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基督教的早期發展(3 / 3)

西方早期修道運動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推本尼狄克(約 480— 550年),本尼狄克是一個群居式的修道士,剛開始加入別人的修道院時,他發現那裏隻修道不學習,於是,就以自己的名字建立了修道院叫“本尼狄修會”,並為該院起草了“本尼狄克教規”。

本尼狄克注重知識和靈命的平衡發展,他的院規是很嚴格的,除了靈修、敬拜神之外還學習知識,還要花時間進行勞動,要求修士必須勤勞。所以,西方的修道院不像和尚廟,都是自給自足的,注重解經和神學。

六、基督教與日耳曼蠻族

日耳曼人的起源

476年,苟延殘喘了半個多世紀的西羅馬帝國,無奈地迎來了其生命的終點。

這一年,日耳曼蠻族雇傭軍首領奧多亞塞( Odoacer)舉兵廢黜了年僅 6歲的帝國末代皇帝羅穆路斯( Romulus)。搖搖欲墜了三個世紀的西羅馬帝國,終於轟然倒塌。

巧合,或者說詭異的是,千年輝煌的羅馬帝國,其締造者,傳說中野狼喂養大的首位羅馬國王,名字也是羅穆路斯。始於羅穆路斯,終於羅穆路斯,曾經以在斯塔夫裏阿諾斯(L。 S。 Stavrianos)的巨著《全球通史》

“永恒不朽”自誇的古羅馬,從此退出了人類曆史舞台。裏,如此寫道,(在幾乎同一時期)“亞歐大陸的古老文明中國、印度、波斯和拜占庭帝國,均遭受了南下的蠻族侵襲,但是都以不同的方式幸存下來。唯獨在西歐,古典文明被砸得粉碎,無法複原。恰恰是這一獨特性,使西方在近代跑到了世界的前列。”

以 476年為劃分,西歐從此進入千餘年的封建社會,古羅馬中央集權的帝國模式,連同歐洲的古典文明,從此徹底消失了。在舊帝國的廢墟上,一個全新的製度,全新的觀念,簡言之,全新的文明——中世紀開始了。

中世紀曆史的開始者和書寫者,是以蠻族的形象,出現於歐洲曆史舞台上的日耳曼諸族。

在這裏,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日耳曼人的曆史。

如同文明的古中國人,把異族稱作“四夷”“蠻夷”;古羅馬人,則把文明形態低於自己的周邊各族人,稱作“野蠻人”“蠻族”。日耳曼諸蠻族,是羅馬人對日耳曼人的稱呼。

據現今可考證的曆史,早在公元前 1700多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古日耳曼人就已經生活在今天瑞典南部、丹麥半島和德國的北部。大約是從公元前 8世紀起,因著人口的增長,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來源,古日耳曼人開始四向外遷,向南進入今天德國南部和奧地利、匈牙利一帶,開始與原本居住在此地的凱爾特人發生衝突。

在古代的西歐,除了說拉丁文、黑色頭發的羅馬人之外,在今天的西班牙、法國、不列顛群島和愛爾蘭,以及更北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一帶,居住的原住民是說凱爾特語、紅色頭發的凱爾特人。由於長時期處於被征服的地位,以及跨族群的通婚,今天隻在愛爾蘭、英國和北美,還零星可見紅發的凱爾特人。隻有“波士頓凱爾特人隊”,以及英格蘭的“斯通亨治”巨石陣遺跡,還會偶爾讓我們想起,這一曾經遍布西歐各地的凱爾特族群。

凱爾特人把這些金發飄飄、身材高大的異族入侵者稱作“日耳曼人”,其確切的意思,後人有的猜測是“令人生畏的戰士”,有的說是“鄰居”,因為年代久隨著日耳曼人的南下遷移和羅馬人的北上拓域,日耳曼人逐步進入了羅馬人的視野。

公元前 1世紀,愷撒率軍平定高盧行省的凱爾特人叛亂,並跨海西征不列顛尼亞,在這個過程中,愷撒親身遭遇了這些手持標槍、戰斧,身材高大,作戰勇猛的蠻族戰士,並借用凱爾特人的稱呼,把這些居住在萊茵河以東的蠻族稱作日耳曼人,記錄在《高盧戰記》裏。

