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古代樂器知識(1)(2 / 3)

吹葉音樂

我國嶺南山區的瑤族青年,在對歌和娛樂活動中,很喜歡用樹葉作樂器,吹奏出悠揚婉轉、柔美動聽的曲子。“吹葉為聲”的音樂,在我國已有加00多年的曆史了。最早見於記載的是胡笳,《太平禦覽》卷五百八十一,“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胡笳在西漢時已流行了塞北和西域一帶。李陵《答蘇武書》說:“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展坐聽之,不覺淚下。”李陵以西漢名將,因戰敗投降匈奴,妻孥被戮,身居異邦,聽胡笳而淚下,是很自然的。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善彈琴,用琴摹寫胡笳聲十八拍,這就是有名的古樂府琴曲《胡笳十八拍》。文姬遭董卓之亂,流落於匈奴中。曹操把她贖歸之後,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漢魏時,在鼓吹樂中常用胡笳。魏晉以後,皇帝出行時,隨駕的鹵簿(儀仗隊)也用上胡笳了。

東晉時,有個著名的將領劉琨,善吹胡笳。《晉書·劉琨傳》載:“(劉琨)在晉陽,嚐為胡騎所圍,城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賊聞之,淒然長歎;中夜奏胡笳,賊又流淚虛欠欷。有懷土之切;向曉複吹之,賊並棄圍而走。”又曹嘉之《晉書》記載:“劉疇曾避亂埠壁。賈胡百數欲害之。疇無懼色,援笳而吹之,為出塞之聲,動其遊客之思,於是群胡皆涕泣而去。”吹胡笳竟能退敵避禍,似乎比強兵勁弩還管用。

到了唐代,胡笳更為盛行,在皇家的宮廷樂隊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舊唐韋·音樂誌》記述宮廷音樂說:“葉二歌二。”即樂隊中,有歌聲二人,吹葉伴奏者二人。《音樂誌》又說,“嘯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袖(葉)尤善。”嘯葉就是吹葉。

在唐人的詩篇中,可以找到不少專詠胡笳的名作。李益、杜牧、岑參、白居易等都描寫過吹葉音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何處吹笳薄暮天,遊人一聽頭堪白”;“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胡笳聲音魅力之大,感染力之強,可以想見。

別具一格的吹葉音樂,構造雖極簡單,但符合樂器原理。有些技巧精湛的吹奏者,能吹出兩個八度音程,它的表現力相當豐富,因而能夠深深感人肺腑,產生特殊的效果。

陶瓷樂器

陶瓷作為樂器由來已久。《詩經》曰:“坎其擊缶,宛丘之道。”遠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慶祝豐收時,就敲擊土陶罐伴舞。在周秦時期,秦人似乎特別愛好擊缶,連王公貴族也不例外。曆史上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約趙王相會。會上,秦王戲弄趙王,要他彈瑟。趙國謀臣藺相如則非要秦王擊缶不可。

唐時,擊甌甚為盛行。《樂府雜錄》中記載:唐大中年間,大興縣丞郭道源善於擊甌。他經常當眾表演,還在家園內建了幢“擊甌樓”。當時,擊甌用的盅子多數是越窯和邢窯的產品。取12個茶盅,盅內盛放不同深淺的清水,這樣就能敲出12個音。甌的音色優美,有金屬之聲,又因注入清水,使聲音更為圓潤悠揚,餘韻播曳,且多泛聲。唐代方幹聽了擊甌之後。

讚詠:“晝漏了當相續滴,寒蟬計會一時鳴。”詩人用寒天的蟬聽到那悠揚的聲音也會引起共鳴,來形容擊甌聲音的美妙。

從唐至宋,陶瓷樂器中較為常見的還有拍鼓。拍鼓的造型與現代腰鼓相似。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河南魯山窯的花釉拍鼓。這種鼓原是西域樂器。唐代傳入後,改用陶瓷燒製,它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除了敲擊樂器外,古代還有吹奏的陶瓷樂器。陶塤就是古代早期的一種吹奏樂器。《樂典》

記載:“燒土為之,大者如鵝子,小者如雞子,銳上平底,形如鍾。”《詩經·爾雅》也有“伯氏吹篪,仲氏吹篪的記載。殷代時,陶塤已發展到五音孔,能吹出七聲音階和一部半音。近幾年來,江蘇宜興紫砂工藝廠仿製成功了陶塤,它的聲色古樸渾厚,優雅悠揚,這在古樂器中是罕見的。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支白釉瓷簫,那是明代福建省德化窯的產品。釉質滋潤白嫩,造型精巧端秀。製造瓷簫不但要造型準確,而且要求音質純正,音色優美。據文獻記載:“百支中無一二合調者,合則其聲淒朗,遠出竹上。”可見瓷簫在古代也是十分名貴的樂器。

竹製樂器

從古到今,由於竹的特有結構加之生長普遍,與我國文化藝術——尤以美術、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用竹製成的樂器就非常之多,如“笛”、“簫”、“笙”、“箏”、“竽”等等,不勝枚舉。

笛:是最為熟悉的竹製樂器。見《笛子溯源》條。相傳自古代西域羌族傳來。笛是橫吹的,與它相似而直吹的便是“簫”。相傳,簫為舜所造。當時簫的名稱叫“參差”,就是“參差不齊”的意思。這是因為古簫是多管排列(即“排簫”),為了使音高低不同,管的長短也就不相同,故名“參差”,古簫有封底和無底兩種,前者叫“底簫”,後者為“洞簫”。其他的竹製樂器還很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