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詭道之“幕”經:虛而實的煙幕術3(1 / 3)

詭道“幕”經之七:因形措勝

孫子兵法有這麼一段: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譯為: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要防備它,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他,敵人易怒就挑逗激怒他,敵人輕視我方就設法使其驕橫,敵人安逸就設法使他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設法離間他。

戰爭中情況是千變萬化的,矛盾也是錯綜複雜的。作戰中,必須根據不同的作戰對象、不同的階段、所處的不同地位,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戰勝敵人。其一,力量對比的矛盾就有各種不同情況,應該采取不同的戰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謀攻篇》)。其二,敵人的情況有治亂、虛實、強弱、勞逸、親離的不同,因而就有本段文字講的不同對策。其三,針對敵人將帥的不同特點,也有不同對策:“必死,可殺也;必生,可煩也。”(《九變篇》)。其四,與各諸侯國的關係不同,也要采取不同對策,有的“交”;有的“和”;若戰,則應當“屈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九變篇》)。其他如對不同地形分析、火攻的運用、間諜使用等,都應區別情況,區別對待。總之,孫子提出,要“因形而措勝”,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

東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正月,袁紹病死,袁尚、袁熙率數千騎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不服曹操,二袁又去投靠他,曹操部下勸曹操對他們進行征討。曹操說:“我可以讓公孫康斬了袁尚、袁熙,把他們的頭送來,不必我們出兵。”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引兵自柳城返回,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送來首級。諸將問曹操是什麼緣故,曹操說:“公孫康素來畏懼袁尚等人,若我逼迫過急,公孫康和袁尚就會團結並力;而我鬆緩一下,公孫康和袁尚就會相互圖謀,這是必然的結果啊。”這個戰例,曹操兵不血刃,說明他根據敵人內部矛盾,輔以相應的行動,“因形而措勝”,達到了獲勝的目的。

明代末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自稱為帝,其部將牛金星將明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據為己有。吳三桂得知,怒發衝冠,發誓要報此大仇。但又知道自己勢單力薄,鬥不過李自成,不敢輕易發兵。這時滿清皇帝順治僅7歲,大權實際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吳三桂複仇心切,已不顧什麼敵友,決定以清兵的力量替自己報仇,起初多爾袞假意不肯,而實際上他早就暗地布置兵力,整裝待發,然後,才答應吳三桂的請求。吳三桂與多爾袞的兩路兵馬一起從山海關進入關內,多爾袞不僅將李自成趕出京城,而且將槍頭對準了明朝官兵,從此清兵占領了中原,並占領了明朝大部分疆土,滿人也成了中國漢人和各民族的皇帝。多爾袞的策略是積蓄力量,針對吳三桂與李白成的矛盾,“因形而措勝”,順利地入關統一了中國。

在商戰中能夠抓住“敵人”弱點,是成功的一大訣竅。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一年原蘇聯糧食歉收,原蘇聯派了一個代表團秘密到美國。日本一家貿易公司從一封電報得出結論:“蘇聯要進口大宗糧食”。近期內美蘇將會達成大批糧食貿易協定,由此必將引起世界糧食價格上漲,本公司不得坐失良機,於是一道道搶購糧食的密令就從東京總部發出。這家公司的駐外機構幾乎同時悄悄地從國際市場上購進了大批糧食。也由於喬裝打扮,動用了形形色色的代理人,這一行動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不久,蘇、美兩國糧食價格頓時暴漲。日本這家公司立即將剛剛購進的糧食拋出,獲得了一筆暴利。日本公司善於了解“戰場”實際變化,善於采取靈活有力的辦法,取得了勝利。

