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方文化的現代化轉型(1 / 3)

一、政治文化變革

自然法

17世紀的歐洲時代屬於形而上學時代,自然法的思想經過啟蒙運動的“祛魅”而日益世俗化。在當時歐洲的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自然法和理性、公平、正義等詞彙幾乎可以混用。在這個曆史時期,自然法思想開始形而上學化,成為評判世俗法律的高級法,為批判封建專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引人注目的是,在 17世紀的歐洲也出現了拒絕自然法作為高級法地位的思想。培根指出:法律其實純粹是人類功利考慮的產物,並不要與所謂的高級法相契合。這種思想以不在於人的功利,而非契合自然法。這樣,人的利益甚至權利逐漸進入自然法的核心。另一件事情也促成了這種變化,隨著基督教會迫害異教徒的活動日益殘酷,許多法學家開始探討異教徒的自然權利能否被剝奪的問題,並得出異教徒也應當具有一些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自此以後,天賦權利或者自然權利逐漸代替了自然法成為思想家們關注的中心。

18世紀中後期,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逐漸興起,自然法和自然權利學說遭遇到激烈批判。其中,批判精神最為有力的是休謨,這位機智的哲學家通過精心的論證,證明所謂法律隻不過是動機和經驗的產物,根本沒有什麼自然法。而且,旅行的流行和科學的興起也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法律並不是普適的,而是因地而異的、可變的。這種相對主義法律觀引發了人們對決定法律的各種因素的廣泛關注,比較法、人類學、心理學逐漸成為法律研究的重要維度。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自然法思想逐漸淡出各種法學理論,曆史法學派、法律實證主義乃至社會法學派逐漸粉墨登場。

但是,慘痛的“二戰”經曆,為自然法的複興提供了契機。在反思席卷全球的殘酷戰爭過程中,人們對“惡法非法”等論題進行了廣泛探討和爭鳴。社會中種種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加深,激發了法學家們對冷落已久的自然法的強烈關注,其中以富勒、德沃金、羅爾斯等為代表的自然法學派在各種論戰中逐漸建構了新的自然法理論,個人的權利和法律的正義性重新得到人類較為廣泛的承認。“認真對待權利”成為了世界各國的政治和法律的價值重心。自然法思想自此得以重煥生機,重新為現代法治的發展提供著生生不息的活力。

古典自然法學派

古典自然法學派是指以近代歐洲資產階級大革命為背景,以啟蒙思潮為思想基礎,以啟蒙思想家為學說骨幹,重在強調法的應然價值,主張社會變革,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的近代西方主導法學流派。

約翰。洛克( John Locke,1632年 8月 29日— 1704年 10月 28日),英國哲以及政治領域都有重要影響。

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完全貫徹這種哲學思想。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而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 sensation)的觀念和反省( re。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準。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從許多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複雜觀念。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裏,次性質隻在知覺者中。在這個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思想雖然並沒有一貫性( 20世紀另外一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經批評洛克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不過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喬治。貝克萊以及大衛。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政治思想

雖然在哲學上洛克成就十分重要,不過他在政治及政治學說上的影響恐怕對後人更為巨大。洛克是第一個係統闡述憲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權利”的人,他主張要捍衛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他的政治理念也深遠地影響了美國、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

洛克提出的人所擁有的“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就包括了生存的權利、享有自由的權利以及財產權。洛克還第一個倡導了權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權力分人民的製約,當人民發現立法行為與他們的委托相抵觸時,人民仍享有最高的權力來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另外,立法權屬於議會,行政權屬於國王,對外權涉及到和平與戰爭、外交與結盟,也為國王行使。

這方麵的理論由後來的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 Montesquieu,1689年 1月 18日—1755年 2月 10日)繼續發展,並對美國的三權分立製政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洛克的政治思想對後來的政治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義被美國奉為神聖,成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托馬斯。傑弗遜等美國政治家,並且在美洲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響在法國則更為激烈。伏爾泰是第一個將洛克等人的思想傳到法國去的人,法國後來的啟蒙運動乃至法國大革命都與洛克的思想不無關係。

