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人文主義(3 / 3)

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肯定個人的價值、個人享受、個人的自由,肯定人生的目的,提出了幸福在人間的口號,提出了新的生活觀、道德觀、愛情觀,反映了新的思想傾向,反禁欲主義是文藝複興初期反宗教的主要方麵。代表作是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

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渴望崇尚知識,重視人的智慧,如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代表作是拉伯雷的《高康大》(又名《巨人傳》)。

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政治、政體觀點,但仍然屬於君主專製的範圍,說明資產階級還沒有強大到脫離王權而獨立。

從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可以明顯地看出人文主義的思想,看得出人們對自身越來越重視。人文主義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可以說人文主義的思想已深入人們的心中。

文藝複興產生的影響

文藝複興普遍的表現是科學、文藝和藝術的高漲。在意、法、德、英、荷蘭等國家,文藝複興運動帶來了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科技發明、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自由思想、懷疑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方麵的萌芽和成果。但最根本的還在於它促成了一次思想變革,使人們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對社會有了一種新見解。

在人文主義普遍興起的時代,教會方麵有何反應、變化和打算?這是我們尤其關心的。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喊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之靈長”。但並且把他的特殊的個人生活作為宇宙的標準”的。蒙田( 1533— 1592年)作為文藝複興時期法國的一位思想家,卻極為清醒地看到:“這個不僅不能掌握自己,而且遭受萬物的擺弄的可憐而渺小的尤物自稱是宇宙的主人和至尊,難道能想象出比這個更可笑的事情嗎?其實,人連宇宙的分毫也不能認識,更談不上指揮和控製宇宙了。”所以他主張寬容異教,卻並不否認上帝。開始教會對人文主義思潮感到震驚,後來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從廣為傳播的當時《聖經》新譯本中找出理論根據之後,教會覺得隻要在教義信仰上沒有明顯的違礙之處,也就隻好因法不治眾而睜一眼閉一眼了。但是,這股潛流終於在德國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時,噴湧而出,與之彙合了。

文藝複興給教會帶來的顯著變化是對理性的肯定。而理性正是人借助此來認識自己和世界的一項工具。中世紀人們大多不敢直麵人生,凡事依靠老天的啟示,文藝複興之後的近代社會則要求人們還須盡人力。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的興起、對科學的探索、對現實人生的思考,都是人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之後的結果。平等思想、民族意識等新潮流,在隨後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尤其得到發展。

五、人文主義的成熟

人文主義的成熟主要是指公元 17— 18世紀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即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提倡“理性”,旨在反對專製、教權和封建特權,追求政治民主、權力平等、個人自由和法治社會。它開辟了理性時代和民主科學的時代。這些內容及主張都進一步弘揚了人文主義思想,推動人文主義思想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