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天才世紀與啟蒙運動(3 / 3)

17世紀西歐各國流行的輕鬆詼諧的民間文學更是為一般民眾所喜聞樂見。由於 17世紀教育的發展和印刷術的普及,大量的通俗文學作品成為精通文墨的平民百姓的閱讀對象。莫裏哀的喜劇《偽君子》《吝嗇鬼》繼承了拉伯雷嬉笑怒罵路曆程》中以寓言的形式嘲諷了貴族階層的荒淫、貪婪,開創了一種清新簡潔的英文散文風格。18世紀初期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更是以輕鬆活潑的語言風格把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既謳歌了人間生活的美好理想,也針砭了現實社會中的醜惡現象。

一方麵,自然科學的發現使人類開始重新考慮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哥白尼的“日心說”之所以使教會大為惱火,是因為它違背了《聖經》中的信條。根據《聖經》的說法,人是上帝最寵愛的生靈,因此上帝讓人居住在宇宙中心,讓其他星球都圍繞人所居住的地球轉動。“地心說”雖然並非基督教首創,但是它卻與《聖經》裏上帝創世的故事相吻合,所以它在中世紀被奉為不可褻瀆的權威理論。哥白尼的“日心說”褻瀆了教會的權威,同時它也動搖了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因此極大地傷害了人類的自尊心(後來當達爾文提出高貴文雅的人類是由醜陋不堪的猴子進化而來的學說時,人類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了傷害)。但是另一方麵,科學的力量使人在自然界麵前變得日益強大,因此它又反過來加強了人類的優越感。人們的宗教優越感開始下降,越來越多的科學事實表明人並非像《聖經》和教會所說的那樣受到上帝的偏愛。但是相應地,人們的理性優越感卻在迅速地上升,科學的力量使人覺得自己正在成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人被上帝拋棄了,然而人卻日益成為上帝。 17世紀偉大的英國文學家彌爾頓在《失樂園》中借天使米迦勒之口對即將被逐出樂園的夏娃說道:

“不要悲傷,夏娃,對於你會失去的東西,要忍心舍棄;不要為那些不屬於你的東西,過分留戀;你這一去並不孤單,和你同去的還有你的丈夫,你當跟從他。要把他所住的地方,看做你自己的故鄉。”

對於米迦勒的勸告,亞當回答道:

“我服從你天人的手,盡管很嚴厲,要從苦難得來勝利的武器,挺起我裸露載而歸;此外再有所求,便是愚妄。”

黑格爾後來在解釋失樂園故事的深刻寓意時說道: “‘知識’就是取消了‘自然’的統一,就是‘墮落’;這種‘墮落’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永恒的‘精神’曆史——因為那種天真的狀態、樂園的生活狀態,乃是禽獸的生活狀態,‘天堂’是禽獸、不是人類能逗留的園圃……所以這種‘墮落’乃是永恒的‘人類神話’ ——事實上,人類就靠這種過渡而成為人類。”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正是在失去了上帝的特殊恩寵之後才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才開始通過“知識”和“理性”將自己提升到自然和自身的主宰地位。而早在 16世紀,培根就喊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豪邁口號;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更是熱情洋溢地讚美道:“人類是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到 17世紀末,這種對人的理性和力量的自信更斟為科學的進步而大大地加強,上帝的恩賜雖然削弱了,但是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卻使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有了全新的看法。而且 17世紀的歐洲已經擺脫了中世紀愚昧貧窮的痼疾,開始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其他地區麵前,殖民事業的迅速發展使歐洲人產生了一種世界新主人的興奮感和狂妄感。

自滿當然還有許多別的理由。韃靼人已被拘束在亞洲地界,土耳其人也漸漸不成威脅。彗星讓哈雷殺掉了尊嚴;至於地震,地震雖然仍舊令人恐懼,可是有趣得很,科學家對它簡直談不上遺憾。西歐人急速地富足起來,逐漸成為全世界的主子:他們征服了北美和南美,他們在非洲和印度勢力浩大;在中國,受尊敬,在日本,人懼怕。所有這種種再加上科學的輝煌勝利,無怪 17世紀的人感覺自己並非在禮拜日還自稱的可悲罪人,而是十足的好樣人物。

科學理性給西方社會帶來了兩個重要信念,即自然秩序和天賦觀念。前者是 17世紀科學尤其是牛頓力學的產物,後者是 17世紀哲學尤其是笛卡爾唯理論的界裏深深地紮下根。在 18世紀啟蒙主義者那裏,這兩個信念發展出新形式:從自然秩序中引申出社會秩序,引申出各個階級、階層、集團、黨派都應該遵守的一些基本的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是社會賴以維係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自然法學派和啟蒙主義者們稱之為“社會契約”;從天賦觀念中衍生出天賦人權,這些權利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包括平等、自由、人身安全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追求幸福和反抗壓迫等“不可讓渡”的權利,它們在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中都得以表述,並被西方國家普遍地當做立法的基本原則,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再一次重申了這些權利。

