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基督教的早期發展(1 / 3)

一、基督教文化的起源

基督教源於中東地區遊牧民族以色

列人的猶太教。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

由於長期處於異族的統治之下,產生了

濃厚的不幸意識。同時,由於反抗無

果,猶太人又產生了一種深沉的罪孽意

識。猶太教於是綜合了兩個相距較近、

獨立起源的不同文化——兩河流域文化

和尼羅河流域文化,從兩河流域文化中

吸收了單一神概念,主神用 7天創造了世界萬物,以及大洪水的傳說;從尼羅河流域文化中吸收了世界末日和最後審判的傳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理論。在公元 1世紀初,一個猶太教的支派把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穌認作基督,他們在與耶穌講道

耶穌的生平和傳說

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總是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曆史上的耶穌是否實有其人?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也不可能當下就加以回答,下麵歸納一下前人看法,供讀者思考。

否認耶穌實有其人的學者大約持有下列幾種觀點:(1)認為耶穌隻是基督教神話中的偶像;(2)耶穌是錯誤傳說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穌實際上是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雜糅;(4)在同時代的曆史著作和考古發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據。另外,教會中同樣有一部分人否認耶穌有血肉之軀,他們認為耶穌基督是神,作為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穌隻是一種“幻影”,或者說是人的幻象。

主張耶穌實有其人的既有護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學者,各種看法之間往往大相徑庭,大致可分為如下幾種:(1)全盤接受《聖經》的記載,維護教會傳統,認為耶穌就是道成肉體的基督;(2)耶穌是當時猶太人“叛亂的首領”;(3)耶穌是一場革命運動的領導人;(4)耶穌是個大騙子;(5)耶穌是至死不悟的預言家;(6)耶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來的人們將他神化了。學術界對《聖經》中“拿撒勒人耶穌”這個名稱展開過討論。《新約》頭 5卷稱耶穌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 Nazoraean)”。而在猶太教文獻中,耶穌及其門徒被稱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些詞都與加利利一個叫做“拿撒勒”(Nazareth)的城市有關。但也有少數學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在《舊約》中找不到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個小村莊的名字。近人羅伯遜( 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 4世紀的有關文獻後指出:公元前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境內就有一個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並說:“另一樁奇事是,一個叫做曼達安派的教派,他們崇奉施洗者約翰為真先知,而斥責耶穌是說謊者和騙子,但是依然稱他們的主要成員為拿撒拉( 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結論說:“約翰和耶穌的信徒們被稱為拿佐拉派。但是這個稱號並不是源於拿撒勒的村名,卻是源於希伯來語 Natzar一詞,原是‘守’的意思,即指守秘密者或嚴的學者堅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派別的觀點,認為該派出現的時間應為 1、2世紀。“耶穌”在希臘文作 lesous,是希伯來文 Jeshua(耶書亞)。Jehoshua(約書亞),Joshu“基督。耶穌”就是“彌賽亞。約書亞”,同《舊約》中的先知約書亞有內在聯係。但這種一家之言忽略了“約書亞”這個詞本身的含義,也撇開了《馬太福音》第 1章第 21節的解釋,所以不能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穌實有其人的論者,對耶穌的生平仍存有種種疑點,比如耶穌的生卒年代。照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生年就是公元紀年的開始,但是曆史學家指出:《路加福音》第 2章第 2節所載“居裏扭做敘利亞巡撫的時候”,應在公元 6— 7年,然而按《馬太福音》第 2章第 1節的記載“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恒”來看,生年應定於公元前 4年。不僅耶穌生年仍為懸案,卒年亦難以確定。

《聖經》中記載耶穌生平事跡寥寥無幾,童年的事幾乎未提到,隻在《路加福音》第 2章講到他 12歲時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聖殿裏坐在教師中間聽講發問的情景。然後就是第 3章第 23節說:“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 30歲。”此外,《福音書》記載的都是他傳道以後的言行。所以黑格爾也不無遺憾地說:“關於耶穌(思想)發展的成熟過程這一有趣的問題,我們沒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現時已經是在成年時期,那時他已經從猶太人傳統舊俗念意識中解放出來了。”

綜合現有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來看,關於耶穌生平有下列幾點我們可加以肯定:(1)耶穌是猶太人;(2)生活在公元 1世紀初;(3)30歲左右在加利利和猶太各地傳教;(4)曾收 12個人為弟子;(5)遭到猶太教上層分子的嫉妒;(6)後以“謀反羅馬”罪被釘死於十字架。

“基督”一詞在希臘文作“ Christos”,意為“受膏者”,即希伯來文“彌賽亞”

的對應詞。在《新約》中,常同耶穌連用或換用。但近代研究者常將耶穌同基督分開。有的還將“曆史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加以區分。

基督教將猶太教從一種民族性宗教擴展為一種跨民族的宗教。基督教文化是屬於擴張型的,其哲學觀念認為時間是有始有終的,而空間是無限可重複的,所統治和利用。基督教徒將說服或壓服全體人類信奉他們的上帝作為自己的使命,他們要抓緊時間,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使全體人類成為上帝的選民,不斷地向其他民族派遣傳教士或十字軍,征服“異教徒”,掠奪自然資源。傳教士們每到一個新的文化範圍內,都積極地學習當地語言,為沒有文字的民族創造文字翻譯《聖經》,目前《聖經》已經成為世界上翻譯文字種類最多的一本書。

二、基督教與猶太教

基督教被尊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進而在中世紀淩駕於王權之上,成為主宰歐洲的唯一力量。

