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史前文物的尋找現在拓展出了希臘大陸。一些愛琴中部島嶼,比如安提帕羅斯( Antiparos)、伊俄斯( Ios)、阿莫爾戈斯( Amorgos)、希洛斯島( Syros)以及錫弗諾斯島都發現有異常豐富的愛琴中期文物。西蘭( Syran)的墓葬係列埋藏著蜷縮的屍體,正是在愛琴最典型的發現。米洛斯島很久以來就以盛產早期物件而著稱,卻一直沒有得到係統的發掘。直到 1896年英國雅典學院接手,在費拉科庇發現了除了新石器時代以外愛琴文明各個階段的文物。
在青銅時代晚期的塞浦路斯地圖上[如米雷斯( J。 L。 Myres)和李希特( M。
O。 Richter)在塞浦路斯博物館的編目上所給出的],僅在墨薩奧拉( Mesaor'a)地區附近就顯示了多於二十五個的定居點,其中在薩拉米( Salamis)附近的恩科米(Enkomi)所得的愛琴貴金屬珍品是邁錫尼之外最豐富的。商特爾( E。 Chantre)在 1894年於弗裏吉亞以及普提裏亞( Pteria)找到了類似希沙利克所產的無光澤的物件。而隨後被派往安那托利亞西北的英國考古探險隊每一次都能夠從偏遠的林達庫斯( Rhyn-dacus)、桑加利烏斯( Sangarius)以及哈裏斯( Halys)等峽穀中帶回愛琴樣式的陶器樣品。
而在埃及, 1887年皮特裏( W。 M。 F。 Petrie)在卡洪( Kahun)和法尤姆( Al Fayyum)發現了克裏特風格的彩繪陶瓷碎片。 1889年他溯尼羅河而上,在阿瑪納山( Tell el-Amarna)幸運地發掘出不少於 800件愛琴花瓶。如今在開羅、佛羅品的仿製之作,這已經足以償還愛琴文明在之前對埃及藝術欠下的債了。 1885年在西頓( Sidon)發現了兩件愛琴陶器;而 21世紀初巴勒斯坦基金會( Palestine Fund)在對菲利斯丁( Philistines)的發掘中出土了許多愛琴殘片,特別是塞浦路斯陶器。
西西裏島東南部自從奧爾西( P。Orsi)對倫蒂尼( Lentini)附近的西塞爾( Sicel)墓於 1877年發掘以來,已經成為了一個早期文物的源泉,其中有自希沙利克的第二層以來對愛琴裝飾主題的持續模仿。撒丁島也有愛琴文明的遺址,比如在特蒂(Teti)附近的阿比尼( Abini)。西班牙也在加的斯( Cádiz)和薩拉戈薩附近的墓葬中出土了經辨認為愛琴風格的文物。
然而,在愛琴海有一片土地,它的富饒在任何時候都能使所有其他的地方黯然失色,這個地方就是克裏特。它的豐富使我們不得不認為它就是愛琴文明的源泉,並且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政治和社會中心。 1885年在伊達山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精美的青銅器,然後人們又陸續找到了一些有銘刻的紀念物,例如著名的哥提那法律( Gortyna),這些發現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不過,第一批被確認為愛琴文物的是 1878年卡羅愷利諾斯( Minos Kalokhairinos of Candia)在克諾索斯發現的一些物件。繼而哈爾布赫爾( F。 Halbherr)在墨薩拉( Messara)南部平原的發掘工作也很有收獲。施蒂爾曼( W。 J。 Stillman)和施裏曼在克諾索斯進行了不太成功的嚐試,最後還是阿瑟。埃文斯在 1893年走進了曆史,他在之後的幾年內遊曆了整個島嶼,收集了零星的一些意義不詳的材料,使他慢慢感覺到重要的發現即將到來。他也收集了足夠的證據來證實當初的設想:能夠發現書寫的文字,而在此之前沒有人指望能在愛琴文明裏找到這種東西。最終的突破出現在 1897— 1898年,克裏特文明終於向人們揭開了它的麵紗。
因此,現在這裏所稱的“愛琴地區”已經擴大到了包括克裏特和塞浦路斯在內的愛琴海群島、希臘半島、愛奧尼亞諸島以及西安那托利亞。但仍需要證據來加入馬其頓和色雷斯海岸。它的分支可以延伸到西地中海地區,西西裏、意大利、撒丁那以及西班牙,以及東地中海地區,包括敘利亞和埃及。而對於昔蘭尼第三節希臘文明
一、希臘文明的誕生
希臘文明誕生於巴爾幹半島和愛琴海域。與起源於大河流域盡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這裏的自然條件可謂惡劣。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希臘人硬是憑著超凡的智慧和毅力,開辟出一個理想的生存空間,將荒山野嶺改造成果木飄香的綠園,使暴虐無常的海域變成了縱橫千裏、貫通八方、儀態萬千、美不勝收的平川。而且就是這個空間,曾構成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結出了人類文明史上豐碩的果實。