洛克第一次係統地提出“天賦人權”學說來反對“君權神授”思想。他把在英國革命中提出的各種基本要求概括為自由權、生命權和財產權,並把它們說成是天賦人權。

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法文: Du Contrat Social,又譯“民約論”,或稱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 1762年寫成的一本書。《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製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及 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製度的鬥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主要思想

讓。雅克。盧梭

盧梭相信,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係中。與約翰。洛克一樣,盧梭認為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認可。盧梭聲稱,一個完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誌”(公意)所控製的。雖然他沒有定義如產生公共意誌。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權威,“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他所說的政治權威在我們的自然狀態中並不存在,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契約。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隻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雖然盧梭喜愛仁君勝過其他的政府形式,但他對此表達得卻含糊其辭。他闡明政府必須分成三個部分:主權者代表公共意誌,這個意誌必須有益於全社會;由主權者授權的行政官員來實現這一意誌;最後,必須有形成這一意誌的公民群體。他相信,國家應保持較小的規模,把更多的權利留給人民,讓政府更有效率。

人民應該在政府中承擔活躍的角色。人民根據個人意誌投票產生公共意誌。如果主權者走向公共意誌的反麵,那麼社會契約就遭到破壞;人民有權決定和變更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力,包括用起義的手段推翻違反契約的統治者。

二、西方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格局

17— 19世紀不僅是西歐科學更新、哲學批判和政治變革的時期,而且是西歐經濟力量突飛猛進的時期。早在 15世紀末,當意大利人癡迷於複興古典文化,西班牙人和法蘭西人陶醉於建立大陸帝國的光榮夢想的時候,英國就開始進行“羊吃人”的圈地運動。隨著英國宗教改革運動剝奪了修道院的大批地產,新興的土地貴族應運而生,圈地運動更是如火如荼地在英國展開。圈地運動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成為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但是它同時也導致了大量農民喪失土地,成為流離失所的無產者和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強大後備軍。到了 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農村 80%的可耕地已經被圈占,農民作為一個階級在英國已經不複存在。與此同時,英國也由於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的完成和對海外工業品市場的控製而成為西歐最發達的工業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分的原始積累則為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批勞動力和巨額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從 18世紀 60年代開始,英國率先進入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首先從傳統的紡織業開始,繼而擴展到采掘、冶金、輕工業和運輸業等各個工業部門。 18世紀下半葉,瓦特製成了第一台大型蒸汽機,從此以後,英國工業以及受其影響的西方各國工業紛紛進入“蒸汽時代”。機器生產開始取代手工生產而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物質技術基礎,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生產力。 19世紀 30年代末,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和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在 19世紀內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在經曆了數百年之久的“陣痛”之後,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終於在西方世界誕生了。

經曆了工業革命洗禮的英國很快就因其在工業生產和世界市場方麵的明顯優勢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大不列顛王國也因此而成為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大量工藝精美、價格低廉的工業製造品從英國輸往美洲、亞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區,源源不斷的黃金和白銀則逆向地流入英國。對於中國等東方國家的長期的貿易逆差局麵終於在 19世紀初期得到了根本改變(其中肮髒的鴉片貿易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無可匹敵的經濟霸主地位使得英國人率先放棄了堅持了兩個多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主張放任自由的古典經濟學和自由貿易政策則受到了政府的大力鼓勵。 1851年夏天,在倫敦海德公園的銀光閃閃的水晶宮大廈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館中陳列的琳琅滿目的工業製造品充分展現了英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

然而,英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很快就受到了迅速崛起的西歐各國和美國的強勁挑戰,自由貿易政策也麵臨著極大的危機。恩格斯寫道:自由貿易論是建立在英國應當成為農業世界的唯一大工業中心這樣一個假設上的。而事實表明,這種假設純粹是謊言。現代工業存在的條件——蒸汽力和機器,凡是有燃料,特別是有煤的地方都能製造出來,而煤不僅英國有,其他國家,如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甚至俄國也都有。這些國家的人不認為,僅僅為了讓英國資本家獲得更大的財富和光榮而使自己淪為饑餓的愛爾蘭佃農有什麼好處。他們就動手來進行製年的工業壟斷,現在無可挽回地被打破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