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明、清傳譜不止一家,但都是配有歌詞的琴曲,可以獨奏,也可以弦歌。
我國從先秦的盲樂師起,就有鼓琴而歌的音樂表演形式。司馬相如撫琴一曲,歌《鳳求凰》
,打動卓文君的心,也是琴曲伴唱。《陽關三疊》的歌詞,就是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渭城朝雨邑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贈別詩不是為歌唱而作,但寫出不久,就被樂工歌入樂府。由於它抒寫離愁別緒很有典型意義,在唐代就是一首“流行歌曲”。白居易《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詩雲:“最憶《陽關》唱,真珠一串歌。”注雲:“沈有謳者,善唱‘西出陽關無故人’詞。”又《對酒》五首之一:
“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雲:“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又《南園試小樂》詩雲:“高調管色吹銀字,慢拽歌詞(一作“強駐行人”)聽《渭城》。”劉禹錫《與歌者詩》雲:“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陽關》。”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詩:“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鬆葉凍玻璃。”又《贈歌妓》雲:“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裏唱《陽關》。”見唐人稱此曲為《渭城曲》或《陽關曲》,並無“三疊”之名。由於唐譜到南宋就已亡佚(今人有破譯敦煌曲子配以《送元二使安西》弦歌的,並非原貌),因此我們今天很難了解當時此曲的唱法。從李商隱詩句看,似乎反複回環不止三遍,可以“無限疊”地延綿下去。從白居易的詩句看,又似乎後兩句歌詞連唱三遍,因此若以兩句為一聲,“第四聲”仍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或者“三疊”之句,起於此歟?白居易的詩還告訴我們,此曲在唐代不是琴曲,而是用銀字管樂器伴奏的,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以為詩詞中“銀字”多指銀字笙,今人任半塘《唐聲詩》則以為是銀字篳篥。按銀字篳篥《宋史·樂誌》始見,可能沈說近是。又從上引詩句可知,唐人此曲,男女皆可演唱,而從“漫拽歌詞”、“斷腸聲”等描寫中,可見曲調甚悲而緩慢,又有“真珠一串歌”之說,則又是甚美而動聽了。因而具有“強駐行人”不忍遽別的魅力也不足怪。
《陽關三疊》是宋人方才提出的。可惜唐曲失傳,三疊如何疊法,後人說法各異。據說蘇軾在密州曾聽到《陽關》故聲,是第-句唱一遍,後三句皆重複唱一邊,共七唱。任半塘力主此說,以為與白居易詩合,但白居易詩明以二句為一唱,似不能強作印證。明清各家譜聲於琴曲,或將四句歌詞全部反複三遍,或引申詩意,增添詞句,變聲而三唱之。雖極盡回腸蕩氣之能事,都已不是唐曲原貌是可以肯定的。現在流行的《陽關三疊》琴曲(獨奏或弦歌),是清末《琴學入門》的傳譜。
《春江花月夜》的藝術價值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詩題,又是音樂曲名,同時又是舞蹈名稱。這三者在渲染題意的清美奇麗景色方麵,有其一脈相通之處,由於文藝樣式的迥異,詩歌、音樂、舞蹈的藝術表現和價值也是有所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