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方文化的現代化轉型(2 / 3)

到了 19世紀末,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而走向強盛,英國壟斷世界市場的“一枝獨秀”時代結束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等新殖民主義國家相繼崛起,與英、法、荷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爭奪海外市場,要求利益均沾和重新瓜分世界。隨著國家權力越來越多地卷入到資本之間的國際競爭,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帝國主義之間的經濟衝突以及爭奪海外勢力範圍的明爭暗鬥也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自從拿破侖帝國崩潰以後,歐洲各大國就試圖重新恢複 15、16世紀以來的“勢力均衡”的國際格局,並且把這種原來僅限於歐洲範圍之內的勢力均衡格局推廣到整個世界殖民體係之中。在 1814— 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英國、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大國確定了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通過國際製衡的方式來維護維也納會議劃定的各國邊界和鎮壓各國的革命。在維也納會議之後的 100年間,歐洲除了局部的利益衝突(如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俄土戰爭等)之外,並未發生大範圍的國際戰爭。而且在這些局部的衝突中,英、法等傳統大國也往往成功地充當斡旋調解的角色,從而使歐洲內部的利益衝突最後總是能夠通過協商的方式來加以解決。在爭奪海外殖民地的較量中,歐洲列強也基本上能夠在利益均沾的原則下,坐在談判桌前“文明地”解決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歸屬問題。這樣一來,西方人就產生了一種樂觀態度,認為已經主宰了全世界命運的文明的歐洲紳士們再也不會像中世紀和近代早期那樣陷入無聊和殘酷的相互廝殺,一切問題都可以放到談判桌上來加以解決。湯因比對 19世紀末西方人的這種樂觀態度描寫道:

西方的優勢地位的建立盡管隻是晚近之事,卻似乎將永世長存。到 1897年,西方瓜分世界的形勢似乎已成定局。西方文明的過去,洶湧激蕩,充滿著驚恐彷徨,徘徊無措,而今這一切都已被愉快地拋在了身後。如果像很多人在 1897年[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 429頁。

所想象的那樣,“曆史”就意味著所有這一切,那麼,隨著意大利和德國於 1871年獲得政治上的統一,曆史顯然已經進入尾聲。因此, 1897年似乎已成為這樣一個時刻,即一個觀察者可以“從容而全麵地”回顧曆史,在此時此刻,觀察家自己則再也不必在曆史的激流中掙紮了。[1]

然而,西方人的這種躊躇滿誌的樂觀態度很快就被無情的現實撞得粉碎。 1914年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0多年後又爆發了更加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 20世紀是人類的科學知識和經濟實力迅猛增長的世紀,同時也是充滿了各種戰爭災難和不人道的殺戮的世紀。 20世紀盡管曾經展現出令人陶醉的曙光,但是它的整個基調卻是陰沉和苦難的。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肉體和精神的摧殘都達到了空前酷烈的程度;廣島、長崎爆炸的兩顆原子彈不僅給日本人,而且給全人類的心靈留下了永難愈合的創傷(這種創傷也是導致西方人對科學理性產生懷疑的重要原因);冷戰時期所造成的精神夢魘至今尚未完全驅散;各種反人道的種族迫害和政治迫害屢禁不絕;國際爭端和武力衝突並未因為“對話”秩序的建立而消失,在某些局部地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19世紀末期西方人所預示的文化融合與長久和平並沒有出現,相反, 20世紀呈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個充滿動蕩的國際格局。 1948年 11月 10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將軍在波士頓商會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午餐會上的演講中這樣說道:

我們掌握了原子的奧秘,但卻摒棄了耶穌的訓喻。人類一邊在精神的黑暗中盲目地蹣跚而行,一邊卻在玩弄著生命和死亡的危險的秘密。這個世界有光輝而無智慧,有強權而無良知。我們的世界是核子巨人、道德侏儒的世界。我們精通戰爭遠甚於和平,熟諳殺戮遠甚於生存。[2]

[1][英]阿諾德。湯因比著,徐波、徐鈞堯等譯:《人類與大地母親》,上海人民出版社 l992年版,序言第 1— 2頁。1897年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執政 60周年。

