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古代樂器知識(2)(2 / 2)

據後來記載,西周有宮、商、角、徵、羽“五聲”(五音),也有完整的用不同半音構成的“十二律”。十二律名如下:

黃大太夾姑仲蕤林夷南無應鍾呂簇鍾洗呂賓鍾則呂射鍾十二律又分為六律六呂和陽律陰律,黃鍾、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六律,是陽律;其餘大呂等六律又稱六呂,為陰律。西周已有調性(調高、調式)及“旋宮轉調”,(調高、調式的轉變)等觀念,“五音”可以組成各種調式,並能與十二律“旋相為宮”,也就是在不同律高上以“五聲”為核心建立各種調式。

春秋時期的樂器

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出現琴、篪等新樂器。考古發現的春秋樂器種類也有增加,如鉦、钅句钅翟、钅享於、簫(排簫)、瑟及南方民族的銅鼓等,而原有的樂器、甬鍾、鈕鍾也有發展。

甬鍾在春秋時期進入繁盛期,除中原固有的周式外,出現以楚國為代表的楚式和長江中遊及五嶺百越民族的越式。钅享於是一種軍用樂器,形狀比較特殊,大體似倒懸的桶。

我國南方民族長時期流行的樂器銅鼓(與商代銅鼓不同),具有通訊及權勢財富象征等種種社會功能。雲南楚雄大海波及萬家壩等地出土的銅鼓,通體少紋飾,是最早(春秋早期)的型式。

笙是我國特有的能吹奏和聲的管樂器,湖北當陽曹家港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葫蘆鬥楚笙,十六管,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笙。同墓出土兩具瑟,也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從文獻記載看,春秋時期已經出現許多弦樂器演奏名家,如鼓瑟的瓠巴,鼓琴的伯牙等。

曾侯編鍾

編鍾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過去出土的編鍾每套數量不多,也較小。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了一套編鍾,共54件,重2500多公斤。它形體壯觀,鑄造精美。分三排懸掛在鍾架上,曆2400年而不倒,並且音樂性能仍然良好。經研究和測定,這套編鍾音階準確,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階居然和現代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音列相同,音域達五個八度之廣,比鋼琴僅兩端各少一組耷域。在中心的三個八度範調內,有著完整的半音階。不但可以“旋宮轉調”,甚至可以演奏現代和聲與複調手法的多聲部樂曲。

曾侯編鍾每件都有關於樂律的銘文,共2800餘字,記錄著許多音樂術語,在科學概念上表現出相當精確的程度,顯示了我國古代樂律學的高水平。

曾侯編鍾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空前重大的發現。

碗琴

碗琴是選瓷工人創造一種打擊樂器。瓷業工人在敲擊瓷碗時,偶然發現有些碗能敲出近似音階的聲音,因此創造了碗琴。大湯碗深沉莊重,用作低音,小號碗清脆明亮,用作中音及次高音,小酒杯之類聲音尖細,用作高音。碗琴包含變音,可以定調,還可以通過向碗裏倒水的多少來定音。碗琴能演奏獨奏、伴奏等多種風格的音樂,最擅長的是演奏歡快跳躍的彈撥樂曲。碗琴雖然隻有幾十年的曆史,但它在器樂大家庭中日益受到人們的喜愛。

象腳鼓

象腳鼓是傣、瓦、布朗、景頗、阿昌、德昂、哈尼、拉枯等民族的打擊樂器,流行於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思茅、臨滄等地區。

象腳鼓,又稱長鼓,因形似象腳而得名,現在常見的象腳鼓,鼓身用曼應樹製作,頭大尾小,兩頭掏空,上端鞔黃牛皮或麂皮,框上下各套一鐵圈,兩圈之間用皮條連結,可調節鼓麵鬆緊,控製聲音高低。鼓尾繪有各色花紋圖案,兩端係彩帶,以便掛肩演奏。

西南傣族等少數民族的人民,每逢吉慶節日,一麵敲擊象腳鼓,一麵載歌載舞。呼呼擊響的鼓聲合著翩翩起舞的腳步,呈現出一幅歡快和諧的美的畫圖。

口琴

口琴是世界上數量最多,使用最廣的樂器。目前,全世界每年出售的口琴有兩千萬個。

據樂器專家考證,中國黃帝時代發明了笙。13世紀,一位歐洲旅行家將一隻笙帶回西歐,在那裏,人們根據笙的原理發明了手風琴和薩克管,最後才發展成口琴。

口弦

口弦是我國西南民族的一種獨特的樂器。口弦又叫響篾、篾片,是用一種長約兩三寸,寬約半寸的薄竹片製作的,它的中間用鋒利的刀子精細地刻出一條長形簧牙。也有用薄銅或銀片製成的。兩頭開孔,穿有棉線或麻線,以右手挽線牽動簧片震動的,叫單片弦;兩三片並在一起,沒有孔線,以右手指直接彈動弦片發音的,稱兩片弦或三件弦。

口弦能借音說話,一些民族的青年男女用它傳遞感情,訴說衷腸。

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