古希臘文明的興起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約 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裏特文明和麥錫尼文明。大約在公元前 12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麥錫尼文明,希臘曆史進入所謂的“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了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並於公元前 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公元前 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 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公元前 8—前 6世紀,大多數的城邦完成了君主製向民主政治或“僭主政治”的轉化。
二、希波戰爭
在希臘城邦向地中海沿岸擴展的同時,西亞的波斯帝國也在擴張,強大的波半島上的米利都等希臘城邦發動起義,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鎮壓起義後,就準備進攻雅典。公元前 490年,波斯大軍渡海西侵,但在馬拉鬆戰役中被人數居於劣勢的雅典重裝步兵擊敗。希臘人贏得了第一次希波戰爭的勝利。公元前 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 50萬大軍再次進攻希臘。希臘各城邦也結成同盟,共禦強敵。希臘聯軍的陸軍以斯巴達人為主力,海軍則以雅典艦隊為主。希臘陸軍在溫泉關阻擊波斯陸軍,雖然兵敗,但為希臘海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將全城焚毀,但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海戰中一舉擊潰波斯海軍,波斯人麵臨補給被切斷的危險,不得不撤退。希臘人乘勝追擊,解放了小亞細亞的希臘諸邦。第二次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勝利告終。
希波戰爭在自由主義和分離主義的希臘土地上灑下了帝國主義的種子。
三、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波戰爭以後,雅典成為希臘的霸主。雅典海軍是希臘各城邦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雅典的民主製也在伯利克裏執政時期達到黃金時代。希波戰爭中,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後逐漸成為雅典實現其霸權的工具。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不滿雅典的霸權,雙方爆發多次摩擦。公元前 431年,斯巴達的同盟底比斯進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依靠其強大的海軍進行封鎖,斯巴達則攻入雅典,試圖迫其決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遂於公元前 421年締結和約。和平未能維持很久,公元前 415年,雅典對西西裏島斯巴達的盟邦敘拉古發動大規模遠征,結果以慘敗告終。西西裏遠征使雅典元氣大傷,從而無力抵禦斯巴達的攻勢。公元前 405年,雅典海軍被全殲。次年,雅典向斯巴達投降,斯巴達成了希臘的新霸主。斯巴達的霸權也未能長久,希臘各城邦陷入混戰之中。
四、馬其頓的崛起
馬其頓位於希臘的北部,處於希臘文明的邊緣,被希臘人視為蠻族。但從公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馬其頓成為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麵對馬其頓的崛起,希臘建立了以雅典為首的反馬其頓同盟。公元前 338年,馬其頓在喀羅尼亞大敗希臘聯軍,取得了對整個希臘的控製權。公元前 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亞曆山大即位。亞曆山大即位後很快就平定了希臘城邦的起義,鞏固了政權。公元前 334年,亞曆山大率大軍渡海東征,拉開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亞曆山大最大的敵人是強大的波斯帝國。亞曆山大先後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蘇斯擊敗波斯軍隊,從波斯人手中奪取了敘利亞和埃及。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試圖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亞曆山大拒絕。公元前 331年,亞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米拉戰役爆發。亞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勝利,並乘勢攻下巴比倫,波斯帝國滅亡。亞曆山大繼續東進,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 323年,亞曆山大病死,他龐大的帝國也隨之分裂,古希臘曆史結束,希臘化時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