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日本《正骨範》整骨文獻研究(1 / 3)

【作者簡介】二宮彥可(1754~1827年),寶曆4年(1754年)出生於日本遠州浜鬆叟樂村。諱獻,字彥可,也叫齡文或齡順。號擁鼻或叟樂。在乳兒期,由於被乳母的梅毒感染,毒自頭麵而發,波及咽喉,虛羸,鼻子缺損,被廢嫡過繼給了藩的口中科(口腔科)醫生二宮。彥可先後師從過的老師有山縣良斑(口中科)、惠美三白(內科)、山脅東門(古方內科)、三井玄孺(眼科)、賀川玄吾(產科)、栗山孝庵(解剖)、龜井南溟(漢方、漢蘭折衷)、赤鬆滄洲(漢學)等。天明8年(1788年)11月20日投到長崎的荷蘭語翻譯、外科醫生吉雄耕牛(1724~1800年)門下,學習西醫外科,後經耕牛介紹,進入住在長崎本下町的吉原元棟(柔術家、整骨醫)的隆仙杏蔭齋學習整骨術。彥可的研修生涯結束於吉原杏蔭齋。寬政3年(1791年),他回到家鄉石見國浜田,被錄用為侍醫(浜田侯的醫官)。在家鄉生活的3年裏,他開設了一個叫作標靜園的牡丹園,還成為櫻寧社的詩友。寬政5年(1793年),他跟隨藩主離開家鄉去了江戶。文化5年(1808年),彥可整理出版了集恩師杏蔭齋徒手整複法大成的整骨專著《正骨範》乾坤2卷。作為外科的一個流派(支)的正骨科也因此而從這個時代開始被承認。彥可於文政10年(1827年)10月11日,在江戶去世,終年74歲,死後被葬在淺草永住町長遠寺。彥可另有《叟樂老人認真方》一卷著作存世,但沒有公開出版。

【現存版本】《正骨範》在文化4年(1807年)完稿。文化5年(1808年)8月,在江戶、大阪、京都三地出售;1936年,國內將《正骨範》改題為《中國接骨圖說》作為《皇漢醫學叢書》的第八個分冊出版;1955年11月新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再版此書。

【內容介紹】《正骨範》收錄了幕府醫學館多紀元簡(漢方)和幕府西洋外科醫官桂川國瑞(蘭方)當時漢蘭兩方的代表人物寫的序文。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由幕府侍醫蘭方外科桂川國寶(東都)、綾含弘(丸龜)、白石雄甫(長崎)、岡田師古(浜田)、佐倉春載(高取)校正;下卷,佐野順(笠間)、鬆生鰩(浪速)、井上祐美(明石)、山本比德(伏水)、久佐壽(濱田)、吉田信夫(宮津)參加了校正。上卷有12項目,為接骨總論,即骨折脫臼治療學總論。記有檢骨、脈證治法、十不治證、敷藥法、藥熨法、熨鬥烙法、镘熨法、振挺法、腰柱法、杉籬法、裹簾法等;明言本書以清《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提出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為經,以吉原杏蔭齋流整骨手法的母法、子法為緯進行編撰論述。下卷有8項目,前半為正骨圖解,即治療手法各論的圖說。卷頭題以杏蔭齋吉原先生手法,彥可在杏蔭齋整骨手法的正術13法附法18法計31法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離開元棟先生後2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把徒手整複法係統整理為母法15法子法36法計51法而成,並繪圖說明了41個整骨手法(母法15子法26)。下卷後半為正骨經驗方,分麻藥、熨藥、膏藥、敷藥、洗藥、丸藥、湯藥等7部,記載了當時通用的麻醉藥方以及治療骨折的處方共計65個。

【學術思想】

一、關於檢骨書中首列檢骨,先問其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摸檢其所傷之骨節。知其骨脫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而後以手法治之。是正骨家撿(檢)骨之大要也。強調了掌握骨關節解剖學基礎知識是學習整骨手法的基礎。彥可對全身骨關節解剖進行了解說;書中的全身骨骼數字沿襲了古代中國傳日的365塊骨骼的學說,沒有對骨關節損傷進行病理生理描述,幾乎全盤照搬了中國的樸素的骨骼解剖學。在二宮彥可編撰《正骨範》38年前的安永3年(1774年),日本人杉田玄白等已經翻譯出版了克魯姆斯的解剖學著作《解體新書》,而且他彥可本人還在西醫外科專家吉雄耕牛的門下研修學習過蘭方(西洋醫學),從《正骨範》中可以看出彥可的西洋基礎醫學知識嚴重不足(缺乏/欠缺),其醫學知識,也沒有跳出漢方的範圍。雖然書中各種骨骼的解剖學名稱、解說和《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的記載幾乎相同。但是,在描述了某個骨骼及其骨骼損傷後,彥可提出了自己的治療方法(手法)。

