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衰落(2 / 2)

三、基督教文化的內在矛盾

基督教文化呈現為一種無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美與醜、善與惡、真摯與虛偽、崇高理想與卑劣欲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以一種令人震驚的野蠻方式融為一體,其結果就導致了普遍的偽善,以及由神性與人性之間的這種尖銳矛盾所導致的巨大痛苦,必然會把人引向最無恥的虛偽和最無情的殘忍。

由於基督教會是淩駕於一切分散軟弱的世俗權力之上的唯一的統一性社會組織,基督教會自身固有的這種深刻的內在矛盾及其所導致的普遍虛偽,必定會對整個西歐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衍生出種種駭人聽聞的罪惡和偽善,最終釀成深重的文化危機。

耶穌受難:唯靈主義靈肉分離的痛苦

四、總結

西方基督教的興起,象征著古代的結束和中世紀的開始。漫長的中世紀是“上帝”統治人類的時代,時間跨度將近 1000年。自公元 393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西方就進入了“政教合一”神權體製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著宗教和國家權威的雙重奴役。如果說古希臘藝術是以存在為主體、重視視覺直覺的自然化藝術,那麼中世紀的藝術則是以宗教為主體,重在表現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藝術。中世紀的藝術是非個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藝術隻與上帝和上帝的教義有關,所有類型的藝術品如雕刻、繪畫、彩繪玻璃等隻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裏存在。藝術成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識形態的宣教工具。藝術隻用來圖解《聖經》,以形象直觀生動有力的視覺樣式直接作用於教民,尤其是廣大的不識字的教民,使他們接受並崇拜宗教所宣揚的道德和精神的意義。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條使得曾經是古希臘藝術主體的大型人物立體雕像蛻變為依附於教堂建築上的神像浮雕。立體雕像藝術淪為浮雕是藝術喪失其獨立性的象征。古希的教堂藝術來想象和認識中世紀的世界。中世紀藝術的風格與希臘藝術迥然相異:遠離現實生活,趨於裝飾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現手法。中世紀藝術風格的形成源自於兩個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圖的“超驗理念”,人們崇拜精神追求,鄙視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義,隻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類對上帝頂禮膜拜而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思考。中世紀的文化結構具有高度的符號學性質:每一事物都有社會價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對應的意義,即也就有對應的指號。意義即為存在的指號,並與價值觀念相關。中世紀文化的內容與表達之間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著相對應的記號(如十字架為上帝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