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邁錫尼文明(3 / 3)

五、希臘的國家政體形式

當時希臘的國家政體形式有僭主製、寡頭製、貴族製、共和製、民主製、君主製等等,一時宛如百花競放,爭奇鬥豔,異彩紛呈。在這個百花園中,曾有這樣一種政體吸引著人們的興趣:每個公民都有選舉和被選舉權,官位輪流充任,一年一選,且大多任期一屆,極少連任。這裏不采用代表製,不存在使命製,更容不得世襲製,一切都依公民的意誌為轉移。這是一種真正的、直接的民主,在曆史的發展中,它演化為一種精神。

六、希臘的文化

文化上,哲學之風興起。大師們注重師門的光大與傳承,紛紛設壇講學,建宗立派。從米利都派的誕生到犬儒派的衰落,唯物唯心,無神有神,摩肩接踵,興亡交替。而從蘇格拉底,經柏拉圖,到亞裏士多德,名師才高八鬥,高徒學富五車,更形成一道萬世矚目的風景。在文學園地裏,希臘神話尤為引人注目。它言、故事、戲劇,被琢為雕塑,繪成瓶畫,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希臘神話根植於豐富多彩的社會現實,所以諸神的形象具有鮮明的人性化特征,生動豐滿,多姿多彩。在這裏,史詩居於重要地位。《荷馬史詩》具有重大的文學價值,又蘊含著大量的史學信息,考古學家正是依據這些信息取得了世紀初期驚天動地的考古發現。戲劇是古典時代文學園地的瑰寶。希臘的劇作家都是傑出的文學巨匠,他們將神話故事和社會現實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以嚴肅的、嬉笑的、真實的、虛構的、歌頌的、批判的、讚揚的、諷刺的方式或手法表現和展示劇本的情節和過程。

希臘的文化代表人物

柏拉圖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係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複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他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其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係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麵而豐富的課程學科目。

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首先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裏士多德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征。

亞裏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裏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

七、希臘文化精神

奧林匹斯宗教的基本特點是直觀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覺主義,這是希臘文化的基本特點。希臘文化的自然崇拜和感覺主義特點典型地體現在對人的自然形體和現世生活的讚美之中。他們對肉體的重視更甚於對精神的關懷,對現實的關注更甚於對彼岸世界的向往。希臘人對肉體的重視和崇拜必然反映到他們的神話或宗教中,從而就產生了一人同型同性的奧林匹斯諸神形象。

在希臘,精神與肉體仍然處於一種尚未分離的“青春”狀態中,這種青春在感官現實世界裏表現為“具有軀體的精神”和“精神化了的感官性”。

這種靈肉和諧的純淨之美,這種生動鮮明的感性化色彩,使得希臘神靈與其說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冰冷無情的“精神”,不如說是一些比人更富有人情味的生靈,一些典型意義上的人,從而藝術化和理想化了的人。藝術化而非神學化,形象化而非概念化,人的感性特征的理想化而非人的理性本質的抽象化,這正是希臘多神教不同於基督教的最重要特征。

亞曆山大對東方的征服以及所開創的“希臘化”運動把希臘與東方文化聯係為一個相互融通的整體,這不僅僅是希臘文化向東方文化的滲透和擴張,而且夾雜著東方文化對希臘文化的反滲透。源於東方的(波斯和埃及)的君主專製信仰,正隨著希臘化的過程浸入西方文化的機體,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西方文化的麵貌。

隨著亞曆山大帝國的崩潰,英雄主義理想的徹底隕落,希臘人紛紛縮回到紛亂無聊的政治遊戲和醉生夢死的溫柔鄉裏。他們不再崇拜英雄,不再讚美神靈,把全部目光轉向自身。他們以消極頹廢的姿態對待生存,以玩世不恭的行為方式和冷嘲熱諷的口吻對待生活中一切神聖的東西,這種姿態與希臘文化和諧之美的個性和歡愉明朗的基調迥然不同,也與城邦時代崇高的悲劇精神背道而馳。

希臘化時代是希臘文化在地域上的推廣與擴展,但實質上是希臘文化精神的衰頹和沒落。亞曆山大帝國分裂為三個王國——希臘的馬其頓王國、埃及的托勒密王國和西亞的塞琉西王國。希臘文化則向繁縟華麗和虛浮無聊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地融入埃及、波斯等地文化的驕奢淫逸成分;經濟中心由希臘半島轉向西亞的安提阿赫、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

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一種神秘主義的和彼岸的宗教精神正在悄然興起,它與感覺主義、現世性的希臘多神教不同,與日後從猶太教中脫穎而出的基督教一脈相通。

八、希臘文化精神的凋敝

既然希臘多神教的現實基礎是分離主義的城邦製度,那麼當亞曆山大結束了希臘城邦製度的時候,他也就敲響了奧林匹斯諸神的喪鍾。在希臘化時代,希臘的政治向著東方專製主義、官僚主義和腐化墮落的方向發展,亞曆山大帝國分裂而成三個王國,希臘的文化則向著繁縟華麗和虛浮無聊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地融入了東方文化的驕奢淫逸的成分。在經濟生活方麵,希臘化世界的中心從希臘半島移至西亞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在思想方麵,希臘化時代產生了犬儒主義、懷疑主義、伊壁鳩魯主義和斯多噶主義等各種哲學派別,哲學不再把它的目光投向宇宙的本原(如希臘的自然哲學)、形而上學的本質(如柏拉圖的“理念”論)或者現實的國家(如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哲學),而是將其局限在個人自極倫理學的影響,希臘化時期的人們在宗教生活方麵轉向了神秘主義。

希臘化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在於,希臘城邦文化所獨具的那種和諧之美出現了裂痕,精神與肉體之間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了,從而產生了明顯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對立。其結果,一方麵是瘋狂放縱的物欲,另一方麵則是悲觀棄世的神秘,肉體與精神雙方都陷入到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之中,於是不得不轉向東方文化的巨大陰影中去尋求解脫。

九、希臘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希臘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到拜占庭和中世紀時期,希臘又是東方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交彙點。悠久的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絢麗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希臘人的,也是全人類的無價瑰寶。愛琴海是古希臘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文明首先在克裏特島獲得發展。克裏特文明以島嶼北部的克諾索斯為中心,在公元前 2000年中期米諾斯統治時期臻於極盛。古代希臘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築等方麵做出巨大的貢獻,成為後代歐洲文明發展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