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遊牧於中亞地區的一支突厥部落,由於 11— 13世紀受蒙古人的擠壓,向西遷徙到小亞細亞。 1299年,奧斯曼一世建立了獨立王國,趁羅姆蘇丹國(塞爾柱帝國)衰弱之際,吞並其大片領土,奠定了奧斯曼帝國的雛形。
1331年,奧斯曼一世的兒子烏爾汗奪取尼西亞,進而征服拜占庭在小亞細亞臘的路線,向東南歐和巴爾幹半島推進。 1362年,土耳其人占領亞得裏亞堡,不久後遷都於此。 1430年,土耳其人占領帖撒羅尼迦,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僅剩下君士坦丁堡這座孤城和周圍的狹小地區,完全處於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包圍之中。 1430年,羅馬帝國苟延殘喘的孑遺君士坦丁堡終於在土耳其人的猛烈炮火下被攻陷,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指揮他的士兵們在這座曆史名城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搶劫和殺戮。古老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公元 532年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所建)被劫掠一空,並被穆斯林們改為清真寺,君士坦丁堡也被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得西歐世界完全暴露在土耳其異教徒麵前,這一點令西方基督徒們深感不安。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裏,隻是靠著另一支早先已經皈依了基督教的突厥人——匈牙利人的頑強抵抗,西歐才得以免遭穆斯林的蹂躪。
即使如此,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也曾險些被土耳其人所攻陷( 1529年),並不止一次地受到嚴重威脅。到了 16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人又相繼征服了希臘、亞美尼亞和埃及。奧斯曼蘇丹塞利姆從名存實亡的阿拔斯王朝那裏買下了“哈裏發”的稱號,並得到了伊斯蘭教教祖穆罕默德的聖旗和其他聖物,從而不僅成為整個伊斯蘭教世界的世俗領袖,而且也成為廣大穆斯林的精神領袖。在塞利姆的繼承者蘇裏曼大帝的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的氣勢達到了極盛狀態,其版圖東到波斯灣,西至匈牙利。蘇裏曼的大軍從陸地上威脅維也納,從海上威脅威尼斯和西班牙,並且曾一度與野心勃勃的法蘭西波旁王朝結盟共同對付尾大不掉的龐然大物——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因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的大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歐洲的基督教徒對於奧斯曼帝國的異教徒始終懷著一種惶遽不安的恐懼心理,其驚慌失措的程度並不亞於 8世紀歐洲基督徒麵對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穆斯林時的恐懼情緒。隻是到了 17世紀下半葉以後,西方基督教世界由於內部的文化變革和經濟發展,才再度改變了在伊斯蘭教世界麵前的被動局麵。
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失敗,從此國力從盛轉衰。與此同時,西方卻日益強盛起來; 18世紀末,奧斯曼帝國所屬的黑海北岸地區被新相爭奪和蠶食的熱土。俄國侵占了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法國奪取了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英國占據了埃及和塞浦路斯,意大利得到了的黎波裏。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作為同盟成員國而戰敗的奧斯曼帝國僅剩下土耳其本土。 1919年基馬爾(一譯凱末爾)發動革命,1922年廢黜蘇丹,次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從此以後,土耳其開始向西方傾斜,長達千年之久的伊斯蘭教世界與基督教世界的抗爭最後以基督教世界的全麵勝利而告終。
如果說奧斯曼帝國在近代的命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龐大帝國由盛轉衰的過程,那麼俄羅斯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俄羅斯帝國的最初發源地莫斯科公國在 13世紀初隻是東北歐荒原中的一塊小封地, 1240年以後臣屬於蒙古入侵者建屯的金帳汗國(欽察汗國)。1480年,伊凡大帝(伊凡三世)使莫斯科公國脫離金帳汗國而獨立,並且迅速地吞並了四周那些領土遠比莫斯科公國大得多的公國,如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和羅斯托夫,特別是幅員遼闊的諾夫哥羅德,使其北部疆域拓展到了巴倫支海和波羅的海,形成了俄羅斯帝國最初的雛形,伊凡大帝也因此而成為俄國的第一位民族統治者。
