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道“幕”經之九:虛擬示意
《三國演義》中,張鬆欲獻四川地圖與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張鬆,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楊修是一舌辯之士,斥責張鬆,傲慢地聲稱曹丞相具有雄才,並出示曹操撰寫的兵法書籍(孟德新書)以佐證。誰知張鬆博聞強記,將書接過看了一遍,便熟記於胸,而後大笑道:“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隻好瞞足下耳!”楊修駁斥說:“丞相私藏之書,雖已成恢,本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張鬆立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納悶:“莫非古人與我暗合?”竟令扯碎其書燒之。於是讓楊修領張鬆來見他。
在這場交鋒中,張鬆之所以能夠打掉曹操、楊修的傲慢氣焰而獲勝,就在於成功地運用了一種論辯技法——虛擬示意法。
虛擬示意法,就是將本來沒有的情況當作客觀事實推出,並竭力讓對手相信,從而戰勝之的一種論辯技法。這種方法的實施,包括虛擬和示意兩個步驟。兩者,是緊密聯係的。但比較起來,虛擬較容易些——主導者就是自己,虛到什麼程度,擬出何種樣式,全憑自己;而示意則較困難——目的是要對手相信自己的虛擬,如對手不相信,虛擬則徒勞。可見,虛擬是前提,示意是關鍵。
要成功地運用虛擬示意法,就需要巧妙把握這兩個步驟。具體說來,就是:
①要虛得合情合理,讓對方真假難辨,惺惺作態,就是裝模作樣做給對手看的姿態。這種姿態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說,不能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過大。要虛得大致符合當時、當地、當事人的實際狀況。因為人對是非的判斷,靠的是知覺,知覺的正確與否,依賴於過去實踐的知識和經驗。當對手的虛擬同自己過去實踐的知識和經驗相吻合或一致時,知覺就產生一種認同感,就對對手的虛擬予以理解、認可。前例中,張鬆虛擬的“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操是一位統兵主帥,要寫兵法書籍,難免對前人總結戰爭的經驗有所借鑒。加上他的猜疑心本來就重,當然就會相信了。反過來,如果張鬆虛擬的是“此是我對席所作”,抑或“此是江東孫權所作”,楊修、曹操的知覺,都不會產生認同。因為這與他們的實踐與經驗相差太大。
在論辯中,作為對手,對方總是抱有某種程度的戒備與警惕的;對你所說的,本能地會產生懷疑。這就更需要在虛擬時,於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時,不防來一點真真假假,造成一種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的混沌局麵。如張鬆的“無名氏”,不說具體,讓你莫測高深。這時,對手的知覺是:實亦實,虛亦實。於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虛擬的全部內容,而落入圈套。
說虛話技藝圓熟者經常使用“有幾分真”的謊言來使人倍以為真,蒙蔽性非常大。
②示意要疏而不漏,態度誠懇,表達巧妙示意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言語。同時,應當輔以情感、神態。動作、語調等的幫助。對手對你的虛擬接受程度,取決於對你的示意的感知與理解的深淺。自己的示意越明晰、越確切、越執著、越有誘惑力,對手的感知與理解力就越強,從而,導致其產生錯覺的概率也越高。比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孫劉聯合抗曹,在勸說周瑜時,便虛擬出“曹操征伐江南,是為了得到二喬”之說。而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當細致周密:先是將曹植《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鎖殊”,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前夕之與共”,巧妙地移與二喬。激起周瑜大怒後,又詳作惶恐之狀,連稱:“失目亂言,死罪,死罪!”待周聯合破曹之意已定之後,再放意勸其“事須三思,免致後悔”。這樣才鞏固了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
因此,可以說,示意,是在操縱對手的知覺。虛擬一旦實施,擺在自己麵前的,既要千方百計調動對手的情感,使他對自己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又要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虛擬,使對手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要讓對手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說的,那麼,便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隻有相信你所說的,自己才能獲得利益。這是將一個充分必要條件的假言推理樹在對手眼前,迫使他隻能作出相信你所說的唯一選擇。
為了更有效,示意還可以利用人們對共同點具有的認同心理,站到對手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地為對手的利益說話,使對手感到自己是為他好,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並適當使用一些緩解對方警惕性的言語。如諸葛亮的“事須三思,免致後悔”。現代社會諸如“考慮到我們雙方的利益”“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聰明的人都會這樣做”之類。如此,對手的防線最終會崩潰,自覺不自覺地會相信你的虛擬。
詭道方略之:酒場訂貨
有一年在貴陽舉辦的中國國際名酒節上,外省某經貿公司與貴州一酒廠的談判,酒廠即成功地運用了此法。該公司欲訂購白酒10噸。但貴州的酒廠如林,名酒如雲,各家競爭激烈。究竟訂哪家的,委實舉棋難定。
他們在與這家酒廠的洽談間,對這麼一宗大生意,廠家掩藏起內心的興奮,平靜而又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今年的貨早已訂完了。已開始訂明年的。如果你們需要,我們設法給你們安排明年早一些的。”對此虛擬,公司當然大出意外:“是嗎?前天你們還在大拉客戶哪!”這家隨即實施示意技巧,擺出一副赤誠:“商場如戰場嘛,你們是聰明人,會不懂?那是我們的一種策略。眾所周知,我們的酒是根本用不著‘拉’的;更何況過了一天,情況還會不變?這不,今天一清早,廣東一家公司才將今年的最後一批10噸全部訂完。你們可以去問問他們嘛!”此示意果真有效,公司有些急了:“是的,聽說你們的酒好,我們才慕名而來。我們來一趟也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挪給我們一些?這家進一步示意,故作難狀。公司更加著急,好話說了一大堆。”廠家這才以關懷、同情的口吻說道:“既然你們要與我們長期合作,考慮到我們的長遠利益,我們可以給其他客戶做做工作,每家勻出一點,給你們湊足10噸”。公司大喜,廠家更大喜了。
詭道方略之:長平之戰
戰國中晚期,秦國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麵的全麵勝利,至秦昭王時,秦國已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秦周邊的韓、魏、燕、趙四國,為了遏製秦的擴張,形成了鬆散的聯盟關係。四國之中,最強的是趙,最弱的是魏。秦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魏,迫使魏親附於己。接著又大舉攻韓,韓王異常恐懼,遂譴使入秦,表示願意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求和。但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意獻地入秦,為了促成韓、趙兩國聯合抗秦,他主動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貪利受地,將上黨並入自己的版圖。趙國這一舉動,無異從秦國口中奪食,秦王大怒,於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長王乾率軍攻打上黨。上黨趙軍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王聞秦軍東進,就派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以圖奪回上黨。這樣,戰國時期規模空前的長平之戰的序幕就揭開了。
廉頗率趙軍主力抵達長平後,即向秦軍發起攻擊。由於秦強趙弱,趙軍連戰皆負,損失較大。廉頗鑒於實際情況,及時改變了戰略方針,決心轉攻為守,依托有利地形,築壘固守,以逸待勞,使秦軍頓兵挫銳陷於疲憊。廉頗的這一手段發生了效益,秦軍的進攻勢頭被抑製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