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馬的起源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羅馬。
根據現代的研究,意大利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到了新石器時代,利古裏亞人從非洲經過西班牙、法國來到意大利。公元前 2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一些講印歐語的部落從多瑙河和喀爾巴阡山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地,居於帕拉提烏姆等山丘。與此同時或稍後,薩賓人居於鄰近山丘。其後,伊利,其中一支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約於公元前 極倫理學的影響,希臘化時期的人們在宗教生活方麵轉向了神秘主義。800年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特拉斯坎人也來到這裏。
公元前 8世紀至公元前 6世紀,希臘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並建立城邦。公元前 7世紀,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 3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公元前 7世紀末至公元前 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邦的過渡。公元前 5世紀末,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過長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占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意大利。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複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 6隻禿鷲,羅穆盧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 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裏納斯。
羅馬草創之初,聚集了一群奴隸、逃犯和亡命之徒,羅穆盧斯兄弟收留了這些亡命者,並為他們建築了一座名為避難神靈的庇護所。
當羅穆盧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後,由於羅馬最初的居民是一舉行盛大獻祭儀式為名,引來了附近的薩賓人,羅馬青年乘機劫掠薩賓人的婦女,強行與之成婚。
後來薩賓人籌措人馬,前來興師問罪時,那些被掠奪的婦女卻懷抱嬰兒呼天搶地地衝至兩軍陣前,製止了這場即將在父兄和丈夫之間的流血戰爭。
三個不同部落的人共同構成了羅馬人:以羅穆盧斯命名的羅馬納人,以薩賓人的首領提烏斯而命名的塔提恩人,曾經在叢林裏避難而被稱為的盧克倫人。後來羅馬法律和國家體製中,三分法始終是一種基本的原則。
羅馬在起源方麵並不像希臘和東方國家那樣有一個古老悠久的文明源流可溯可循,它缺乏一種天然的文化根基,缺乏一個循序漸進的曆史過程,而是一種強製性的混雜的產物。
對於這樣的曆史開端,羅馬人並不引以為恥,反而培養了一種粗獷彪悍的勇武精神和不可伸縮的紀律觀念。
羅馬國家的建立,必需當做羅馬特征的主要基礎看。因為這種情形包含著最嚴厲的紀律,並且要對於同盟的目的做自我犧牲。
一個國家剛剛自己形成,又以武力為基礎,必然要靠武力來維持鞏固。這不是一種道德的、自由的聯係,而是一種強迫服從的狀態。羅馬人所謂的德行是指勇敢,然而並不是個人的勇敢,而是在根本上和同伴們聯係時表現的勇敢。這種聯係被看做是至高無上的,可以用種種暴力組織而成。
盡管羅馬人後來建立了龐大的帝國,征服了希臘、埃及、小亞細亞和西亞的許多文明古國,但在文化方麵它始終被希臘人和其他民族視為粗野的蠻夷之邦。
二、羅馬帝國的擴張
公元前 3世紀早期,羅馬人統一了意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強國。此後,羅馬開始了長期的對外擴張曆程。羅馬擴張的第一個對象是當時地中海的一個強國迦太基,其陸續奪取了西西裏島、科西嘉島、撒丁島以及阿爾卑斯山以南的一些地方,最終攻占迦太基城。迦太基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從此成為羅馬人的阿非利加臘,然後,又派兵侵略敘利亞,控製了西亞部分地區。在西部,羅馬人也侵占了許多地方,今天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很多地方都被納入羅馬的版圖之內。愷撒統治時期,還兩次派兵侵入不列顛。屋大維率領的羅馬軍隊又滅亡了埃及,把埃及並入羅馬。公元前 2世紀下半期,羅馬已經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國,當時,羅馬帝國的版圖東起幼發拉底河上遊,西臨大西洋,南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北達萊茵河和多瑙河。
在對外擴張過程中,羅馬人充分表現出他們的勇猛、頑強、凶殘、忠誠等性格特征和視死如歸的榮譽意識,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意誌,使得羅馬人在征戰過程中無往而不勝,並且令所有的對手膽戰心驚。整個羅馬國家就如同一台瘋狂旋轉的戰爭機器,這台機器不把全世界都卷入它的齒輪是決不會停止轉動的。
羅馬永遠處於戰爭狀態,而且這些戰爭永遠是激烈的戰爭:原來,一個永遠進行戰爭的民族,一個以戰爭為政府統治原則的民族,必然會或是自己毀滅,或者戰勝所有其他民族……羅馬人不取勝是決不締結和約的。
三、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又稱為羅馬王國,是指在前 753年到前 509年這一時期的古羅馬是一個傳統的君主製國家。這一時期先後有 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裏亞會議(羅馬稱胞族為庫裏亞,每 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
第一王羅慕洛在前 753年建立羅馬城,標誌著羅馬王國的到來。羅馬王國前後共有 7個王,前 4個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 3個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 6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誌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公元前 6世紀時,羅馬平民的人數大增。如果說在最初,羅馬人還可以通過把一部分平民逐漸容納到血緣親屬的氏族和部落中來的方法解決部分平民不滿的民人數即使不完全等同於羅馬人民,也幾乎與它相差無幾了。此外,平民在經濟和軍事事務中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羅馬的工商業多由平民經營,稅收的很大一部分也來自平民。一切與羅馬有關的戰爭,無論是自衛戰,還是對外擴張都離不開平民的參與。廣大平民對氏族貴族的門閥特權強烈不滿。他們要求形成中的羅馬國家機構不再是以氏族門第,而是以財產多寡來確定它管轄下居民的權利和義務。而這一點,羅馬的氏族製度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塞爾維烏斯改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