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宦官趙高】(2 / 2)

司馬遷的《史記》寫到這裏時,有一段極其精彩的對白,但請恕我在這裏不再引述,因為我覺得文言文寫作有太多的文飾,而白話文有時則能把問題表述得更清楚。趙高:你爹死了,家產都給了你大哥,你啥也沒有,咋辦捏?胡亥:能咋辦?誰叫咱水平低捏?認栽唄!趙高:傻孩子,咋這就認栽了捏?

這事就你、我、還有老李三人知道,想變還有的變!你好好琢磨琢磨,是當領導好還是當群眾好?胡亥:我是怕幹這種事被人戳一輩子脊梁骨……趙高:怕什麼!這事商湯、周武都做過,見有誰說啥沒?老爺們做事兒,說幹就幹,怕這怕那早晚倒血黴。胡亥:老爹還沒入土呢,這時候改遺囑怕不合適……趙高:做這事兒就得他媽趕緊!難不成你到追悼會上改?胡亥:那就依照師傅的意思辦……趙高:成,不過這事兒我說了還不算,還得跟老李商量商量,你等我信兒。

擺平了胡亥,接下來就是李斯。對趙高來說,這才是最難的一步棋。李斯,大秦帝國的丞相,一個正牌的有營運執照的資深駕駛員,現在要被拉上這趟黑車,還隻能坐副駕駛的位置,對普通人來說實在是難如登天。丞相李斯李斯,這個位極人臣的帝國丞相,年少時曾經隻是楚國上蔡城裏一個平凡小吏。

有一天,這個小吏突然對老鼠發生了興趣,他發現,生活廁所中的老鼠整天不過是吃點米田共而已,見了人來還要躲躲藏藏的,惶惶不可終日;而生活在糧倉中的老鼠,整天吃上好的粟米,吃飽了就大大方方地躺在倉庫裏睡覺,什麼憂慮也沒有。李斯從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原來高帥富和矮挫窮的區別,就看你處在什麼位置上啊。於是,李斯決定跳槽,他離開家鄉,投到了儒學大師荀子的門下。

投身儒門並不是因為李斯真的信奉儒學,而是由於他需要一張含金量高的文憑,這是找一個好工作的前提。況且荀子的學問並不局限於儒家,李斯向他學的是政治及管理學,簡稱帝王之術。在荀子那裏,李斯也意外結識了當時的另一位文化名人——韓非。李斯常常拜讀韓非的文章,對他十分崇拜,常自愧不如。

後來,李斯的思想表現出非常濃重的法家色彩,這很可能是受到了韓非的影響。跳槽是一門技術活,你需要有文憑,需要有才幹,更需要有獨到的眼光。在荀子那裏待了幾年,李斯得到了前兩樣東西,但是投到誰的門下呢?李斯沒有選擇用所學知識報效自己的祖國,因為楚國江河日下,不可能給李斯他想要的東西。

他去了秦國,那個蒸蒸日上的國度。在秦國,李斯投在呂不韋門下做門客,受到呂不韋的賞識,做了一名郎官。投靠呂不韋,算是跟對了人,於是不久之後,他就得到了麵見秦王嬴政的機會。機遇決定命運,李斯抓住了機遇。他直截了當地建議嬴政吞並六國,成就帝業,這與嬴政的想法一拍即合。於是,這位一名政治敏感性較強的同誌,被提拔到正局級長史的位置上。

作為一名局級幹部,李斯起到了部長級幹部都不可能起到的戰略作用。他製定了計劃,收買或刺殺了關東六國的一係列政府要員,攪亂了六國政局,大大加快了國家統一的步伐。也正因為這樣卓越的工作實績,李斯順利進入了決策層,得到了客卿的職務。

作為一顆政壇新星,李斯在這一時期更加積極地要求進步。為了進步,他可以付出一切,也可以不顧一切。如果有人敢擋他的路,他就會不顧一切地把這個人踩在腳下——無論這個人是誰!李斯年輕時曾經崇拜的偶像韓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被李斯陷害,最終冤死獄中。當時,韓非因其著述,也受到了嬴政的賞識,嬴政想將韓非留在秦國,委以重任。李斯深知韓非之才遠勝於自己,便挖空心思對嬴政說了這樣的話: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嬴政一時失察,聽信了李斯,將韓非下獄,李斯又送**給韓非。韓非最終冤死獄中。然而,李斯也不會一直順風順水,就在他為消除潛在對手而得意洋洋時,一個大浪毫無征兆地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