二、關於骨折治療法的總論解說概說了骨折的整複法和固定法;對複雜骨折(開放性骨折)施行手術療法,將手術局限於最小範圍。由損傷部發生的感染而引起的化膿,當時尚不具備細菌學的知識,關於消毒的概念雖然屬於比較原始的認識,但是這樣消極的處理方法,無疑是安全正確的。

三、關於整骨麻醉藥和鎮痛法書中記載了在麻醉下處理複雜骨折的方法,但是,這些基本上是原樣抄錄了被高誌鳳翼《骨繼療治重寶記》引用的中國整骨書《瘍科證治準繩》中已經描述的字句。書中記載的三個麻醉處方如下:

1.骨麻藥草烏三分當歸白芷各二分半右末每服五分熱酒調下麻倒不知痛然後用手如法整理。

2.烏散曼陀羅花一錢露蜂房三分五厘鳩糞三分五厘反鼻一錢一方無反鼻右四味細末以麻酒飲服實人九分虛人八分昏。

3.烏散白芷川芎木鼈子豬牙皂角烏藥半夏紫金皮杜當歸川烏各二兩舶上茴香草烏各一兩木香半兩這些不是二宮彥可獨創的東西,而是彙集了各家的經驗方。上述記載延續了《世醫得效方》、《瘍科證治準繩》等的內容。《正骨範》中沒有見到在《世醫得效方》出現的草烏和曼陀羅花等量的麻醉處方。

四、關於治療法書中介紹了多種骨折、筋傷的治療方法:(對筋攣、筋縮、筋翻等,用蚯蚓做的膏藥(蚯蚓膏)外塗,之後運用揉法。)1.敷藥法:用蜜。或糯米糊。或東流水。或生薑自然汁。或無灰酒。或火酒。或霹靂酒。或釅醋。或陳醬汁。或童便。和散藥為泥。雞翎二三十莖。縛作刷子掃痛處。俟其幹更塗。如此三四層為度。若有肉破處。則唯布其四麵。而露其口。兩三日後。用柳蓖。鏟落舊藥。換新藥。或用藥水泡洗。去舊藥亦可。不可驚動損處。2.藥熨法:用木綿布方五寸。裹藥一劑。以麻絲括(刮)定。餘其絲條尺許。浸火酒於砂鍋中。定之於文火爐上。不令有潮氣。須酒色微紅時。取三指大青竹筒長五六寸。兩頭不留節。以所括(刮)麻條通竹筒中。絡其末令如鼓桴。熨患處揉摩數次。3.熨鬥絡法:先搗爛蔥白一味。合定痛散為泥。敷於痛處。以毛頭紙蘸醋貼藥上。燒鐵熨鬥絡紙上。以傷處覺熱疼口中有聲為度。4.镘熨法:以藥泥攤厚好紙上厚五分。更以紙覆其上。敷於患處。燒鐵镘子令通紅。絡熨其紙上。一法以藥泥攤紙上厚五分。縱六寸。橫四寸。從四邊起紙來裹之。為一片板。先已銅板架火爐上。置一片板於其上。俟熱透□熨於患處。5.振挺法:圖說了用桐木棒輕輕叩擊(擊打)患部上下左右(周圍),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止痛、消腫的方法。《醫宗金鑒》的原文隻說明了木棒的長度為一尺半,而《正骨範》則進一步提出了圓周三寸五分,強調了在具體操作時也要先用布疊令三重,敷患處。避免直接叩擊,增加新的損傷。6.腰柱法、杉籬法:杉板製腰椎脊柱變形矯正器具、腰痛者的腰椎固定器具以及長骨骨折的固定器具的圖說,圖說了腰柱的製法、裝著法,還有用杉板、竹簾的骨折固定法和手技。《正骨範》的圖說和《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的記載幾乎一致,但是《正骨範》進一步提出了杉籬的具體使用方法:手足骨斷骨碎筋斜筋斷者。先以布纏之。以此籬環抱之。再以布纏卷其上。並提出了注意事項:令不動搖為要。7.裹簾法:《醫宗金鑒》隻有簡單的解釋。當時的荷蘭醫書對繃帶法已有詳細的論述,桂川月池先生也另有專門翻譯的著作,所以二宮彥可在此也就沒有詳細地闡述,隻是原樣收錄了桂川流外科常用的18種繃帶法的治療圖解。這是我們能夠從書中看到的一個重要的西洋醫學的內容。18種繃帶法的具體名稱如下:白兜縛、雙縛、單縛、絞準縛、編拇縛、搤腕縛、龜手縛、裹甲縛、井字帶、(挈)肘帶、十字帶、鉤臂帶、護膊帶、(腢)帶、匾髕縛、蛇形縛、蛇象縛、螺形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