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曆代音樂名篇(2)(2 / 3)

隋、唐的燕樂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前者稱“清樂”,後者稱“胡部”。歐陽修《新唐書中·禮樂誌》:“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意指隋、唐燕樂所用的七均(七種調高)二十八調,包括七宮、七商、七角和七羽。唐高祖時在禁中設置管理俗樂的內教坊,隸屬太常。唐玄宗精通音律,認為太常為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雜伎,遂設左右教坊二處,由教坊使領導;並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於是俗樂臻於極盛。

九宮十三調

九宮十三調,又稱十三宮調、十三調。是指元末南曲所存的十三種宮調名稱。九宮十三調之稱謂,以明代沈王景增訂《九宮譜》而成的《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中用“九宮十三調”之名為始。

要理解九宮十三調,就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宮調的問題。顧名思義,宮調包括了“宮”和“調”,是調高和調式的總稱。不過在中國古代,當“宮”單單作為調高解釋的時候還可稱為“均”。如宮音在黃鍾,可稱黃鍾均;若宮音在中呂,可稱為中呂均等等。確定了宮音的律位(如黃鍾、仲呂等),一定調式結構的各音也就能夠隨之而排列出來;當“調”單單作為調式來解釋的時候,也可稱作“聲”。如“宮聲”、“商聲”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宮調式”、“兩調式”等等。不過魏晉以後,有關“宮”和“調”的具體解釋,在各類不同的宮調係統中也常有各種不同的含義,概念也是混淆不清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律學、樂學的理論和實踐關係十分複雜多變所造成的。但是宮調一詞作為包含著調高和調式的含義,在“三分損益”、“十二律”體係中則一直沒有變化過。

我國宮調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演變,大致經曆了一個由簡至繁、由繁到簡的過程。《禮記·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是指十二律輪流作為宮音,構成不同調高的五聲、七聲等音階。“旋相為宮”就是“旋宮”,是指調高的轉換。“五聲十二管”就此可以得到六十個不同的宮調。

南北朝以後,隨中亞音樂的不斷東進,蘇祗婆“五旦七聲”琵琶調傳入了中原,並對中原音樂的宮調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隋書·音樂誌》記載,蘇祗婆琵琶調的七聲為:

一曰婆陀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

二曰雞識,華言長聲,即商聲也。

三曰沙識,華言質直聲,即角聲也。

四曰沙侯加濫,華言應聲,即變徵聲也。

五曰沙臘,華言應和聲,即徵聲也。

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

七曰俟利篷,華言斛牛聲,即變宮聲也。

《隋書·音樂誌》還記載:“然其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均’也。”據此,我們知道蘇祗婆琵琶調的五旦為“黃鍾、太簇、林鍾、南呂、姑洗”五均。隋代著名音樂家鄭譯“推演其聲,更立七均”,創立了著名的八十四調理論。

唐宋以後,中國音樂的宮調理論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開始了歸並簡繁。著名的“唐俗樂二十八調”隻用“七宮四調”。它們是:高宮、正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七個宮調式;大食調、高大食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鍾調、越調七個商調式;般涉調、高般涉調、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鍾羽七個羽調式;大食角、高大食角、雙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鍾角、越角七個角調式。

金元的戲曲音樂,隻用到六均,在六均上構成了宮、商、羽、角的十一種調式,故也稱之為“六宮十一調”。據燕南芝庵《唱論》及周德清《中原音韻》,六種宮調式為正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十一調也包括六種商調式:大石調、小石調、雙調、商調、歇指調、越調;兩種羽調式為般涉調、高平調;一種角調式即商角調(以上十五宮調均有音位可查);另有宮調、角調所指不詳。

九宮十三調,即包括了元末南曲所存的六種不同調高的宮調式:正宮、中呂宮、道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鍾宮。五種不同的商調式:大石調、雙調、小石調、商調、越調。兩種不同調高的羽調式:般涉調、羽調(即黃鍾羽)。

到了明代,常用的宮調隻存八調。它們是夷則均的仙呂調;夾鍾均的雙調、雙角調;無射均的越調、黃鍾羽;仲呂均的道宮、小石調、正平調。明樂八調的有關樂譜約有五、六十曲,大多收在《魏氏樂譜》中。

從上所述,我們看到了我國宮調理論和實踐的繁簡過程,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金元的“六宮十一調”,元末南曲的“九宮十三調”以及明樂八調都是淵源於“唐宋俗樂二十八調”的。我國宮調理論和實踐的繁簡過程,是有其曆史必然性的,它標誌了我國樂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完善成熟,也說明了我國古代宮調理論及其實踐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個過程。

《陽春白雪》、《下裏巴人》

戰國(前430-前221年)後期楚國的辭賦家、屈原的學生宋玉,在《對楚王問》的一段中寫道:“客有歌於郢(yǐng,楚國的國都)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zhǔ,聚集)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xiè,草本植物)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載《昭明文選》文中《下裏巴人》等都是古代的歌曲、樂曲名稱。“下裏”即鄉裏,巴是巴蜀,古蠻地,巴人即指蠻人,他們唱的蠻歌便稱《下裏巴人》。《陽阿》原是古代一個名倡的名字,變為古樂曲名。《薤露》是古人治喪扶靈柩時所唱的挽歌。《陽春》是古代歌曲名。《白雪》是五十弦瑟的樂曲名,《唐書·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