怕是窮人們永遠也到不了那種高尚的思想境界吧?
相信所有人和孔老夫子一樣,是出於好意,隻怕這種好意實施起來,最後大家都會“好難過,這不是我要的那種結果”。窮人欺負窮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欺善怕惡本就是人之本性,與其倡導不要弱肉強食,不如適應這個規則,建好製度,讓富人們不在壟斷資源,讓窮人們有更多更寬更平的路走向富裕,才是最終之道。
[BT2]14.窮人不用感恩戴德
窮人缺錢,需要物質上的幫助,但依筆者之見,僅僅給貧弱者以財富是不夠的,還要給他們做人的尊嚴。前段時間媒體報道在安徽掘起鋪設鄉村公路的工程,江南十數個富豪每人捐出一千萬元,救助隱匿在繁富叢中的窮苦人。一如我們曾經所看到的那樣,有的窮人以“謝主隆恩”的姿態,沒有尊嚴地感激政府的恩惠,有的窮人則以“劫富濟貧”的心態,不懷感恩地冷對富人的義舉。兩種雖非普遍的扭曲的心態,但卻是喪失尊嚴的窮人對我們長期忽略尊嚴的報複。本來,援助窮人是政府的義務,享受相對均衡的福利待遇,是貧弱公民的權利,他們無須感恩。富人則不同,依法納稅之外的捐贈,不是他們必須擔當的法定義務,受捐贈者對他們的捐贈懷有感恩之心,是理所當然的人之常情。
然而,我們卻發現,愈演愈烈的社會衝突的根源,往往在於財富和權力剝奪了窮人作為人的尊嚴。冷靜觀察社會上那些把毒藥投向陌生人,把屠刀揮向幼兒和學生的打工者,那些愛著丈夫卻從事色情交易的鄉村女青年,那些抱著拆遷人同歸於盡的被拆遷人,不是西方式的人格分裂,亦未走到不偷不搶不淫不殺不同歸於盡,就活不下去的地步。盡管不同的個案有著迥然不同的原因,但窮人在人生末路上的投影,卻無一例外地殘存著不堪財富和權力淩辱的痕跡。在一個財富和權力決定尊嚴的時代,窮人遭受的並非絕對窮困的打壓,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和尊嚴的折磨。
過去,我們片麵地以為,沒有經濟的繁榮,就沒有社會的穩定。可是,為什麼經濟越來越繁榮的今天,社會矛盾反而越來越激烈?我們相信,根本原因絕非“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傳統。在過去那些單純的年月裏,社會中隻存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這樣的政治身份,而現在則幻化成財富權力譜係上的富人、窮人、為官者、老百姓,急速拉大的貧富差距,將單一的權力崇拜演變成財富和權力的雙重崇拜,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平等地與人相處,受人尊重,是每個正常人的渴望,也是每個普通人的權利。對於掙紮在社會底層的窮人而言,中國社會日益膨脹的金錢欲權力欲,非但不能滿足他們正常的願望,還慢慢消蝕了他們做人的尊嚴,他們再也不會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當做這個社會的主人。
“落後就要挨打”,在過去那些戰亂的歲月裏,這是讓眾多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一個教訓。國家貧弱落後,人們受壓迫,受奴隸毫無做人的尊嚴。國家的繁榮富強也的確帶來了諸如官員下海民工流動之類的自由,但並未實現人的解放,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身依附。在城市,就連柳傳誌也願意把他與楊元慶的關係,比喻成大仲馬與小仲馬。在農村,過去隻尊重村長的農民,開始往販賣假藥牟利的騙子臉上貼金。
有錢就有麵子有權就有尊嚴,這樣的價值取向,不僅壓迫窮人,也會埋葬富人和為官者的尊嚴。為什麼比民工富裕的白領會為工作上的錯誤集體下跪?為什麼小官會在大官麵前唯唯諾諾?為什麼富豪對更大的富豪點頭哈腰?為什麼強大的反腐攻勢不能遏製賣官鬻爵?為什麼吟詠“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會上演“笑貧不笑娼”的道德悲劇?事實上,由於每個人的先賦要素和天性秉賦的差異,人和人之間永遠存在著貧者和富者的分野,領導者相對於被領導者永遠是少數,如果人的尊嚴取決於財富與權力,那麼所有的人都將在最終失去尊嚴。
當然,政府也加大力度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和幫助,但執行的時候,總有那一些人利用權力把權利作為其謀取私利的手段。比如低保家庭辦低保,真正的低保戶由於沒有關係而過不了重重關卡,而一些想挖社會主義牆角的人,就因為有點關係卻能輕鬆獲得每個白白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一切的幫助不都成為徒勞?
如果政府幫助窮人不加那麼多額外條款限製,能真正按章辦事;如果富人在幫助窮人時,多一些真誠,少一分做秀,那麼窮人就不會一邊仇視富人,一邊夢想著像富人那樣過上有財富才有尊嚴的生活。這樣的幫助才是真正落到實處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