1983年4月,香港的光大實業公司成立不久,董事長獲得一份重要情報:智利的一家銅礦倒閉,礦主在礦山倒閉前訂購了美國的“道奇”、德國的“奔馳”等各種型號的大噸位載重車、翻鬥車共計1500輛,全部是未曾啟用的新車。為了償還債務,礦主決定將這批新車折價拍賣。董事長當機立斷,立即組織采購人員出國談判。利用對方已經喪失討價還價主動權的困境,“因形而措勝”,靈活機動談判,使7噸以上、30噸以下的載重車以原價38%的低價成交,節省外彙2500萬美元,大獲全勝。

詭道“幕”經之八:虛而實之

知彼知己,百戰百勝,這是一定不易之理。但是雙方都做到知彼知己,那就百戰不能百勝了。所以你必須要知己,同時希望彼不知己,你必須知彼,同時希望彼不能知你,知與不知,權不在你,希望彼不能知你,這種權力卻在你自己。你的真相完全顯露,對方向你弱點進攻,你必失敗無疑。隻有把弱點裝成優點的假象,使對方以為自己認識錯誤,中止進攻,才能轉危為安。檀道濟出師抵敵,糧食將盡。此種情形,不幸被敵人深悉,危機迫切,敵人拚力進攻。檀道濟放出掩蔽弱點的煙幕,徹夜量沙,偽裝白米,敵人以為糧食充足,前次探報完全錯誤,便不敢進攻。

這種蒙蔽方法乃為“虛者實之”的應用,需要天衣無縫的掩飾技巧,更應該有刀架脖子不低頭的膽量,方可達到目的。

詭道方略之:夏言晉升

嘉靖中期,嚴嵩和夏言同為朝廷大臣。夏言科第在嚴嵩之前,地位在嚴嵩之上,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深為皇帝所器重。但是他自恃才高,難免有些目中無人,尤其喜歡別人對他奉承誇讚。嚴嵩對他並不服氣,但他也是極有心計的人,不露一點鋒芒,耐心地等待時機。他利用與夏言同是江西老鄉這層關係,設法去討好夏言。有一次,他準備了酒筵,親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請夏言。夏言根本沒有把這個同鄉放在眼裏,隨便找了個借口不見他。嚴嵩心裏恨得直咬牙,但表麵卻裝得謙恭極了。他在堂前鋪上墊子,跪下來一遍一遍地高聲朗讀自己帶來的請柬。夏言很受感動,以為嚴嵩真是對自己恭敬到這種境地;這也正合了他好虛榮求奉承的心理。從此夏言很器重嚴嵩,一再提拔他,甚至還向皇帝推薦他接替自己的首輔位置。夏言大概做夢也不會想到,正是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同鄉,最後競置他夏言於死地。

嚴嵩知道自己的計謀在一步步得逞,心裏甚為得意;但表麵卻不露分毫,對夏言仍是俯首帖耳,隻是暗中在尋找、製造機會,以將夏言一下子打倒。時機未成熟他是不會露出狐狸尾巴的。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製作了五頂香葉冠,分賜幾位寵臣,夏言一向反對嘉靖帝的迷信活動,不肯接受。而嚴嵩卻趁皇帝召見時把香葉冠戴上,外邊還鄭重地罩上輕紗。皇帝對嚴嵩的忠心大加讚賞,對夏言很不滿。而且夏言撰寫的青詞(道教中茶神仙的“奏章”)也讓皇帝不滿意,而嚴嵩卻恰恰寫得一手好青詞。嚴嵩也利用這個機會,在寫青詞方麵大加研究;同時還迎合皇上心意,給他引薦了好幾個得道的“高人”。皇帝越來越滿意嚴嵩而疏遠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隨皇帝出巡,沒有按時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須乘馬車,而夏言卻乘坐腰輿(一種小車)。幾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興,因此皇帝對夏言越來越不滿。嚴嵩眼看時機已到,馬上一改他往日的謙卑,勾結皇帝所寵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麵前添油加醋地說了夏言許多壞話。皇帝本來就已經對夏言有諸多不滿,現在又是他的兩個寵臣來揭發夏言的過失,他也就沒什麼懷疑,一怒之下罷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職,令嚴嵩取代了夏言的首輔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