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
民間歌舞的一種,流行於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安徽等省的產茶區。又稱“采茶歌”、“采茶燈”等。采茶在明代前即已盛行於南方。舞蹈主要表現種茶和采茶的勞動過程。也有在表演中演唱一些民間故事等與茶無關的內容。采茶的音樂成分十分複雜,吸收了山歌、小調等民間歌好的音樂材料,歌舞中常插入的小調有數十首之多,如《伍更調》、《水仙花》、《賣雜貨》等。采茶表演時常用二胡、笛子、嗩呐等樂器伴奏。
古琴與古琴曲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國曆史悠久的彈撥樂器,據傳已有三千年左右的曆史。
琴是我國文人修心養性的必備樂器,被列為文人四好——琴棋書畫之一。最為上乘的琴是焦尾琴。
我國古代人士創作了大量的悠揚動聽的琴曲和琴歌。琴曲即古琴獨奏,琴歌即以古琴伴唱。
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酒狂》、《瀟湘水樂》、《廣陵散》、《幽蘭》、《離騷》
、《梅花三弄》、《胡前十八拍》、《良宵引》、《秋江夜泊》、《靜觀吟》等,有些已經失傳。著名的琴歌有《關山月》、《蘇武思君》(又名《蘇武牧羊》)、《陽關三疊》。這些都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奇葩,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
宮廷音樂
宮廷音樂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組成部分,它曆史相當悠久。早在公元前3世紀已經成書的典籍《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大量描述當時宮廷中祭祀宴饗的音樂盛況。漢武帝開始設立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樂府,負責製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收集歌辭。從此曆代王朝都在宮內設立這種音樂機構,到唐代鼎盛時期,宮廷音樂也發展到頂峰。當時唐朝人口4000餘萬。宮廷樂工(樂隊)就達1萬,可見規模之大。我國最後的王朝清朝繼承了曆代宮廷音樂,也吸收了民間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使宮廷音樂更加完美。
宮廷音樂記載多。但流傳少。有些樂曲,如在三人節宴演奏的進食樂《進饌》等主要來自我國故宮珍藏的文獻,檔案所載樂譜的整理,更主要是來自宮廷音樂專家溥雪齋先生的溥譜,溥先生1893年出生於我國清代皇族家庭,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叔伯弟弟。一直致力於民族音樂用宮廷音樂的研究、整理和演奏。生前還把宮廷音樂《柳搖金》等曲和以弦樂器為主的十三套合奏曲傳於中國廣播藝術團周潤民先生,才使得這些珍貴的音樂資料,樂譜得以流傳。
口哨
古時候,人們就發現口腔、唇、舌通過呼吸的氣流的控製,可以作為樂器使用。
口哨最初是和生產活動相聯係的。在那茹毛飲血的年代裏,口哨就可能被原始人應用於狩獵中。人們還以口哨作為集合的信號,《新唐書·室韋傳》說:“每弋獵,即相嘯聚。”一直到近代,還有一種捕鹿的方法,稱為“哨鹿”。就是模仿鹿的聲音用口哨引來鹿。口哨最初也和初民的祭祀有關。戰國時,巫風盛行,“招魂”是當時的一種迷信活動。屈原以此為題來哀悼懷王,他寫道:“招具該備,永嘯呼些。”意思是:招魂用的器具已經準備齊全了,巫師尖聲地吹著口哨招引懷王的魂靈。
我國最早的一部詞典《說文解字》為口哨的古已有之提供了一種釋義,口哨在當時被稱為嘯:“嘯,吹聲也。”西漢大文學家成公綏曾為此寫過《嘯賦》:“發妙聲於丹唇,激哀音於皓齒……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禦氣,動唇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在古時口哨被視為極高雅之舉。一些士大夫階層及名流貴族們對吹口哨遠遠超過縱情歌唱。《世說新語》說:“阮步兵哨聞數百步”,是說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吹口哨所發的聲音,能傳得很遠。著名大詩人陶淵明在他的《歸去來辭》一文中也載有當時人們吹口哨的語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唐代大詩人兼域家、音樂家王維也曾在他的《竹裏館詩》裏這樣寫道:“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宋代詩人蘇軾也曾對此作過主動的描寫:“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穀應,風起雲湧。”除此之外,在新疆拜城石窟和敦煌石窟以及內地的壁畫、浮雕中都曾有吹口哨形象。宋元的雜劇表演中,為了劇情的需要,在後台用口哨發出某種聲音,就好像今天舞台藝術上的音響效果。