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曆代音樂名篇(2)(3 / 3)

中說:“白雪,周曲也。”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等琴曲是春秋後期晉國宮廷樂師師曠所作。“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對於這句話,音樂史家們意見紛壇,尚無定論。但從宋玉所說的一係列曲名及有關史料來看,它是指一種有調式轉換的高雅、深奧而難唱難懂的樂舞音樂,因此,“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這段話的意思:越簡單的歌曲,和者越多,越高雅的音樂,和者越少。

楚王聽信了左右佞臣攻擊宋玉的言論,便責問宋玉,於是便有了《對楚王問》一文。他把自己比作最美妙最高雅的音樂,因此,那些毀謗他的小人,根本不能理解而“寡和”。他說自己如同“上擊九千裏,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的鳳凰;是“朝發昆侖之墟,曝於碣石,暮宿於孟諸”的鯤魚。而那些小人,隻會俚曲小調,不懂高深的音樂;他們不過是“藩籬之鸚”(小鳥),“尺澤之鯢”(小魚),“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宋玉的這一番答辯,證明他與小人之間,無論學識、誌趣、行為等等方麵,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因此,那些小人也不可能對他有正確的評價,他們的言論決不可信。辯論是巧妙的。

但暴露了戰國遊士們誇誇其談、妄自尊大的浮誇作風,這和屈原為國為民的利益,鬥爭不息的精神和行為,是相去甚遠的。

現在也有人將《陽春》、《白雪》泛指高深的藝術作品,而《下裏巴人》則指平凡的藝術作品,已不專指音樂作品了。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代的樂曲。胡笳是一種吹奏樂器,漢代流傳於塞北和西域一帶,是漢、魏鼓吹樂中的主要樂器,據《蔡琰別傳》載:“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宋代《樂書》稱為“蘆笳”。以後又演變成用蘆葦製成哨子,裝在木管上按孔吹奏,近似現代的管子。還有用羊角製成管子安上蘆哨吹奏的。“十八拍”即十八段之意。

以胡笳演奏的“十八拍”早已失傳。《胡笳十八拍》中有兩句詩:“胡笳本自出胡中,緣琴翻出音律同。”可知琴歌與胡笳吹奏的曲調是相同的。

現存《胡笳十八拍》有琴曲與琴歌兩種。琴曲即古琴(七弦琴)獨奏曲。清初《澄鑒堂琴譜》(1685年)載有全曲。清代周魯封根據徐祺傳譜編印於康熙六十年(1720年)的《五知齋琴譜》,最具有代表性。十八段樂曲,音調哀惋淒楚,調式變化豐富,發展層次鮮明,表現了蔡琰(文姬)思念故土、懷念幼子的痛苦情懷,真切感人,催人淚下。琴歌是以歌唱為主以琴來伴奏的藝術形式,故又稱弦歌。古代的琴、瑟是重要的弦樂器,其他弦樂器很少,這從秦漢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證實。瑟曲和琴歌都有悠久的曆史。相傳由孔子編選的《尚書·益稷》

中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論語·陽貨》載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成書於宋代現存最早的琴史專著《琴史·聲歌》(1084年)中,作者朱長文寫道:“歌則必弦之,弦則必歌之。”還說:“子夏彈琴以歌先王之道。”可知古人唱歌是常用琴、瑟伴奏的。宋以前,琴曲琴歌並重,宋以後,琴家們重琴曲而不重琴歌,甚至反對琴歌,認為古琴應成獨奏樂器而不應為伴奏樂器。明代中葉至清初期間,又有琴家們主張彈唱琴歌,以至將《滕王閣序》也入曲,還刊印了不少琴歌譜。

《胡笳十八拍》琴歌曲作者佚名,詞作者蔡琰。她是漢末的女詩人,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的女兒。她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可是生活坎坷多難。初嫁河東衛仲道,喪夫後,回娘家居住。在漢末軍閥混戰中,她不幸被董卓部將所虜,後來又輾轉流落南匈奴,成了左賢王的妻子,留居匈奴十二年,生了兩個孩子。建安十二年(208),曹操將她贖了回來,再嫁給了董祀。她的作品據《隋書·經籍誌》著錄有一卷。署名為蔡琰的詩作有三首:《悲憤詩》五言、騷體各一首和騷體長詩《胡笳十八拍》。學術界認為五言《悲憤詩》是她的作品;騷體詩是偽作;而《胡笳十八拍》真偽問題尚無定論。郭沫若早在1926年就肯定《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的作品。1949年郭氏認為“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那種不羈而雄渾的氣魄,滾滾怒濤一樣不可遏抑的悲憤,絞腸滴血般的痛苦,決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郭沫若連著七篇,論證《胡笳十八拍》為蔡琰所作。他引經據典,觀點鮮明,令人信服。

就《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的內容而言,異曲同工,極其吻合。《胡笳十八拍》可說是蔡琰不幸生平和悲痛內心的史詩。

《胡笳十八拍》琴歌,載於福建孫丕顯編於明代萬曆辛亥年(1611年)的《燕閑四適》(琴、棋、書、畫)中的一部《琴適》。現代古琴學家王迪根據《琴適》將似若“天書”的古琴譜(減字譜)琴歌《胡笳十八拍》,全曲翻成五線譜,配上歌詞,使讀者得以吟唱,領略全曲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