自然秩序和天賦觀念這兩種信念的結合,使人類確立起對進步和幸福的信心。人們拋棄了中世紀神學所宣揚的人活著就是為了贖罪和受苦受難的思想,開始理直氣壯和全心全意地追求現世幸福。與基督教所表述的那種道德退化論的觀點相反,科學理性發展了一種文明進化論的思想,這種思想堅信人類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建造一個快樂而完美的人間樂園。總之,科學理性使人們在 17世紀以後的二三百年時間裏充滿了雄心勃勃的自豪感和揚眉吐氣的歡愉,至於科學理性的濫用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主要是生態方麵和道德方麵的),則要到 20世紀中葉以後才開始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五、法國啟蒙運動

法國啟蒙運動是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的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的鬥爭對象是封建專製製度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派反動邪惡勢力。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為西方後來的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整個西方近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關鍵的影響,最終使法國走進現代文明發達國家行列。

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隨著資本主義與封建專製主義矛盾的不斷深化,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反對封建統治與教會特權的鬥爭也迅速展開。法國啟蒙運動是繼文藝複興後,在歐洲曆史上出現的第二次偉大的們帶來光明與希望,反對蒙昧主義、專製主義和宗教迷信,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傳播新思想、新觀念。

“啟蒙思想家”是一些革命式的人物。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所謂權威,大力揭批唯心主義宗教社會的欺騙,譏諷那些不勞而獲“過著大腳生活”醜惡世襲文化的人( 14世紀法國上層社會盛行穿大鞋,越富足貴族鞋子越大,有的墊草後長達半米)。他們首先對法國當時存在的舊生產關係,以及宗教派別觀、自然觀、價值觀、道德觀、社會現狀、社會製度等,都做了無情的批判。他們受前輩英國思想家、哲學家、學者弗朗西斯。培根影響,多數持唯物主義世界觀點。培根一生寫過很多書,主要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科學價值的增長》等。

伏爾泰( 1694— 1778年),他被後人尊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王”,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出生於巴黎一個法院公證人家庭,生活條件優越。他天資聰慧,從小就熱愛文學, 3歲能背誦文學名著, 10歲上中學, 12歲能作詩。中學畢業後,他迫於父命曾進入一所法科學校學習。但他立誌當文學家,後來便成為一名無業文人。以後,他成為一位多產的作家、劇作家、史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宣傳家。

法國啟蒙運動倡導人伏爾泰的故居

伏爾泰原名叫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他自小目睹了法國封建專製製度的殘酷和腐敗,即在幼小心靈中埋下了反封建的種子。成年後,步入文壇,他的作品和演說以尖刻和激昂的反封建製度和反教會思想而著稱。人們評說伏爾泰的思想之快和語言之熾熱,猶如閃電和天火。他的早期作品辛辣地諷刺了王室和貴族關押了 11個月。在獄中,他首次以“伏爾泰”為筆名創作了悲劇《俄狄浦斯王》。

出獄後,該劇的公演使他一舉成名。他還以史詩《同盟》贏得了“法蘭西最優秀詩人”的桂冠。 1726年,伏爾泰因遭誣告再次入獄,獲釋後被逐出法國,從此開始了他大半生流離失所的革命曆程。

他前往英國,考察君主立憲的政治製度,深入研究洛克的哲學著作和牛頓的科學成果,形成了反對封建專製主義的政治主張和自然神論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3年後他回到巴黎,積極開展啟蒙宣傳。他先後創作了歌頌民主共和製度的曆史劇《布魯特》和反對宗教狂熱的悲劇《查伊爾》。1734年,他的第一部哲學名著《哲學通信》(又稱《英國通訊》)出版,首次係統地向法國人民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哲學、文學、科學和宗教的狀況。該書一出版,就像“投向舊製度的一顆炸彈”,立即被當局查禁並當眾焚毀,伏爾泰也被迫離開巴黎。此後,伏爾泰進行了多方麵的創作活動,在哲學、科學和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出版了史學名著《路易十四時代》,書中係統地論述了關於實行開明君主製度的政治主張。1755年,他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佛爾納定居下來。此後,他繼續寫作,發表了哲學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此後,各地群眾自發到佛爾納“朝聖”,人們紛紛捐款,找最優秀的雕塑家為伏爾泰塑了一尊大理石半身像。

