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古代樂器知識(1)(1 / 3)

古代主要樂器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樂器是骨哨和陶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曆史。哨進一步發展為塤,這是一種略近卵形的單音孔或多音孔的吹奏樂器。據文獻記載,原始的打擊樂器如鼓和馨,出現得也很早,至少在公元前15世紀。

進入階級杜會以後,隨著歌舞戲劇活動的逐步開展,新樂器不斷被創造出來。我國古代主要樂器可分為三個曆史階段,下麵略作介紹。

第一階段,從商到漢。打擊樂器如磐、鼓、鐃、鍾,管樂器如篪、蕭、笙、芋,弦樂器如琴、瑟、箏、築等,一直都是樂隊的主幹。不過其中弦樂器出現得晚些,商代有沒有這類樂器目前存疑。但商代的打擊樂器與管樂器卻比原始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

到了周代,樂器增多了,見於文獻記載的約有70種,在《詩經》裏麵提到的就有27種。商代的鐃這時已發展成為銅鍾。鍾也有大小相次成組的編鍾。西周中期的編鍾一組有3枚,後期已增加到9枚,說明它逐漸從節奏樂器發展成為旋律樂器。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裏出土了罕見的大型編鍾。和大型編鍾相配合,戰國編磐的規律也加大。鍾磬兩者相配合,即所謂“金聲玉振”,演奏得更加悠揚動聽。周代樂器的另一個重大進步是弦樂器的刨製。但這時的弦樂器隻是撥彈弦樂器,如琴、瑟等,還沒有弓擦弦樂器。管樂器此時增多,除陶塤外,在龠的基礎上發展出排簫和笙、竽等。

漢代在管樂器方麵很重視笛,此物雖在戰國時可能已經出現,但在漢代橫吹樂中,它才角一同嶄露頭角,另外,一些少數民族的樂器如羌笛(接近現代的簫)、笳(接近現代的管)等,漢代也開始在全國推廣。西域傳入的樂器如箜篌和琵琶等,在內地文獻中雖已提到,但應用不廣。

魏、晉至唐代是我國古代樂器發展史上的第二階段。這時舊式的大型編懸樂器急劇隱沒,瑟、竽等也不常見了。而自十六國以來,中原混戰,大量少數民族內徙,因而帶來了多種樂器,其中對於這一階段音樂文化的麵貌影響最大的樂器是琵琶。南北朝時,由於胡歌胡舞的廣泛流行,琵琶的地位日益重要。這種樂器音域廣闊,技法豐富,能彈出所謂84調中的81調,舊有的樂器很難做到。就南北朝到隋唐的樂器合奏的情況而淪,琵琶雖然占主要地位,而笙、排、簫、笛、箏等固有樂器出現的次數也很多。此外,一些外來樂器如豎箜篌(接近現代的豎琴)、五弦琵琶、篳案(畢栗,接近管)等也常用。它們參加到樂隊中來,對於擴大音域、豐富音色、增強音量等都起到顯著的作用。在打擊樂器中、這時增添丁許多小型鼓類,如腰鼓、羯鼓、雞婁鼓、答臘鼓等,從圖象上樂人的手勢來看,不難想見其擊法動作和輕重緩急的變化多樣,一些節奏樂器如銅鈸、拍板等這時也出現了。特別是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係由16塊定音鐵片排在木架上構成,靈巧而適用,它應當是由編磬演化出來的。新舊樂器的這種組合,不僅適應了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當時的樂工在吸收融彙外來樂器,以豐富我國民族音樂方麵的成功的藝術實踐。

第三階段,宋、元、明、清的樂器,與戲曲、說唱音樂的關係很緊密。比如銀字笙、是由於伴奏宋代說書中的唱段而發展起來的,所以當時又把說書叫做“銀字兒”。三弦,是在伴奏雜劇演出中發展起來的。胡琴和軋箏等,也都是在遊藝場所“瓦舍”裏成長起來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中弓擦弦樂器繁榮起來了,這在我國樂器的發展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在弓擦弦樂器出現之前,先戶生了棒擦弦樂器,唐代出現的奚琴和軋箏都是這樣的。軋箏後來一直用棒擦,奚琴的形製卻不斷有所改進,奚琴在宋代改用馬尾弓,又稱之為馬尾胡琴。胡琴用弓擦奏,琴音輕快柔曼、婉轉流麗,用以襯墊人聲,較撥彈樂器更覺貼合,所以在戲曲音樂中被廣泛應用。以後出現的四胡、呼呼、板胡、京胡、大胡、墜胡、椰胡等都由胡琴演化而來。這時還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撥彈弦樂器,如火不思、三弦等。在管樂器方麵,第三階段中最重要的新樂器是嗩呐。至於打擊樂器,這一階段中出現了板鼓、書鼓、八角鼓、漁鼓、雲鑼、梆子、竹板等,它們都在戲曲、說唱音樂或民間器樂合奏中得到廣泛應用。

這一階段還傳入了一些西洋樂器,其中有元代傳入的管風琴,名“興隆笙”,有竹風管90枚。

我國的樂器種類繁多,各臻其妙。我國古代的音樂工作者既富於創新精神,又善於吸收域外的優秀成果,加以發展融合,為我所用,使之與固有樂器相諧調,在演奏時相得益彰。這就是我國的民族音樂不斷發展,音樂語言的表現能力不斷加強,而成為世界音樂寶庫中獨具特色的東方之花。

禮樂器:鍾我國古代最早的禮樂器,是陶製成的。而“鍾”,亦屬於古代最初的禮樂器。可以說它是上古時期音樂的主帥,到周代時,用銅製作的禮樂器——“鍾”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如《詩經·關雎》和《詩·小雅·鼓鍾》裏,均有演奏“鍾”這種古老樂器詩句的記載:“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鼓鍾欽欽,鼓瑟鼓琴”,並且在文獻中已分為“圓鍾”和“扁鍾”。對於這兩種不同形狀的“鍾”,北宋科學家沈括寫道“鍾圓則聲長,扁則短。聲短則節,聲長則曲,節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古人根據“扁鍾”發出音短較易聽出節奏的特征,將發出不同聲音(頻率)的“扁鍾”組合在一起,命名為“編鍾”。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的孔廟裏,尚有實物珍藏。湖北省博物館亦藏有一套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