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窮什麼15(3 / 3)

在現代都市越來越多的出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大多數獨立,其中又以單身女性居多;他們高薪,卻打起貧窮的旗號(因為他們的錢總是不夠花和總也花不夠);他們掙得不少,花得更多;他們無存款,無自己的物業,還經常借錢;他們的收入都花費在服飾、化妝、下館子、泡吧、旅遊等玩樂項目上;他們是“精致文化”的擁護者;他們的口號是:心無雜念地享受當下生活;一句話,花錢對於他們來說,帶來的是“快樂的感覺”,這群人被稱為白領“新貧族”。

新貧族帶有一種飄忽不定的“閃客”風格,聲東擊西,口是心非,忽冷忽熱,是他們的消費表象。沒有規律,缺乏理性,令人看不懂,琢磨不透,弄不明白。

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新貧族”已經形成屬於自我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羈絆的生活原則,信奉快樂就好的人生哲學,常常抱著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觀點,堅持認為人生是由無聊、沒勁、不可知、無規律、莫名其妙和不可改變構成的,所以用不著當真。

從曆史學的立場分析,新貧族在20世紀的後三十年裏就已經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裏產生,他們典型的生存方式,就是所謂“拚命的幹,拚命的玩”。

而從消費的民族心理上分析,就是那個老掉牙的故事,外國老太太是貸款買房享受生活,死而無悔;而中國老太太卻節儉一生,臨死也未能住上寬敞的房子。

原來,“新貧族是這樣貧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理財偏離了這個故事本身所含的意義,新貧族側重於“買”的概念,因此,他們隻能算是消費一族。

美國學者將消費者分為:以原則為導向、以現狀為導向和以行為為導向三種,新貧族是“行為為導向”的天然倡導者,他們追求的恰恰是冒險和刺激等“首因”效果,強調誰先“吃”了“概念”,誰就是消費領袖。

有了這種觀點後,三美元一杯的星巴克咖啡,他們敢喝;剛“出爐”的新款手機,即使與老款的比能“差”出天價來,他們照買;蹦極、潛水等貴族遊戲,嚇不住他們,洋快餐一旦推出新花樣,他們是當然的品嚐者。

從經濟理論上看,日常消費品可劃分為便利品、選購品、特殊品和冷門品,這“四品”是所有的消費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購買而並非新貧族的“專利品”的。新貧族喜歡爆冷門,標榜特殊,但他們同樣喜歡便利,他們一旦選購起來,甚至比所有人都更挑剔。新貧族與普通消費者的主要區別則主要是“購買動機”的區別。普通消費者是為了必須的家庭生活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新貧族卻不同,他們大多單身,因為單身而感情缺乏寄托,脫離世俗生活而成為“多餘的人”。因此,他們不必為生活所操心,隻要是活得自在、活得快樂就好。

因而,對於消費者的分析,已經從“大眾消費”變成了“小眾”的“分眾”的消費,那麼新貧族是重要的一群,在一定意義上,商家也就是把握時尚難,但描準新貧族易,如此推論下去,就是賺錢難,賺新貧族的錢易。

做為消費者,新貧族喜歡快餐,音樂,電影,光碟,他們把大多的收入花在了衣服、化妝等“包裝”上麵。新貧族是精致文化的消費者。他們不僅有“過把癮就死”的悲壯,而且特別將“這山望那山高”作為經典。

以自我微薄的資源,在如此變幻無常的世界裏,哪怕搏一個頭彩兒,壯一次門麵,搞一個PARTY,都是可以炫耀一生的精神財富。於是,他們在琳琅滿目的商品裏尋找的滿眼昏花,在遠離喧囂裏騷動,在寂寞中衝動,表現出怪異的難以識別的和無法分析的消費特征。

由此看來,新貧族,已經介乎於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頂峰——從自我實現的需要到美的需要。因為他們消費和生活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證明自身價值,而且在證明其價值的同時,他們又是將拚命的勞動和創造作為手段,隻是由於沒有把勞動當做目的而與美僅有一步之遙。

但就是這一步之遙,就讓他們付出可能是一生的代價——賺錢機器和花錢能手——他們盡管把追求格調作為旗幟,但最終還是因為格調的“出位”而被罰出場。

和“勞作型”的百姓不同,新貧族顯得不務實和很天真;和“奮鬥型”的金領不同,新貧族為了明天的早餐又很務實和不天真。他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騎士,反倒更像土裏刨食兒,自給自足的農夫。而誰要說他們具有農民的習性和思維,那一定是一個錯誤的命題。這是“有病”一族。但誰能否認,疾病對於健康的好處?新貧族肯定不是社會的“毒瘤”,但一定不代表社會的趨勢,他們不一定就是消費主體,但今天和未來的市場與銷售,不一定就要以什麼主流、分流來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