隨著啟蒙運動的進一步深入,伏爾泰的聲望越來越高。1778年 2月,這位 84歲的啟蒙泰鬥重返闊別多年的巴黎,公眾對他的歡呼致敬遠遠超過對帝王形式上的禮遇,伏爾泰被巴黎人民作為偉人迎進了巴黎。當時巴黎全城轟動,巴黎劇院首演他新寫的悲劇《伊蘭納》,演員們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並為它舉行了加桂冠儀式。這一年 5月 30日,他在佛爾納因病與世長辭。伏爾泰死後,先是葬於香檳省一個小禮拜堂內; 1791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把他的遺骸運到巴黎著名的先賢祠重新安葬,當時他的柩車(靈柩車)上寫著這樣的句子“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

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製,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思想核心是自由與平等,這對當時的封的開明君主製度,這個製度有著言論自由、人身(權)不可侵犯,等等。伏爾泰反對天主教會,譴責或抨擊那些教士的貪婪和愚民學說,稱教士是“惡棍”,教皇是“禽獸”,要“粉碎這個邪惡勢力”。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是人類曆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在當時眾多的思想家中,伏爾泰是公認的領袖和導師。他博學多識,才華橫溢,著述恢宏,在戲劇、詩歌、小說、政論、曆史和哲學諸多領域均有卓越貢獻。他一生反對專製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自由平等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製。伏爾泰的作品文筆犀利,妙語連珠,人們爭相傳誦,各國反動派千方百計加以查禁也無濟於事。雖然他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利益,反對封建專製王權,希望避免革命,主張溫和改革,是啟蒙思想家的右翼,但最終還是以其思想啟迪民眾的心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讓。雅克。盧梭

最激進的、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最大的啟蒙思想家要數小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代言人讓。雅克。盧梭(1712— 1778年)。盧梭出身於日內瓦(瑞士名表故鄉)一個鍾表匠家庭,青年時長期過著貧苦流浪生活。他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即原始時代本來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根源在於出現了私有財產製度。盧梭的思想核心是主張平等,但他並不主張回到原始社會裏去,他是要求均衡貧富,保護小生產者的利益。盧梭的學說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情緒,具有革命的動因。他的觀點比較容易被當時各階層所認同,以至於以後對工農大眾革命、對大資產階級開明進步等有著深遠的影響。

盧梭在 1761— 1762年間,寫了《論科學與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新愛洛綺絲》等。

盧梭當時提出了“公意”概念,“公意”是集道德與政治於一體的公共利益意誌。“公意”是法律與主權的來源,“公意”的公共利益性是建立社會的基礎。他認為,如果個體意誌之間的碰撞使建立社會成為必要,那麼,個體意誌之間的一致則使建立社會成為現實可能。主權不外是公意的運用,所以就永遠不能轉讓;主權者權力可以轉移,但是意誌卻不可以轉移,平等權利喪失的社會不是公意社會,不合理。一個社會契約並沒有真的否棄個人,隻是做了有利的交換。這種交換在於獲得一種穩固的生存,從而代替了生活在以前政治狀態中不確定的生活方式;現在是道德自由代替了自然的獨立。為了使公意真正成為公意,它就必須獨立於任一個體意誌,必須另有一個獨立存在,這個存在就是“公共的善”,是不斷文明化的美德。

孟德斯鳩

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這個出身於“穿袍家族”的波爾多市最高法院院長,寫了一本諷刺專製製度的書《波斯人的書信》。他告誡國王:“如果君主不能給自己的臣民創造幸福的生活,反而想壓迫和毀滅他們,那麼,服從的理由就沒有了。 ”孟德斯鳩的思想著重於政治製度的改革,他用三十年時間寫了《法的精神》一書,提出了意在確保自由的三權分立製,即立法權、行政執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他的學說是仿英國君主立憲製,目的是限製王權,他的主張與伏爾泰比較吻合。

狄德羅、魁奈、梅葉

啟蒙運動中還有一些中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人物,像狄德羅、魁奈、梅葉。

狄德羅是《百科全書》的主編,他大量吸收和傳播當時哲學家們的新思想,許多觀點尖銳地抨擊專製製度和教會的黑暗,宣揚理性主義、人道主義和唯物主義,是“百科全書派”的重要人物。

魁奈是“重農學派”,認為一國財富的主要基礎是土地和農業,要繁榮就得改革農業。反對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幹預,要“聽其自然,聽其自為”。他的經濟學反映了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強烈願望。

代表農民利益的思想家是梅葉,他是鄉村教師,他反對領主和教會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因而遭到迫害。他死後 30年,才出版了其遺作《遺書》,這部著作宣傳了唯物論和無神論,並向上帝、國王和富人宣戰。他號召農民起來向暴啟蒙運動的影響

啟蒙運動的擴展

代表人物:康德。康德是德意誌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啟蒙思想家們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製製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法國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對封建製度進行了深刻揭露,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啟蒙運動還陸續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著封建統治。啟蒙思想家們宣揚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製等思想原則得到廣泛傳播,形成了強大的社會思潮,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啟蒙思想家們的許多著作也逐漸被介紹到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激勵著那裏的仁人誌士為改造舊社會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