[2][美]斯塔夫裏阿諾斯著,吳象罌、梁赤民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後的世界》

時至今日,西方人和全世界人民都在進行深刻的文化反省。如何建立一種真正人道的國際秩序,使不同文化、種族、國家、信仰之間不再為了利益的衝突而相互屠殺,使我們這個美麗的星球不再出現恃強淩弱、仗勢欺人的暴虐行徑,使人們在充分享受各種物質成就的同時能夠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安適和歡愉,這是曆史放在全人類麵前的一個嚴肅的時代課題。

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

社會背景

它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推動了個性解放和情感抒發要求的實現,對個人獨立和自由的強調,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核心思想。

思想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康德、費希特等古典主義哲學家強調天才、靈感和主觀能動性,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因而對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傾向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對未來理想社會的展望預測,也對浪漫主義文學有不小的影響。

興起

雖然浪漫主義精神有著悠久的的曆史,但浪漫主義的興起,卻發生在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也是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

啟蒙運動在政治上為法國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在文藝上也為歐洲各國浪漫主義運動做了思想準備。但是,法國革命勝利後所確立的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席卷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正是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法國革命的後果以及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種反映。

浪漫主義宗旨與“理”相對立,主要特征是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形式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義手法則通過幻想或複古等手段超越現實。法語的“浪漫”一詞意味著感情豐富、多愁善感。

在整體上而言,浪漫主義運動是由歐洲在 18世紀晚期至 19世紀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所組成的。但至於浪漫主義的詳細特征和對於浪漫主義的定義,一直到 20世紀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學性愛史界爭論的題材。美國曆史學家亞瑟。洛夫喬伊( Arthur Lovejoy)在他知名的《觀念史》(1948年)一文中便曾試圖證明定義浪漫主義的困難性。一些學者將浪漫主義視為是一直持續到現代的文化運動,一些人認為它是現代性文化的開端,一些人則將它視為是傳統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反撲,也有一些人將它視為是法國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響。另一個定義則來自夏爾。波德萊爾:“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

現實主義

19世紀 30年代首先在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以後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 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峰。由於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國際關係中的主流理論,它也是一個多義且有爭議的概念。雖然現實主義的批評者和支持者經常將其視為一個統一的思想整體,但實際上,現實主義並不是一個單一或統一的理論。

正如傑克。唐納利所指出,現實主義不僅不能提供一種一般理論,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後矛盾的,現實主義者對同一事件的解釋經常不一致。現實是變動不現實主義了。“現實主義變成了建立在共同預設理論假定之上、有點鬆散聯係的前後不一致的理論模式。”因此,了解現實主義,除了解現實主義的世界觀和基本假定這些共同點之外,了解現實主義者之間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擬以經典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為例,通過探討現實主義理論的多樣性,進而來揭示現實主義在國際秩序模式上的異同之處。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很大不同。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改革選舉製度的法案,使工業資產階級參加了政權。這兩個事件標誌著資產階級在歐洲範圍內的勝利。歐洲各國在英、法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陸續於 19世紀 40年代末經曆了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製度的曆史性過渡。這種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直接影響著文學,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論、孔德的實證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如細胞學說、能量轉化學說、進化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使他們去積極探求新的觀察和表現現實的方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成就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鼓舞人們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去尋找社會問題的產生根源和解決方案。許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態出現,試圖以科學家那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會,解剖其中的奧秘。不少作家將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等最新自然科學成果用之於文學創作,將自己看成是社會的研究家、解剖家、記錄員等。所有這些,都強化了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客觀與寫實的因素。

知名的現實主義作家

巴爾紮克

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是巴爾紮克,他早年創作浪漫主義小說失敗,30年代開始創作以“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為分類的小說,作品達 150多部,如上千個人物的社會百科全書式的小說《人間喜劇》。這部現實主義文學巨作,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描寫中,以客觀、冷靜和準確的筆個個典型的“社會人”形象。在時代和經濟劇烈的變化中,社會對人產生的影響,成為人性和生活變化的主要原因。貴族的沒落和資產者的發跡,金錢的罪惡,人性的扭曲,都是在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