愷撒的《高盧戰記》和曾任羅馬執政官與元老院元老的塔西陀書寫的《日耳曼尼亞誌》,留下了詳盡的記錄,讓後人得以了解古日耳曼人的情況。

此時的日耳曼人,尚處在氏族部落的階段,沒有奴隸製度。不同於崇拜萬物有靈的德魯伊教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所崇拜的是奧丁戰神。雖然日後隨著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異教的崇拜習俗不再,但是在後世的星期製度裏,我們還是能看到些許舊日對奧丁崇拜的印記。

比如在日耳曼語係的英文裏,星期二寫作 Tuesday,是戰神提爾之日;星期四 Thursday,則是“雷神之錘”農神索爾之日;星期五 Friday,則是奧丁神的妻子愛神弗裏嘉之日;而星期三 Wednesday,則是“眾神之神”,獨眼的奧丁主神之日。

而給當時的羅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日耳曼社會特征,主要是兩點:

其一,日耳曼人的領袖,他們的權威地位,並不來自於他們擁有的職位,而是來自於他們在戰場上的勇猛表現。交戰中,衝鋒在最前的,必須是他們的首領。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勇武,是他們領袖權威的來源。(王者必須是戰爭中的英雄這一傳統,在日後整個歐洲中世紀,都是貴族的衡量標準。)其二,則是日耳曼人所恪守的古板的道德傳統。羅馬人征服了希臘人之後,不僅從古希臘人那裏繼承了包括古希臘神話在內的諸多文化知識,同時也繼承了古希臘放浪不羈的男女關係,即通奸亂倫,甚至雞奸的古希臘“文明”時尚,在古羅馬得到了“發揚光大”。喜愛西洋油畫的朋友們,應該在不少經典油畫作品裏,見識過縱情宴樂、集體行淫的古羅馬生活畫麵。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耳曼蠻族恪守一夫一妻製度。在部族生活中,女人地位崇高,每逢部族的重大曆史記載裏,不隻一次地記錄到,當日耳曼戰士敗於羅馬大軍之後,麵臨被擄為奴命運的日耳曼婦人,要求戰勝的羅馬人,保障其貞潔不被玷汙。當此要求被羅馬人拒絕之後,數以千百計的日耳曼婦女,選擇了舉劍自盡。無怪乎塔西陀是如此評價日耳曼婦人的:“她們非常可敬,但是一點也不可愛。”

羅馬的文明發展,一方麵是對內壓榨人數龐大的奴隸使之從事日常的生產勞作;另一方麵,則是依仗強大的武力,對外擴張,征服異族,索取貢賦,甚至直接將戰敗的異族人掠為奴隸,作為戰利品,激勵獎賞羅馬人不斷對外擴張。

希臘人,以色列人,迦太基人,希斯班尼亞人,埃及人,高盧人,不列顛人……一個又一個地被征服,淪為二等人,一部輝煌的古羅馬曆史,就是一部不斷對外征服擴張的曆史。

經過多年的戰爭,到 1世紀,在偉大的屋大維統治下,羅馬帝國達到了其巔峰時期。在帝國北麵,在屠殺滅絕了人口眾多的辛布裏人(Cimbri)、條頓人(Teutons)和安布若人( Ambrones)組成的日耳曼部族同盟之後,剩餘的人數稀少的各日耳曼部族,已無力對抗帝國的軍隊。羅馬軍團逐步征服從萊茵河以東直至易北河畔,北至波羅的海的廣大疆域。帝國於 5年,設置日耳曼尼亞行省。

日耳曼各族並不臣服於羅馬人的統治,從建省之日起,各地反叛不斷。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日耳曼尼亞的問題,8年,屋大維。奧古斯都,委派瓦魯斯( Varus)為日耳曼尼亞總督,出兵平定叛亂。

躊躇滿誌的瓦魯斯於 9年春率領第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個羅馬軍團,兩萬五千大軍,越過萊茵河北上平叛。時年 55歲的瓦魯斯,是個標準的羅馬貴族精英人士,精通哲學法律,能言善辯,學識淵博,也如同一個標準的羅馬精英人士一樣,其生性風流豪放。所謂上行下效,在瓦魯斯的統領下,羅馬大軍所過之處,大批羅馬妓女隨軍北上,妓女們鶯鶯燕燕,煙行媚視,淫亂不堪。