在中世紀,俄羅斯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而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信仰。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東正教的中心開始北移,雄心勃勃的伊凡大帝趁機接過君士坦丁堡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徽章,並且娶了一位拜占庭王室的公主,以加強俄羅斯作為東正教中心和羅馬帝國繼承者的正統性。 15世紀的俄羅斯人堅信莫斯科的東正教會已經成為繼古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之後的第三羅馬教會。當時的一位修士在給伊凡大帝的信中這樣寫道:
古羅馬教會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阿波利那裏斯的異端邪說;至於第二羅馬教會,即君士坦丁堡教會,則是被以實瑪利的後代的斧頭砍倒的;而新的第三羅馬教會——神聖使徒教會——在您強有力的領導下,燭照整個世界,比太陽還明亮。整個東正教世界都歸您統治,您是世界唯一的君主,基督教徒唯一的沙皇……看呀!聽呀!哦,虔誠的沙皇,前兩個羅馬雖已滅亡,第三個卻依然聳到了伊凡大帝的孫子伊凡雷帝(伊凡四世)統治期間,俄羅斯的版圖進一步擴大。 1547年伊凡雷帝加冕親政,由莫斯科大公改稱“沙皇”(即“愷撒”),成為全俄羅斯的專製君主,公開宣稱要步古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後塵建立稱霸世界的“第三羅馬帝國”。伊凡雷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1552年征服了東南方的喀山汗國,打開了跨越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的道路; 1556年又吞並了阿斯特拉罕汗國,控製了沿伏爾加河直到裏海北岸的狹長通道。他還發動了與瑞典、丹麥、波蘭和立陶宛等西方國家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立窩尼亞戰爭,並招募哥薩克人遠征西伯利亞。到了羅曼諾夫王朝統治時期,俄羅斯更是瘋狂地進行領土擴張,17世紀上半葉占領了西伯利亞,控製了整個北亞地區,其東部邊境到達了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之後開始向南擴張,吞並了裏海與黑海之間的廣大區域。到了 18世紀,俄羅斯加快了向西擴張的步伐,並且極力躋身於歐洲事務。
彼得大帝統治期間( 1682— 1725年),俄羅斯努力仿效西方進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 1700— 1721年發動北方戰爭,戰勝老對手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的芬蘭灣,建立了聖彼得堡港口。在南方則與薩非王朝的波斯人和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開戰,力圖打開黑海的出海口。到 18世紀末,俄羅斯已經兼並了愛沙尼亞、立陶宛、克裏米亞等西方領土,在黑海北岸建立了敖德薩港口,並且三次瓜分了波蘭。此時的俄羅斯已經從 15世紀彈丸之地的莫斯科公國發展為一個地跨亞歐兩大洲的超級帝國,取得了與西歐列強平起平坐的資格。
19世紀初擊敗了入侵的拿破侖軍隊之後,俄羅斯更是以歐洲解放者的身份進入西方社會大家庭,具有了與歐洲另一個超級強國——英國相抗衡的政治籌碼和軍事實力(然而在經濟實力方麵則遠不及後者)。在 1814—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俄國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對波蘭的統治權。並且在持續了近 200年的俄土戰爭之後,於 19世紀下半葉決定性地戰勝了奧斯曼帝國這個阻礙俄羅斯南進的夙敵,奪取了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區和巴爾幹半島的大片土地。
盡管俄羅斯已經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西方社會的一員,但是那些傳統的西方國大,都永遠不屬於西方文化的範圍。一位西方思想家這樣寫道:“歐洲精神確實也滲透了美國和俄國,但它們不是歐洲……俄國人在東方和他們各民族的歐亞混合起源中有自己的曆史母體。在精神上,俄國人的母體是拜占庭。”在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英國、法國和奧地利曾秘密簽訂了《維也納條約》,極力阻止俄羅斯統治波蘭;在 1904— 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英國為了遏製俄國的擴張而與日本結盟。到了十月革命之後,俄國與西方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製度的分歧而成為直接的對手。
即使到了蘇聯解體後的今天,俄羅斯與西方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文化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