基督教與猶太教本屬同源,兩教均誕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聖城。但先有猶太教,後有基督教(即今之天主教),後者是由前者衍生而來。猶太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在巴勒斯坦“先知運動”過程中開始產生,是在原始社會多神崇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神教。崇拜耶和華(雅赫威)為猶太人的“獨一真神”,宣稱猶太人是耶和華的“特選子民”。公元前後幾百年間,又宣揚將有“救世主”[漢語音譯為彌賽亞(Messiah)]來拯救受苦受難的猶太人。

傳說猶太教的創始人是摩西,他一手製定了猶太教的教義、教規和約法。它的教義是信奉“獨一真神”耶和華,不崇拜偶像;教規是“摩西十誡”;約法即《舊約全書》,簡稱《舊約》。猶太教伴隨其民族被征服、被驅趕而流傳於世界各地。

猶太教的曆史,反映了猶太民族的物質精神文化,是猶太人維係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公元 1世紀 30年代,原屬猶太教的一個分支派係,逐漸從猶太教中分離出去,形成基督教。基督就是彌賽亞,即救世主,也是耶穌的尊稱。公元前 2世紀,羅馬統治者取代希臘人成為地中海和近東的征服者,猶太民族便成了羅馬帝國的臣民。但不屈服的猶太人對羅馬統治者進行了長期的反抗鬥爭,於是基督教便成為以色列窮人、無權者和被羅馬壓迫與驅散的人們的精神信仰。因此,早期基督教具有比較濃厚的猶太民族的色彩,它的成員和骨幹分子大都是被羅馬征服的猶一種新教派,可是從總體上說還是繼承了猶太教的核心一神信仰,以及全盤接受了猶太人的經典《聖經》和救世思想。關於猶太教對基督教的影響,猶太史學家曾有過非常精辟的論述:

猶太人的曆史對所有的基督徒都具有偉大的意義。基督教應感謝猶太教關於除耶穌外,還有獨一的神、活的上帝、《聖經》《舊約》(它為《新約》鋪平了道路),以及闡明生活目標和曆史意義的曆史觀。《新約》中的《福音書》是有關一世紀之初居住在猶太和加利利的猶太人生活的寫照,其主人公是生活在自己家鄉的猶太人。客觀的曆史學家必然會把基督教看做是猶太人智慧的結晶。

長期以來,由於猶太教和基督教信仰一神教,反對偶像崇拜,因此同樣受到羅馬統治者的歧視和迫害。早期基督教的信徒主要成分是勞苦大眾,反對羅馬帝國尤其激烈,所受的打擊也最嚴重。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穌,就是因為不滿羅馬當局的暴虐統治,四處宣傳一神教教義,而被羅馬派駐巴勒斯坦的總督彼拉多(約於公元 14— 37年間)處以極刑,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公元 2世紀後,許多富人加入了基督教,並逐漸奪取了教會的領導權,使基督教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教會開始奉行溫和路線,把耶穌描述成卑微恭順、逆來順受的代表,極力宣傳不抵抗主義,號召信徒:“愛自己的仇敵”,“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脅的話”。羅馬統治者看到基督教已經失去反抗性,再也不會對其統治造成威脅,於是也改變了對基督教的態度,逐步由迫害轉變為扶植和利用。 392年,羅馬統治者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同時下令禁止異教信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也皈依了基督教。這樣基督教一躍而成為統治者的寵兒,迅速發展為全歐洲,乃至世界性的宗教。而猶太教此後仍局限於在猶太人中發展教徒,變成地道的猶太人的宗教。宗教勢力上的彼消此長,決定了猶太教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受到愈來愈嚴重的迫害。

詆毀和迫害猶太教的開始

盾愈來愈尖銳。為了爭取更多的猶太人脫離猶太教,改奉基督教,同時也為了討好羅馬統治者,基督教便竭力詆毀和攻擊猶太教,為大肆迫害猶太教製造輿論。

基督教創始人為了淡化猶太教對基督教的影響,首先就把猶太人的《聖經》稱為《舊約》,而將基督教添加部分稱為《新約》。其言下之意是,上帝與猶太人訂約的事已成過去,現在上帝已同基督徒訂立《新約》。就這樣,基督教創始人在肯定猶太人《聖經》的同時又否定了它,在應用它的同時又取代它。他們通過宣揚舊的契約實際上已被新的契約所代替,而證明上帝已經唾棄了過去認定的選民猶太人,而把他對人類的愛轉向了基督徒。《新約》是耶穌死後百年,由基督教會編寫的經典,集中地記載了基督教對猶太教的種種詆毀與攻擊。在《新約》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約翰福音》中,多處指責猶太人是與魔鬼有關聯的人,是受惡魔驅使的人,又是恨上帝的人,是殺害先知的人,是死不改悔的人。因此作為“上帝選民”的猶太人已被上帝拋棄,被逐出了天國。

當時基督教對猶太教發出的眾多指責中,影響最為深遠、攻擊最為惡毒的為指責猶太人是殺害耶穌的凶手。這是《新約》中反猶言論的最核心部分,成為日後基督徒仇恨猶太人的最主要原因。《新約》中的四大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都把耶穌的被害歸罪於猶太人。歸納起來,四大福音書大體上是這樣說的:耶穌原為猶太教徒,但不按照猶太教的傳統布道,他修正摩西戒律,甚至向人們宣傳他具有顯示神跡的能力。因此招致正統猶太人的不滿和嫉恨。這一年逾越節的前夕,他按照古代先知預言過的方式,騎驢進入聖城耶路撒冷。入城後,他潔淨了聖殿,並在殿中宣講福音。由於叛徒猶大的出賣,耶穌就被猶太祭司捉拿,押往猶太教公會受審。受審期間,耶穌不僅遭受侮辱,還被毒打。為了置耶穌於死地,猶太祭司和長老把他捆起來交給當地羅馬總督彼拉多處置。彼拉多本想釋放耶穌,卻遭到猶太人的堅決反對。不得已,彼拉多下令判處耶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