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羅馬文化(2 / 3)

塞爾維烏斯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按財產多少劃分居民等級。規定羅馬居民,不論貴族和平民,按財產多少劃分為五個等級。第一級,擁有相當 10萬盎司或更多的財產,出重裝步兵80個百人隊(森都裏亞),另外出 18個騎兵隊(稱騎士);第二級,擁有 7.5萬至 10萬盎司財產,出次重裝步兵 22個百人隊;第三級,擁有 5萬至 7.5萬盎司財產,出次重裝步兵 20個百人隊;第四級,擁有 2.5萬至 5萬盎司財產,出輕裝步兵 22個百人隊;此外,無產者( proletarii)不入級,出 1個輕裝步兵百人隊。

共計 193個百人隊。

第二,按百人隊設立森都裏亞大會(百人隊大會)。凡是服兵役的都可參加。

這個以財產原則建立的新機構,取代了以氏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庫裏亞大會。庫裏亞大會的一些重要職權:如宣布戰爭,選舉官吏,重大案件的審判等都轉歸了森都裏亞大會。從此,庫裏亞大會逐漸地喪失其政治上的重要性。在森都裏亞會議進行表決時,每個百人隊隻有一票,所以第一級的富有者還可操縱絕對多數(98票),平民的勝利還是初步的。

第三,羅馬城內建立四個地域部落作為管理居民的行政單位,代替原來的三個血緣部落。它們各以所在山丘為名,即帕拉丁、埃斯奎林、蘇布拉與科裏納爾;城郊農村則劃分為 15或 16個地區部落。“這樣,在羅馬也是在所謂王政被廢除之前,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古代社會製度就已經被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新的、以地區劃分和財產差別為基礎的真正的國家製度。”塞爾維烏斯改革使羅馬王政時代的社會經濟

王政時代的羅馬,由於鐵器工具的普遍使用,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鐵製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手工業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冶金、製革、製陶等開始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交換比以前發達,交換的媒介物已不是牲畜,而是使用銅塊衡量。

第一,貴族的形成。當時,部分富有宗族開始利用特權,霸占公有土地和財產,並且開始占有和使用奴隸,久而久之他們便成了氏族貴族。一般貧困破產的成員則往往求庇於貴族門下,接受他們保護,成為貴族的被保護人。他們從貴族那裏獲取份地,但必須為貴族服役和負擔一定的義務,戰時以親兵身份隨同出征。這樣,在原先平等的氏族內部就出現了貴族和被保護人兩大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

第二,平民的形成。與此同時,在羅馬的氏族之外也出現了一個龐大的階層——平民。通常認為他們來自氏族以外,有的係外來移民,有的則是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因為這些人都處在舊的氏族、庫裏亞和部落之外,因而不是 Populus Romanus,即不是地道的羅馬人民。他們人身自由,可以占有地產,但必須納稅、服兵役。他們不能擔任任何官職,既不能參加庫裏亞大會,也不能參與征服得來的國有土地的分配。一句話,即隻有義務而沒有權利。所以,從一開始,平民和貴族之間就存在著矛盾。而羅馬國家的形成實際上也是平民和貴族間鬥爭的結果。

第三,奴隸的殘存。這時也有奴隸,但人數很少,其來源主要是戰俘和買來的。

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前 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四、羅馬共和國

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 1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利不受貴族侵犯。前 451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製,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 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製。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 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 3次布匿戰爭,在公元前 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 215年—前 168年發動 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製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製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 2世紀 30年代—公元前 1世紀 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裏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 133年—前 123年期間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 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製,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 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前 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占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曆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 60年,克拉蘇、愷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製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 48年,尤利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前 44年 3月 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愷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 43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 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 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五、羅馬帝國的衰亡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製度,史稱元首製,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製。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係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 27年開始到 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 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 98— 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 193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 235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 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 3世紀的危機時期( 193— 284年)。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3世紀 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裏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製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製),正式采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裏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製,於 324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 330年遷都拜占庭,更名君士坦丁堡。 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亂又起。狄奧多西一世曾一度實現帝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