這一切,越發激怒了日耳曼人。蠻族各部族奔走聯絡,決定組織統一的聯軍,對抗強大的羅馬人。日耳曼人所推舉的聯軍領袖,是切魯斯科( Cherusker)的部族領袖赫爾曼( Hermann)。赫爾曼的父母曾經作為人質,在羅馬生活多年。乏盾牌盔甲等護具,而且缺乏羅馬人的大規模軍團協調作戰的訓練,如果在開闊地帶和羅馬軍團交戰,難有勝算。

赫爾曼決定把戰場選擇在茂密的森林腹地。在樹木叢生的森林裏,羅馬人無法有效地組成盾牌方陣發揮其集團作戰的威力,而缺乏盔甲護具,習慣於單兵廝殺的日耳曼戰士,則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近羅馬人展開近身肉搏,以免被羅馬人的弓箭大規模射殺。

當年 9月,一路尋找日耳曼叛軍作戰的羅馬軍團,北上進入條頓堡森林。由於森林裏道路狹小,羅馬大軍隻能像長蛇一般,列長隊行軍,據說整個隊伍延綿 15公裏,而在廣袤的森林深處,日耳曼戰士們正等待著發起致命一擊的時刻。

那一天,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赫爾曼認為發動伏擊的最佳時機已到,因為瓢潑的大雨,使得羅馬人的戰弓失去了威力。一聲令下,日耳曼伏兵從樹林背後,手舉闊劍和戰斧呼嘯而出,而倉促遭遇伏擊的羅馬軍人,無法組成盾牌方陣迎戰。在一波又一波山洪般的蠻族士兵的強力衝擊之下,失去陣法保護的羅馬士兵被迫各自為戰。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包括主將瓦魯斯在內的三個羅馬軍團,最終被日耳曼蠻族戰士屠殺殆盡,僅有不足百人生還。

羅馬與蠻族的戰鬥

當三個軍團全軍覆沒的噩耗傳到羅馬的時候,屋大維如雷轟頂,撕爛自己legiones redde!)

一夜之間,當時羅馬帝國十分之一的常備軍力,化為灰燼。從此之後,元氣大傷的羅馬人基本放棄了征服統治日耳曼尼亞的企圖,改為在萊茵河西岸屯重兵防守,與日耳曼人劃河而治。

條頓堡森林之戰,為日耳曼人贏得了獨立和自由,從此直到 4世紀起的民族大遷徙時代,日耳曼人基本獨立於羅馬影響之外。或許是出於對這場戰役曆史意義的追念,大約是在公元 10世紀,中世紀的文人們,開始把日耳曼人也稱作“條頓人”。從此,日耳曼諸族和條頓諸族,開始交替出現在曆史記錄裏。

發展到公元 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當時謀求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德意誌人,更是把赫爾曼追封為民族英雄。從 1841年開始興建到 1876年完工,一個高達 53.46米的巨型赫爾曼紀念雕像( Hermannsdenkmal),矗立於代特莫爾德市西南郊茂密的條頓森林裏,長達七米。直指雲霄的闊劍上,刻錄著這樣一段銘文:

日耳曼的合一,是我的力量;我的力量,使日耳曼強壯。

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和羅馬帝國創立伊始,日耳曼人就與羅馬人在邊境發生了摩擦。到了公元 1世紀中葉以後,羅馬帝國在日耳曼蠻族麵前采取守勢。

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羅馬城; 455年,以“文化破壞者”而著稱的汪達爾人再度攻陷羅馬; 476年,蠻族雇傭軍首領奧多維克廢黜了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羅慕盧路,羅馬帝國從此滅亡。

蠻族的皈依

公元 3世紀末,在西哥特人居住的地區出現了最初的教會組織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和倫巴德人等,都在入侵羅馬帝國之前就先後皈依了阿裏烏派基督教。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蠻族王國裏,基督教會充當著一個文明日耳曼諸王國(493— 5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