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詭道之“幕”經:虛而實的煙幕術3(3 / 3)

為了打破這個不利的僵局,秦采用離間手段,派人攜帶千金去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布流言:廉頗防禦固守,是快要投降秦軍的表現;秦軍最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不諳軍情的趙王本就認為廉頗怯戰,聽到這些流言立刻命令趙括接替廉頗為將。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隻知空談兵法的人。他到了長平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製度,搞得全軍官兵離心離德,鬥誌消沉。他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

秦王見離間計得逞,立即任命驍勇善戰的廣武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乾出任秦軍統帥。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警惕,秦王命軍中對此嚴守秘密。

白起為中國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曾率秦軍攻韓擊魏,遠懾荊楚,兵鋒所向,各國披蘼。

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魯莽輕敵的弱點,采取後退誘敵,圍困聚殲敵軍的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線部隊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即向主陣地長壁撤退,誘敵深入;其次,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趙軍的進攻,並組織一隻輕裝銳勇的突擊隊,待趙軍被圍後,主動出擊,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二萬五千人埋伏在兩邊側翼,待趙軍出擊後,及時插到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退路,協同主陣地長壁的秦軍,完成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其四,用騎兵五千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製和監視營壘中的趙軍。

戰爭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預計的方向進行。公元前260年8月,趙括統帥趙軍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退。趙括不問虛實,立即實施追擊。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定陣地——長壁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攻勢受挫。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的秦軍兩翼二萬五千奇兵迅速出擊,及時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後方,切斷了趙軍與其營壘的聯係,構成了對進攻趙軍的包圍。另外的五千騎兵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牽製、監視留守營壘的趙軍。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的趙軍。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危急,被迫就地構築營壘,轉攻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聽到秦軍包圍趙軍的消息,親赴河內(今河南沁陽),把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丁組編成軍,增援長平戰場。這支部隊占據長平以北的丹珠嶺及其以東一帶高地,斷絕趙國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從而確保了白起徹底地殲滅被圍的趙軍。

9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內部互相殘殺以食,軍心動搖,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仍遭慘敗,自己也命喪秦軍亂箭之下。趙軍失去主將,鬥誌全無,遂不複再作抵抗,全部解甲投降。這四十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殺。秦軍終於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

長平之戰中,秦軍共殲趙軍四十五萬人。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強勁的對手趙國,懾服了其他各國,為秦日後完成統一六國大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出傑作。名將白起在這場戰爭中,以自己傑出的軍事指揮藝術,指揮秦軍給趙軍以毀滅性打擊,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戰先例。

詭道“幕”經之十:聲東擊西

詭道方略之:本田亞馬哈聲東擊西誰主沉浮

在日本的摩托車生產行業中,本田、鈴木和亞馬哈是最大的3家生產企業,它們的產品占據了日本摩托車產品市場的98%以上的份額,號稱日本摩托車“三巨頭”。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亞馬哈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奪日本摩托車市場“霸主”地位的商業戰,在這之前,本田已是老大,日本街頭行駛的摩托車差不多有一半是本田的產品。但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由於將注意力轉移到開發、生產轎車和向海外擴展上麵,導致市場份額節節下降。而此時的亞馬哈感到擴展市場時機已到,便頻頻發起攻勢,意欲奪取日本摩托車市場的“冠軍”寶座。可惜的是,由於亞馬哈對市場判斷多次失誤,結果不但奪冠無望,連“老二”的位置也沒有保住。本田同亞馬哈打得難解難分,為鈴木的擴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1967年,鈴木曾因忙於開發輕型汽車而被亞馬哈奪去“老二”的寶座),亞馬哈再次淪為日本摩托車三強之末。

龍虎之戰不相讓

這場本田一亞馬哈之戰的導火線是輕便摩托車。在這之前,摩托車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一種是警察或體育比賽用的大氣缸運動型摩托車;第二種是當作交通工具的實用型摩托車;第三種是純粹用於消遣玩樂的娛樂型摩托車。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車生產企業發現,一種造型小巧、啟動方便、適宜於女性或白領人士通用的輕便摩托車很有發展潛力,便爭相開發,生產。

最早發現這一市場並推出產品的是本田。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歐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後又陸續推出了“查利50”、“羅密歐”等多款小型摩托車。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價僅為63000日元的輕便摩托車,別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羅蘭的喝彩聲大做廣告,結果廣受女性消費者的歡迎,十分暢銷,從而成功地迎來了一個所謂的“輕便摩托車時代”,一如我們眼下上海的助動車大流行。

亞馬哈對這一市場的判斷卻稍遜一籌,直到本田的輕便摩托車已經成為日本女性消費者的“寵兒”時,才猛然醒悟。在1977年3月推出了一種“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穿裙子者不用跨腿即能騎乘,售價為6萬餘日元,顯然是衝著本田來的,從此,本田和亞馬哈的摩托車市場爭奪戰拉開了序幕。

亞馬哈推出輕便摩托車雖然比本田晚了一步,但由於其產品的獨特性,再加上借日本名演員大做廣告,打開局麵還是成功的,在激烈的競爭中,雙方針對自己產品的安全性能大肆宣傳。本田說它的產品是跨腿騎乘,刹車時能立即用腳著地,十分安全,暗指亞馬哈的並步式輕便摩托車缺乏安全感;而亞馬哈亦不示弱,強調自己的產品“重心低,所以更放心”。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這時,由於本田開始注意力轉移到同美國合資,在俄亥俄州建立本田工廠以及在意大利貝盧諾建立銷售中心上麵,從而牽製了輕便摩托車開發的精力,使得亞馬哈產品長驅直入,在日本摩托車市場上的占有份額節節上升。1981年,本田和亞馬哈在日本的摩托車市場上的占有份額分別是近40%,相差無幾。

“再緊一步,我們就能趕上並超過本田。”亞馬哈社長小池久雄胸有成竹地說。

輕易獲勝使亞馬哈決策層出現了輕敵思想,不顧實際地提出了“建立年產400萬輛生產體製,奪取市場首位”的口號,意欲擠走本田,獨霸日本的摩托車市場。

1982年,亞馬哈一舉投入300億日元,建成袋井第二工廠,為建立年產400萬輛生產體製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